开春的时候,陈阳在葡萄架下搭了个木桌子,四条腿稳稳当当,桌面用的是回收的旧木板,打磨得光溜溜的。他说“等葡萄长起来,在这儿吃饭凉快”。苏晓冉拿来些种子,撒在桌子旁边的空地上,“种点薄荷,蚊子少,闻着也清爽”。
没过多久,薄荷冒出了小芽,紫莹莹的,贴在地上长。陈阳浇水的时候总特意多浇点,说“这东西好活,长得快”。果然,没到夏天就铺了一片,路过的人都要停下闻闻,“真香,比花露水强”。
周明从山区拉来一批新木料,顺带捎了几个山里的孩子,说是来工坊体验几天。孩子们第一次见这么多木头,眼睛都直了,摸着这个敲敲那个,说“这木头比山里的粗多了”。周明笑着说“喜欢就多摸摸,回头教你们做木头小玩意”。
小李的新班开课了,来了二十多个人,有刚毕业的学生,有辞职待业的,都说“想学着做点实在东西”。小李从最基础的刨木头教起,“先把木头刨平,这是做啥都离不开的本事”。有个小伙子刨得太用力,把木头刨歪了,急得抓头发。小李说“别急,慢慢找感觉,木头不较劲,你越急它越不听话”。
林薇开始拍“山里孩子在工坊”的短片,拍他们学刨木头,拍他们围着薄荷地转,拍他们晚上躺在宿舍里说悄悄话。短片里没什么台词,就是孩子们的笑脸和木头的味道。有个网友评论“看着这些孩子,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疯跑的日子,真干净”。
夏天来得热热闹闹,葡萄藤爬满了架子,叶子密得能挡太阳。陈阳的木桌子派上了用场,大家中午都在这儿吃饭,薄荷的香味飘过来,混着饭菜香,特别舒坦。有个山里的孩子说“这比家里的石头桌子强,不烫屁股”,逗得大家直笑。
李师傅的徒弟带着培训班的大姐们做木头菜板,选的都是硬木,说“这木头结实,剁骨头都不怕”。大姐们学得认真,拿着刨子一点点刨,汗顺着脸往下流也不擦。有个大姐说“以前总觉得这些是男人干的活,现在才知道,女人做这个更细心”。她们做的菜板边缘都磨得圆圆的,说“这样不硌手”。
张师傅的小徒弟终于画好了木床图纸,虽然比例还有点歪,但榫卯的位置标得清清楚楚。张师傅拿着图纸看了半天,说“行,能下锯了”。小姑娘高兴得蹦起来,拉着山里的孩子说“等我做好了,先给你们睡”。
秋天的时候,葡萄熟了,一串串挂在架子上,紫的绿的都有。陈阳搬来梯子摘了一大盆,分给大家吃,酸的甜的都有。有个山里的孩子说“这比山里的野葡萄大,就是有点酸”。陈阳说“酸的才开胃,明年多上点肥,就甜了”。
“老物件故事角”来了个老爷爷,推着辆旧独轮车,木头轮子都磨得发亮了。老爷爷说“这车子陪我种了一辈子地,现在走不动了,推不动了,给你们吧,也算有个念想”。陈阳让人把独轮车擦干净,摆在老钢琴旁边,说“这都是干活的老伙计,得好好待着”。
周明的租赁点来了个新客户,是个开社区食堂的,想租些木头桌椅,“要结实的,能经得住天天用”。周明推荐了一批修过的旧桌椅,“这些都是老木头做的,比新的结实,价格还便宜”。食堂老板看了挺满意,说“就这些,能让来吃饭的老人孩子用着踏实”。
小李的班里出了个“能手”,就是那个当初刨歪木头的小伙子,现在能自己做木头书架了,虽然样式简单,但榫卯做得严丝合缝。小伙子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干啥都不成,现在发现,只要慢慢来,啥都能做好”。小李把他的书架摆在展示区,说“这就是进步,比啥都强”。
冬天的时候,工坊里的煤炉烧得旺,大家围着炉子做木头小摆件,准备年底当礼物。山里的孩子学着做木头星星,刻得歪歪扭扭,但每个角都磨得圆圆的。他们说“要带回去给弟弟妹妹,说这是城里做的星星”。
苏晓冉设计了一批木头取暖器,其实就是个木盒子,里面放个热水袋,外面刻着简单的花纹。她说“这比塑料的暖和,还能当小凳子坐”。做好了送了几个给山区学校,校长说“孩子们上课抱着,手都不冻了”。
年底的时候,木头圣诞树上又多了些新挂件,有山里孩子做的星星,有小伙子做的书架模型,还有大姐们做的菜板小摆件。林薇给圣诞树加了个新花样,把孩子们的笑脸照片打印出来,挂在上面,说“这样更热闹”。
年夜饭比去年更热闹,山里的孩子都没走,说“想在这儿过年”。桌子从葡萄架一直摆到工坊,菜里有山里带来的干货,有自己种的青菜,还有周明特意买的肉。陈阳举起酒杯,说“今年人更多了,桌子更长了,这就是好日子”。
张师傅的小徒弟站起来,手里举着个小木头床模型,“我今年没做成大木床,但做了个小的,明年肯定能做大的”。大家都鼓掌,说“肯定能”。
窗外的烟花照旧开得灿烂,照亮了葡萄架,照亮了薄荷地,也照亮了工坊里堆着的新木料。林薇举着相机,拍了张全家福,照片里每个人都笑着,身后的圣诞树闪着光。
转过年来,山里的孩子回去了,带走了自己做的木头星星,也带走了一肚子的木工本事。校长说“他们回去就教别的孩子,说城里的木头能变魔术”。
陈阳把葡萄架下的木桌子刷了层清漆,说“这样能多用几年”。苏晓冉的薄荷又发了新芽,比去年长得更旺。
周明在山区开了个小工坊,跟城里的一模一样,说“让山里的孩子不用跑远,也能学做木头活”。李师傅的徒弟每周都去教两天,说“山路虽然远,但看着孩子们学本事,值”。
小李的班里有人毕业就开了家小木工坊,说“就做实在的东西,跟咱们这儿一样”。小李去看了,说“比我当初强,有模有样的”。
林薇的短片得了个小奖,她把奖金捐给了山区学校,说“给孩子们买点木料,让他们多做点东西”。颁奖的时候她说“我拍的不是木头,是人,是大家用心过日子的劲儿”。
春天的雨下下来,薄荷又开始疯长,葡萄藤抽出了新枝。陈阳在木桌子上摆了个木头花瓶,里面插着山里寄来的野花,说“你看,日子就这么长着,多好”。
大家都笑了,手里的活计没停,刨子的声音,凿子的声音,混着雨声,特别实在。这些声音里,藏着的都是日子,是木头的温度,是一年又一年说不完的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