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时候,陈阳在薄荷地边上又种了几垄葱。他说“炒菜总少不了葱,自己种着方便,随吃随拔”。苏晓冉蹲在旁边看,说“你这是把后院改成菜园子了”。陈阳笑着说“菜园子好啊,踏实,想吃啥种啥”。
没过几天,葱就冒出了绿芽,细细的,像针似的。陈阳每天早上还是去浇水,先浇薄荷,再浇葱,最后看看葡萄架。葡萄藤上也冒出了小芽,嫩绿色的,卷着身子,像刚出生的小猫。陈阳说“今年葡萄肯定结得多,架子都搭结实了”。
周明从山区的小工坊回来,带了个消息,说山里的孩子做了批木头勺子,想拿到城里来卖。“不用卖贵,能换点木料钱就行”,周明说。陈阳说“行啊,放博物馆门口卖,肯定有人买”。苏晓冉说“我给做个小木架子,摆着好看点”。
小李的班里新来了个学员,是个下岗工人,说“在家待着闷,想学点手艺,以后说不定能摆摊做点小买卖”。小李教他做木头杯垫,说“这个简单,学好了能批量做”。大叔学得认真,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说“以前在厂里按机器,现在亲手做东西,感觉不一样”。
林薇去拍山里的小工坊,孩子们正在做木头勺子,地上堆着不少半成品。有个孩子说“周叔叔说了,做好了能换木料,我们想做个大木马”。林薇问“谁教你们做的”,孩子指着旁边一个大孩子,“是他,他去年在城里学的”。林薇看着他们埋头干活的样子,觉得这小工坊真的活起来了。
夏天的时候,薄荷长得能没过脚踝,绿油油的一片,风一吹,香味能飘到街上。有人路过闻到了,就问“你们这儿种的啥,这么香”。陈阳说“薄荷,驱蚊的,想要就摘点回去”。真有人摘了点,说“回去泡水里擦身子,肯定凉快”。
葡萄藤爬得更高了,叶子把架子盖得严严实实,中午在底下坐着,一点不晒。苏晓冉在木桌子上铺了块粗布,摆上自己做的木头碗,里面盛着刚摘的樱桃,红通通的。“吃点水果,歇会儿”,她喊大家。张师傅的小徒弟跑过来,抓了一把就塞嘴里,说“真甜,比山里的野果甜”。
李师傅的徒弟带着山区妇女做的木头菜板,被社区食堂订了一批。食堂老板说“用着踏实,比塑料的健康,客人们都说好”。大姐们拿到工钱,有的给孩子买了新书包,有的给老人买了药,说“这钱挣得舒心”。
张师傅开始教小徒弟做木床的框架,先用大锯把木料截成合适的长度。小姑娘力气小,锯得歪歪扭扭。张师傅说“没事,锯歪了再刨,做木工就是跟木头慢慢磨”。小姑娘咬着牙锯,额头上全是汗,说“我一定要做出能让山里孩子睡的床”。
秋天的时候,葱长得挺高,绿油油的,陈阳拔了一把,炒了盘鸡蛋,香味飘满院子。“自己种的葱就是香”,他边吃边说。苏晓冉摘了些薄荷,泡在水里,放几块冰糖,说“这水败火,你们干活累了多喝点”。
山里的孩子做的木头勺子运到了,摆在苏晓冉做的木架子上,每个勺子都刻着简单的花纹,虽然不精致,但看得出来用心了。有个老太太路过,拿起一个看了看,说“这勺子看着结实,多少钱”。周明说“五块钱一个,孩子做的”。老太太买了两个,说“给孙子用,让他知道这是别人用心做的”。
“老物件故事角”来了个中年人,抱了个旧收音机,黑色的,上面的漆掉了不少。他说“这收音机是我爸的,当年全村就这一个,晚上全村人都来听新闻,现在坏了,扔了舍不得”。陈阳把收音机摆在展柜里,旁边放了张老照片,是当年村里人围着收音机的样子。有人来看了,说“想起小时候的日子了”。
小李班里的下岗大叔,做的杯垫攒了不少,小李帮他联系了个小超市,说“放在超市里卖,肯定有人要”。大叔激动地说“没想到我还能靠自己手艺挣钱”。后来大叔说,超市卖得不错,他打算再学做木头小摆件,多挣点钱。
冬天的时候,工坊里的煤炉又烧起来了,大家围在炉边,有的削木头,有的聊天。周明带来些山里的红薯,放在炉边烤,烤得焦焦的,甜甜的。“这红薯比城里买的面”,张师傅说。小徒弟拿着一个,边吃边看自己做的木床框架,说“再过两个月就能做好了”。
苏晓冉做的木头取暖器,山里学校又要了一批。校长说“孩子们上课再也不用揣热水袋了,这木盒子抱着正好,还能当小桌子写字”。苏晓冉说“明年我再做大点的,能让两个孩子一起用”。
年底的时候,木头圣诞树上的挂件又多了,有山里孩子做的勺子模型,有下岗大叔做的杯垫,还有张师傅小徒弟做的木床零件。林薇把这些都拍下来,说“这树一年比一年丰富,就像咱们的日子”。
年夜饭的桌子还是那么长,山里的校长也来了,带来些山里的核桃和栗子。他说“孩子们让我带句话,谢谢你们教他们做木工,他们现在都能自己做铅笔盒了”。陈阳说“该谢谢孩子们,是他们让咱们觉得这日子有奔头”。
张师傅的小徒弟举着一个做好的小木床,虽然不大,但看得出来很结实。“我做好了,明年就能做大的了”,她说。大家都鼓掌,说“肯定行”。
窗外的烟花照旧开得灿烂,照亮了每个人的脸。林薇举着相机,拍了张照片,照片里,大家围着桌子笑,圣诞树在后面闪着光,薄荷地和菜园子在夜色里安静地待着,好像也在听他们说话。
转过年来,张师傅的小徒弟真的做出了大木床,结实得很,周明亲自开车送到山里学校。孩子们看见木床,都围过来看,说“这床真漂亮,比以前的好多了”。小姑娘看着孩子们的笑脸,说“我以后还要做更多的床”。
陈阳的菜园子又种了新菜,有黄瓜,有豆角,都是小徒弟爱吃的。他说“今年多种点,让大家都够吃”。葡萄藤又抽出了新枝,陈阳给它松了土,说“今年肯定能结更多葡萄”。
周明的山区小工坊,来学木工的孩子越来越多,李师傅的徒弟干脆在山里住了下来,说“在这儿教孩子,踏实”。她还带了几个山区妇女,说“让她们也学,以后能自己挣钱”。
小李班里的下岗大叔,开了个小网店,卖自己做的木头小物件,生意还不错。他说“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跟上时代,都是学木工学的,有了底气”。
林薇的短片又更新了,拍的是张师傅的小徒弟在山里给孩子们安床的样子,配文写着“木头会生长,日子也会”。有个网友评论“看着这些故事,觉得生活真有劲儿”。
春天的雨又下起来了,浇绿了菜园子,浇醒了葡萄藤。陈阳蹲在地里看新冒的菜芽,苏晓冉在旁边摘了片薄荷叶,放在嘴里嚼,说“真清凉”。工坊里,刨子声、凿子声又响起来了,不急不忙的,像日子本身的声音,一步一步,稳稳当当。
这些声音里,藏着的是木头的温度,是人的念想,是一年又一年,说不完也听不够的暖故事。只要这声音不停,故事就会一直往下写,像薄荷地一样,一年比一年茂盛,一年比一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