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时候陈阳把木头棚子的塑料布换成了帆布,说“帆布结实,能用上两三年”。他踩着梯子往上铺,苏晓冉在底下扶着梯子,说“慢点,别摔着”。陈阳说“没事,我这身子骨还硬朗”。铺完下来,他拍了拍帆布,挺平整,“这样下雨下雪都不怕了”。
鸡窝里的新小鸡也长大了,开始下蛋,虽然蛋不大,但每天都有惊喜。苏晓冉找了个木头盒子,专门装鸡蛋,谁来学木工,临走时就给几个,说“自己家鸡下的,干净”。有个学员说“这蛋炒着吃真香,比超市买的有蛋味”。苏晓冉笑着说“那是,这些鸡天天在院子里跑,吃的都是虫子和青菜”。
那个做拐杖的初中生,放了学还是天天来,现在不光会做小凳子,还学着做木头书架。他说“想给奶奶做个小书架,让她把药盒子都摆上去,省得找不到”。小李在旁边看着,说“书架的层板要钉牢,不然放东西容易塌”。孩子点点头,拿着锤子慢慢敲钉子,一下一下,挺认真。
林薇拍了个短片,叫《小院里的声音》,里面有刨木头的声音,有母鸡咯咯叫的声音,有孩子们的笑声,还有下雨时帆布被打湿的声音。短片发出去,有人评论“听着这些声音,心里特别静,好像自己也在那个院子里”。林薇说“这就是我想拍的,日子本来的样子”。
夏天的时候木头棚子底下更热闹了,陈阳摆了张旧木桌,上面放着山里寄来的野茶,谁渴了就自己泡着喝。有个退休老师每天都来,喝着茶,看着大家做木工,说“你们这地方真好,不像城里那么吵”。陈阳说“喜欢就常来,茶管够”。后来退休老师也跟着学做木工,说“权当锻炼手脑了”。
山里的老木匠带着孩子们做的木头小火车成了,一节一节连起来,有五节长,还刷了红漆,看着挺精神。校长拍了视频,孩子们推着小火车在院子里跑,笑声能传老远。周明把视频给玩具店老板看,老板说“这小火车做得不错,我订一百辆”。孩子们拿到订单,说“要做最好的,不能让人笑话”。
张师傅的小徒弟设计的带书架的课桌画好了图纸,这次不光有抽屉,侧面还加了个小书架,能放课本。她拿着图纸跟张师傅商量,“书架的隔板能不能做成活动的,方便调整高度”。张师傅说“想法不错,我教你怎么做活动隔板”。师徒俩研究了半天,总算弄明白了,用木槽卡住隔板,想调多高就调多高。
秋天的时候年轻妈妈的玩具分店生意挺好,她又雇了两个人,还在店里设了个小角落,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简单的木头玩具,比如木头手枪、木头小球。有个小男孩做完一把木头手枪,举着跟妈妈说“这是我自己做的,比买的好玩”。年轻妈妈说“以后每周都搞次亲子活动,让家长陪孩子一起做”。
“老物件故事角”来了个老爷子,背了个旧竹篓,竹条都有些发黑了。他说“这竹篓是我年轻时上山采药背的,背了几十年,现在走不动山路了,留着也没用了”。陈阳把竹篓摆在藤筐旁边,说“这些老物件看着普通,都是过日子的念想”。有个中年人来看了,说“我爸以前也有个这样的竹篓,可惜后来烧了,看着真眼熟”。
冬天的时候工坊里的煤炉烧得旺,大家围在炉边做木头平安牌,就是把“平安”两个字刻在木牌上,再打磨光滑。退休老师也跟着做,说“要给孙子孙女各做一个,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张师傅的小徒弟在平安牌上刻了些花纹,说“这样更好看,送人也体面”。
周明给山里送了台电脑,还拉了网线,孩子们终于能跟城里视频学木工了。第一次视频的时候,孩子们对着屏幕里的张师傅问好,说“张爷爷好,我们想学制小火车”。张师傅笑着说“别急,我慢慢教你们”。后来每周都视频一次,成了孩子们最盼的事。
年底的时候木头圣诞树上挂满了新东西,有孩子们做的木头小火车模型,有退休老师做的平安牌,还有年轻妈妈店里的木头拼图。树上的灯笼比去年多了一倍,晚上点亮了,红的黄的绿的,像一串彩色的星星。林薇说“这树一年比一年丰富,就像咱们的日子”。
年夜饭的桌子还是那么长,新来了退休老师和玩具店老板。退休老师给大家带来自己做的木头笔筒,说“一点小意思,别嫌弃”。玩具店老板说“今年多亏了山里的小火车,我店里生意好得很,明年还要订”。大家边吃边聊,说的都是木头和日子,挺热乎。
张师傅的小徒弟说“明年开春,我想把带书架的课桌做出来,先给山里的孩子送去”。大家都说“好,我们帮你一起做”。那个做拐杖的初中生说“我也要去山里,教那里的孩子做书架”。
窗外的烟花照旧开得灿烂,照亮了木头棚子,照亮了鸡窝,也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林薇举着相机,拍了张照片,说“今年的故事又记满了,明年肯定还有新的”。
转过年来陈阳在院子里挖了个小池子,用石头砌的,说“想养几条鱼,给院子添点活气”。苏晓冉找了些水草放进去,说“这样鱼有地方躲”。没过几天,周明从乡下带来几条小鲫鱼,放进池子里,活蹦乱跳的,挺好看。
那个做拐杖的初中生,放了暑假真的跟周明去了山里,教孩子们做木头书架。他教得挺认真,先在黑板上画样子,再一步步教怎么锯、怎么刨。有个山里的孩子学得慢,他就手把手地教,说“别急,慢慢做,我刚开始也做不好”。
山里的木头小火车卖得不错,孩子们用挣来的钱买了台打印机,说“以后画图不用总求人了”。校长拍了照片发过来,打印机摆在小工坊里,看着挺精神。周明说“这才叫良性循环,靠自己的手艺改善条件”。
年轻妈妈的亲子活动办得挺好,每周都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店里的木头原料都快不够用了。她跟陈阳说“能不能从你们这儿进点木料”。陈阳说“行,给你算便宜点”。后来年轻妈妈的店里,好多木料都是从工坊进的,她说“这样做出来的玩具,才算一脉相承”。
春天的雨下起来,淅淅沥沥的,小池子里的水涨了点,鱼儿在水草里游来游去。陈阳蹲在池子边看鱼,苏晓冉在旁边给鸡喂食,退休老师坐在木头棚子底下做木头小勺,工坊里的刨子声、凿子声慢悠悠的,和着雨声,特别好听。
这些声音里,有木头的温度,有日子的味道,有说不完的故事。只要这雨还下,这声音还在,日子就会一直往前过,一年比一年踏实,一年比一年有奔头。就像那些手里的木头,慢慢打磨着,总会变成想要的样子,透着股实在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