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七十五章:边界告急,军情如火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

昭华公主刚刚凭借过人的理智与坚定的意志,平息了因拉旺多尔济“草原之约”而在心中掀起的惊涛骇浪,重新将全部心神投入到紫禁城内的权力经营与实务革新之中。她选择的那条“立”于现有框架内的道路,看似平稳,实则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然而,历史的洪流从不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歇,一场突如其来的边疆危机,如同燎原的野火,瞬间烧遍了朝野上下,也将昭华公主卷入了一个更加宏大且凶险的漩涡之中。

时值冬末,京师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一股比严冬更凛冽的肃杀之气,却随着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报,骤然笼罩了整个紫禁城。

西北边陲,准噶尔残部勾结境外势力,趁冬春之交、清军防备相对松懈之机,突然大举入寇,连破数座卡伦(边防哨所),兵锋直指伊犁将军府辖下的重要屯垦重镇塔勒奇城!守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城池危在旦夕!伊犁将军八百里加急求援的军报,如同带血的羽箭,刺破了京师的宁静。

养心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乾隆皇帝面色铁青,手握军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殿下,几位军机大臣、大学士以及兵部、户部的堂官跪了一地,人人脸色惨白,冷汗涔涔。

“废物!一群废物!”乾隆猛地将军报摔在御案上,声音因愤怒而颤抖,“朕年年拨付巨饷,养兵千日,竟让区区残匪打到眼皮底下!伊犁将军是干什么吃的?!沿途卡伦为何形同虚设?!”

“皇上息怒!”首席军机大臣傅恒连忙叩首,“准噶尔残部狡诈异常,此次行动隐秘迅速,实乃……实乃出乎意料。当务之急,是速派援军,稳定局势,收复失地!”

“援军?说得轻巧!”乾隆厉声道,“从何处调兵?陕甘绿营?还是京营八旗?粮草辎重如何保障?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户部!国库现在能拿出多少银子?!”

户部尚书战战兢兢地回禀:“回皇上……去岁赈济江南水患,今春各地工程……国库……国库现存银两,恐……恐不足以支撑大军远征……”

“混账!”乾隆气得浑身发抖,“难道要朕眼睁睁看着塔勒奇城陷落,看着准噶尔铁骑践踏我大清疆土吗?!”

殿内一片死寂,无人敢接话。边疆战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兵、筹饷、选将、后勤……千头万绪,任何一环出错,都可能酿成大祸。

军情如火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前朝后宫。一时间,人心惶惶,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有说准噶尔已与俄国勾结,势不可挡的;有说伊犁将军已殉国,西北危矣的;更有甚者,将矛头隐隐指向近年来朝廷“重文轻武”、“边备松弛”的政策。

这股恐慌与议论的暗流,自然也涌到了长春宫的门口。

昭华正在书房内翻阅文竹整理好的、关于去岁各地仓廪储粮情况的档案副本,这是她行使乾隆特许权限的一部分,意在深入了解国家经济命脉。柳絮匆匆而入,脸色凝重地禀报了边疆告急的惊人消息。

“塔勒奇城……”昭华执笔的手顿住了,墨点滴在宣纸上,迅速晕开一团黑迹。她的心猛地一沉。尽管她久居深宫,但也从史书和过往奏报中深知准噶尔问题的复杂性与危险性。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不仅关乎边疆稳定,更将深刻影响整个朝局的走向,自然也关系到她刚刚稳固的地位。

“公主,如今外面都传疯了!都说这次准噶尔来势汹汹,朝廷怕是要有大麻烦了!”小桃在一旁焦急地说道。

昭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放下笔,深吸一口气。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这突如其来的边患,对朝廷是巨大的挑战,但对她而言,何尝不是一个展现更大价值、更深层次参与国政的绝佳机会?但前提是,她必须做出最正确、最有力的反应。

“慌什么?”昭华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冷,“天塌下来,有皇阿玛和诸位大臣顶着。我们做好自己的本分便是。”

她沉吟片刻,迅速做出判断和部署:“柳絮,你立刻通过所有渠道,尽可能搜集关于此次边患更详细的情报,不要只听流言,要看官方邸报、兵部内部流传的消息,甚至……可以让福安留意一下京中与西北有商贸往来的商号,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风声。重点是:敌军规模、主帅是谁、我方损失究竟多大、伊犁将军的真实处境、以及……朝廷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

“是!奴婢明白!”柳絮领命,立刻转身去安排。

“文竹,”昭华继续吩咐,“你重点查阅近五年西北军费开支、粮草储备、以及历次对准噶尔用兵的档案,尤其是关于后勤补给线路、当地民心向背的记录。我要知道,朝廷在西北的底子到底有多厚,支撑一场大战的潜力有多大。”

“奴婢遵命!”文竹也立刻行动起来。

“小桃,”昭华看向一脸忧色的小桃,“你约束好长春宫上下所有人,谨言慎行,不得妄议朝政,更不得传播恐慌。一切如常。另外,准备好素净的衣物,若皇阿玛因军务忧心,我等身为子女,当以身作则,示以俭朴,为君父分忧。”

“是,公主!”小桃郑重点头。

安排妥当,昭华独自走到窗前,望着紫禁城上空阴沉的天色,心中思绪万千。边疆的战火,似乎很遥远,但又如此真切地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她想起了拉旺多尔济,这位草原亲王,在此刻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科尔沁部与准噶尔素有旧怨,他的态度,或许能影响战局走向。但此时与他接触,风险极大……

养心殿内的争吵与决策,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夜幕降临,才有初步的方案传出:乾隆力排众议,决定火速从陕甘、直隶抽调精锐绿营和八旗兵各两万,组成远征军,任命久经沙场的定边左副将军兆惠为统帅,克日启程,驰援西北。同时,严令户部、兵部全力筹措粮饷军械,不得有误。

然而,粮饷的缺口,依然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国库空虚,临时加税又恐激起民变,朝臣们争论不休,乾隆焦头烂额。

次日,昭华通过柳絮和文竹搜集到的信息,已经勾勒出事件的大致轮廓,并对朝廷面临的困境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但绝不能贸然出头。

她仔细斟酌后,做了一件看似微小却意味深长的事情。她下令长春宫即日起,所有用度减半,撤去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和开销,并将自己份例中的部分绸缎、珠宝封存起来。同时,她亲自起草了一份言辞恳切的请安折子,在例行的请安问好之后,附加了一段内容:

“……儿臣近闻西北边事,心忧如焚。虽深处宫闱,亦知将士用命,粮饷为先。儿臣蒙皇阿玛天恩,赐予厚赏,享用过丰。值此国家多事之秋,儿臣愿将本年俸禄及近日赏赐之半,捐输军前,略尽绵力,虽杯水车薪,亦表儿臣与将士同甘共苦之心。另,宫中用度,儿臣已下令裁减,以示与皇阿玛同心,共克时艰。”

这份折子,没有直接议论军国大事,更没有指手画脚,而是从一个公主、一个女儿的角度,表达忧国之心,并以实际行动(捐输、减用度)支持朝廷,为君父分忧。姿态极低,情真意切,又完全符合孝道和臣道。

当吴书来将这份折子呈给因军务繁忙而疲惫不堪的乾隆时,乾隆览罢,紧锁的眉头竟然稍稍舒展了一些,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在满朝文武为钱粮争吵不休之时,自己这个女儿,却能想到主动减用捐输,这份心意,何其珍贵!

“昭华……真是朕的贴心女儿啊。”乾隆感叹道,当即朱批:“公主忠孝可嘉,朕心甚慰。所请捐输之事,准。其心可表,着内务府记档褒奖。”

这道朱批和随之而来的褒奖,虽未解决实质性的粮饷问题,却在舆论上为昭华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昭华公主深明大义,捐输助饷”的消息迅速传开,与那些只顾争权夺利、斤斤计较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昭华在士林和民间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昭华此举,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她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国家危机,展现了超越宫闱的胸怀与担当,为她在未来更深入地介入朝政,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边疆告急,军情如火。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正在重塑着朝堂的格局,而昭华公主,已然稳稳地站在了风口浪尖,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上一章 第七十四章:心动难抑,理智犹存 昭华惊鸿:清宫权谋录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沙盘推演,献计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