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前线,塔勒奇城大捷的详细战报,如同一声春雷,带着边关的烽烟与将士的热血,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一路驰骋,震撼了整个大清帝国的中枢。当那份盖着兵部火漆、写着“兆惠、阿桂叩谢天恩,仰仗皇上神武,将士用命,并得……深宫奇策指点,遂破敌于伊犁河谷,斩首数千,残敌远遁,塔勒奇城围解,西北暂安”字样的捷报文书,被快马送入紫禁城,经由通政司直达御前后,其内容便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前朝后宫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次,不再仅仅是模糊的胜利消息,而是明确提到了“深宫奇策指点”!尽管奏报用语含蓄,但结合之前乾隆对昭华公主破格赏赐的旨意,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扭转战局的“奇策”源自何处!
刹那间,昭华公主之名,不再是局限于宫闱争斗、协理庶务的聪慧皇女,而是与一场关乎国运的边疆大捷紧密相连,蒙上了一层近乎传奇的色彩!
养心殿内,乾隆手持捷报,反复阅读,脸上的笑容再也抑制不住,连日来的忧劳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扬眉吐气的畅快与身为帝王的骄傲!他环视殿内跪满一地、纷纷道贺的文武大臣,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论:
“好!兆惠、阿桂,不负朕望!前线将士,英勇可嘉!此战,扬我国威,定我边疆,功在千秋!”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当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亦需慧眼识珠,纳谏如流。昭华公主心系社稷,偶有所得,能于军国大事有所裨益,实乃我大清之福,朕心甚慰!”
皇帝金口玉言,亲自为昭华的功劳定性!这等于向全天下宣告,这位公主在帝国最核心的军事决策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消息如同狂风般席卷开来。
前朝各部院衙门,原本还对公主“干政”心存疑虑或嫉恨的官员,在确凿的战功面前,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兵部的官员们私下议论,不得不承认那“敌后穿插”的战术确实精妙,直击准噶尔命门;户部的官员则松了口气,一场可能旷日持久、耗空国库的大战得以迅速平息;就连那些最守旧的御史,此刻也噤若寒蝉,再也无人敢轻易弹劾“牝鸡司晨”。昭华公主的才智,第一次以前线将士的鲜血和功勋为注脚,赢得了朝臣们发自内心的(或至少是表面的)敬畏。
军中将领的反应则更为直接。许多原本对深宫女子不以为然的武将,在仔细推演了塔勒奇城之战的经过后,无不拍案叫绝!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将领如福康安等人,对昭华公主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福康安甚至在自己府中设宴,与一众少壮派军官饮酒庆功时,公开举杯道:“昭华公主此策,深得兵法‘奇正相生’之精髓,巾帼不让须眉!我等须眉男儿,更当奋力建功,方不负朝廷厚望!”昭华公主在军中的威望,悄然建立。
而在后宫,这消息引起的震动更是翻天覆地。长春宫一时间门庭若市,各宫妃嫔、有头脸的管事嬷嬷、乃至一些低等宗室福晋,纷纷前来道贺,言辞之恳切、态度之恭谨,远超以往。昔日那些或明或暗的嫉妒、排挤,此刻仿佛从未存在过。延禧宫魏璎珞处,亦是贺客盈门,这位昔日因出身而备受争议的贵妃,如今因女儿之功,地位愈发稳固,眉宇间扬眉吐气,容光焕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坤宁宫的空寂与咸安宫的阴郁。继后乌拉那拉氏称病免了连日晨昏定省,宫中气氛压抑。她独自坐在佛堂前,捻着佛珠的手指微微颤抖,心中充满了无力与嫉恨。她怎么也没想到,那个她一度认为可以轻易拿捏的公主,竟能走到如此高度,其功劳已非后宫妇德所能衡量,直接关乎江山社稷!她再想用寻常手段压制,已是难如登天。而咸安宫的老太妃们,更是只能躲在阴暗处,酸溜溜地念叨几句“妖孽”、“侥幸”,却再也不敢公然非议。
宫墙之外,京师的茶楼酒肆、坊间巷陌,也开始流传起“昭华公主梦授兵法、智退准噶尔”的传奇故事。虽多有夸大附会,但公主的贤名、智名,却随着这场大捷,真正深入民间。百姓才不管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制,他们只知道,这位公主帮朝廷打了胜仗,保了边疆安宁,那就是好的!甚至有些说书人,已开始将昭华公主的故事编成段子,与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英雄相提并论。
在这举世赞誉、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刻,处于风暴眼中心的昭华公主,却在长春宫内,保持着异乎寻常的冷静与清醒。
面对络绎不绝的道贺者,她依旧礼仪周全,却以“不敢居功”、“将士血战方为根本”为由,大多闭门谢客,只偶尔见一见几位位份高、素无嫌隙的妃嫔和宗室长辈,态度谦和,言辞谨慎,绝不流露出丝毫得意。
私下里,她召来了所有心腹,面色凝重地告诫她们:“今日之誉,乃昨日之危。我等切不可被浮名所累,忘乎所以!传我的话下去,长春宫上下,一切用度、言行,需比以往更加低调、谨慎!若有敢在外张扬跋扈、口出狂言者,严惩不贷!”
“奴婢明白!”小桃、柳絮、文竹等人齐声应道,她们深知主子处境,荣耀背后是更大的风险。
昭华又特意对柳絮吩咐:“让你手下的人,加倍留意宫中宫外的动静。尤其是坤宁宫、咸安宫,以及……几位皇兄府上的反应。我料定,此刻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正盯着我们,等着我们出错。”
“公主放心,奴婢早已安排下去。”柳絮沉稳应答。
安排完内部事宜,昭华独坐书房,望着窗外明媚的春光,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反而涌起一股深沉的忧思。她知道,这场胜利,将她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将她置于更加凶险的境地。乾隆的信任与赏识已达顶峰,但帝王之心,深不可测,今日可以因功重赏,明日亦可因疑重罚。那些被她触动了利益的皇子、后妃、朝臣,此刻的沉默,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这次事件,真正触摸到了帝国最高权力的边缘。这让她在感到一丝掌控命运的快意同时,也更深刻地意识到了责任的重大与前途的艰险。她不再仅仅是为自己和小团体而战,她的言行,开始真正影响到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影响到这个庞大帝国的走向。
“公主,吴公公来了,说皇上召您去养心殿。”小桃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
昭华收敛心神,整理衣冠。她知道,乾隆此时召见,必有深意。或许是要进一步询问军务,或许是另有安排,但无论如何,她都必须以最谦逊、最忠诚的姿态应对。
来到养心殿,乾隆果然心情极佳,不仅详细询问了她当初构思战术的细节,还与她探讨了战后西北的安抚、屯垦等事宜。昭华对答如流,既展现了见识,又将主要功劳归于乾隆的决断和前线将士的英勇,让乾隆十分满意。
最后,乾隆意味深长地看着她,说道:“昭华啊,你此次立下大功,朕心甚慰。你年纪虽轻,但见识不凡,心性沉稳,实乃可造之材。日后,若有关于国计民生的想法,不必拘束,尽管向朕奏来。”
这番话,等于正式赋予了昭华“参政议政”的通行证,虽然范围可能有限,但意义非凡。
昭华跪谢隆恩,心中明白,一个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已经在她面前展开。但舞台之下,亦是万丈深渊。
捷报传来,昭华之名,响彻朝野,如日中天。然而,站在这荣耀的顶峰,昭华公主比任何人都清楚,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更加需要如履薄冰,慎之又慎。她的逆袭之路,已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杀机四伏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