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四爷独宠:穿成嫡福晋后我躺赢
本书标签: 古代  女频衍生  清穿   

第三十二章 书院风波

四爷独宠:穿成嫡福晋后我躺赢

从江南回京后,胤禛便着手推行漕运新政,罢黜了一批尸位素餐的漕官,起用了李卫举荐的几位寒门出身的干练之才。

朝堂稍定,文臣之间却再起波澜——江南最大的紫阳书院,竟传出“非议新政”的流言,说皇上“重利轻义,以酷法驭下”,甚至有人在书院墙壁上题诗,影射“帝心难测,士人无依”。

消息传到养心殿时,胤禛正在翻看新科进士的考卷。他将那份弹劾紫阳书院的奏折扔在案上,冷笑一声:“这些读书人,吃饱了饭没事干,就喜欢舞文弄墨,煽风点火。”

沈沅正在为小皇子整理启蒙课本,闻言抬头:“紫阳书院是江南文脉所在,院长顾炎武先生是前朝大儒,门生遍布天下。若是处置不当,怕是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寒心?”胤禛挑眉,“朕推行摊丁入亩,让他们少交赋税;整顿漕运,让他们有粮吃,他们倒反过来骂朕?”他拿起奏折,“你看,这上面说,顾炎武的弟子在课堂上公然说‘新政不仁,有违孔孟之道’,这不是公然与朝廷作对吗?”

沈沅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沉吟道:“顾先生是饱学之士,素来主张‘经世致用’,断不会纵容弟子非议朝政。怕是有人在背后挑拨,想借书院之名动摇民心。”

“谁?”

“前明遗老,或是那些被新政触动利益的士族。”沈沅道,“紫阳书院的山长之一,是前太子太傅的表兄,此人一直对皇上推行的满汉一体新政心怀不满。”

胤禛眼中闪过锐光:“朕知道该怎么做了。”

三日后,胤禛下旨,命内阁学士张廷玉前往江南,“慰问紫阳书院诸生,查访流言源头”。

张廷玉是汉人,又是文坛领袖,由他出面,既能体现朝廷对读书人的重视,又能不动声色地查清真相。

张廷玉抵达江南后,没有直接去书院,而是先拜访了顾炎武。两人谈了三日,从孔孟之道聊到治国之策,顾炎武听闻流言,气得当场摔了茶碗:“竖子敢尔!老夫教书育人,教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让他们结党营私,非议君父!”

他当即带着张廷玉去了紫阳书院,将那几个题诗骂政的弟子叫来,当着全院师生的面,杖责三十,逐出书院。那个挑拨是非的山长,也被顾炎武亲手解职,交予地方官查办。

“老夫一生治学,只知有国,不知有私。”顾炎武对张廷玉道,“请转告皇上,紫阳书院永远是朝廷的书院,士子永远是大清的子民,绝不容许宵小之辈借院名作乱!”

消息传回京城,胤禛龙颜大悦,下旨赏赐顾炎武“文渊阁大学士”虚衔,还亲笔题写了“紫阳正学”四个大字,送到书院悬挂。

沈沅看着那幅字,笑道:“皇上这招‘以文治文’,可比直接派兵去查高明多了。”

“对付读书人,就得用读书人能懂的方式。”胤禛放下朱笔,“他们重名节,朕就给他们名节;他们怕污名,朕就不让他们沾污名。”

他顿了顿,“不过,这事也给朕提了个醒——光靠刑罚不行,还得让他们真正明白,新政不是为了苛待百姓,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

于是,胤禛下令开设“经筵日讲”,每月邀请大儒为百官讲解经史,其中专门增设了“民生策论”环节,让文臣们就新政利弊展开讨论。

他还让人将各地推行新政后百姓生活改善的实例,编成小册子,分发到各府县书院,让士子们知晓新政的成效。

紫阳书院的风波平息后,江南的士子们反而成了新政的拥护者。顾炎武甚至亲自写了篇《新政颂》,说“摊丁入亩,均田平赋,此乃三代之仁政也”,在文坛上传颂甚广。

这日,沈沅去国子监参加“释奠礼”,见学生们诵读的课本里,多了不少讲述农桑、水利的篇章,不由笑道:“这都是皇上的功劳。”

国子监祭酒躬身道:“皇上说,‘治天下者,莫先于治人;治人者,莫先于教化’。让士子们不仅读圣贤书,更知民生苦,才能真正为朝廷分忧。”

沈沅望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心里充满了希望。或许权力能压制反对的声音,但真正能让人心悦诚服的,是对“仁政”的信仰,是对“民生”的重视。

夜里,胤禛回来时,见沈沅在灯下抄写顾炎武的《日知录》,笑道:“怎么想起读这个?”

“顾先生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臣妾觉得说得极好。”

沈沅抬头,“这天下,不光是皇上的,也是每个百姓的,更是每个士子的。让他们明白这一点,比什么刑罚都管用。”

胤禛挨着她坐下,拿起她抄的纸页,轻声道:“你总能说到朕心里去。”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书页上,那些关于“天下”与“责任”的字句,在灯光下仿佛有了温度。

沈沅知道,收服人心,比收服土地更难,却也更重要。而他们正在做的,就是用耐心和真诚,一点点焐热那些曾经冰冷的心。

文心向背,关乎天下安定。这场没有硝烟的“书院风波”,最终以理解和认同收尾,或许比任何一场胜仗,都更能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而前路漫漫,他们还将继续在“教化”与“治理”之间,寻找最适合这片土地的平衡。

上一章 第三十一章 漕运积弊 四爷独宠:穿成嫡福晋后我躺赢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皇嗣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