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煦辰的成长并非总是阳光明媚,在某个乍暖还寒的初春,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病。这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这个刚刚步入平稳育儿轨道的小家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考验。
征兆:不安的黄昏
那天下班后,林溪像往常一样去接煦辰从育儿嫂那里回家。小家伙不像平时那样活泼,只是蔫蔫地趴在她肩上,小脸有些泛红。林溪心里咯噔一下,用手背贴了贴他的额头——触手一片滚烫。
“嘉祺!”她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立刻拨通了电话,“煦辰好像发烧了!”
混乱与坚守:不眠之夜
马嘉祺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平日里那个咿咿呀呀、充满活力的小太阳,此刻像只生病的小猫,蜷缩在林溪怀里,呼吸急促,小脸烧得通红,精神萎靡。两人立刻翻出体温计——38.9℃!
这个数字让他们的心瞬间揪紧。之前学习的育儿知识在真实的病情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苍白。
· 他的“科研”精神: 马嘉祺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展现出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他迅速查阅可靠的医学资料,确认物理降温的方法和用药剂量,每隔一小时为儿子测量一次体温,并在本子上详细记录时间、体温和症状变化。
· 她的“本能”守护: 林溪则更多的是母性的本能。她一直将煦辰抱在怀里,用温水浸湿的毛巾,一遍遍为他擦拭额头、脖颈和四肢,试图用物理方式帮他降温。她轻声哼唱着熟悉的摇篮曲,尽管声音因为担忧而微微颤抖。煦辰因为不适而哭闹,她就抱着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轻轻摇晃。
这个夜晚,格外漫长。他们轮流抱着孩子,谁也无法安心合眼。婴儿的哭声、体温计的提示音、以及彼此眼中无法掩饰的焦虑,构成了这个夜晚的主旋律。
就医:共同的战役
第二天一早,体温依旧没有明显下降,两人毫不犹豫地带着孩子冲向了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孩子的哭闹声此起彼伏。马嘉祺负责排队、缴费、取药,像一道高效的屏障,隔绝了大部分繁杂。林溪则始终紧紧抱着煦辰,用脸颊贴着他滚烫的额头,无声地给予安慰。
当医生诊断是婴幼儿常见的病毒性感冒,并告知没有特效药,主要靠护理和自身抵抗力恢复时,他们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但看着怀里难受的儿子,心疼丝毫未减。
康复:疲惫与慰藉
回到家,严格按照医嘱喂药、物理降温、补充水分成了头等大事。给生病的宝宝喂药是一场“硬仗”,煦辰扭着头哭闹,药汁常常洒得到处都是。两人配合默契,一个温柔而坚定地固定住孩子,一个小心翼翼地将药勺送进嘴里。
生病的孩子格外粘人,几乎长在了林溪身上。马嘉祺就承担起所有后勤工作,准备清淡的辅食,清洗被汗水和药渍弄脏的衣物,确保林溪能腾出手来专心照顾孩子。
第三天夜里,煦辰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恢复了正常。他沉沉睡去,呼吸变得平稳均匀,小脸上也恢复了往日的红润。
劫后余生与成长
这场持续了三天两夜的“战役”结束后,家里一片狼藉,夫妻俩也眼圈乌黑,疲惫不堪。但看着婴儿床里安然入睡的儿子,一种“劫后余生”的巨大放松感和深深的慰藉笼罩了他们。
马嘉祺揽住林溪的肩膀,发现她的身体因为长时间紧绷而有些僵硬。他低声说:“辛苦了。”
林溪靠在他怀里,摇了摇头,看着儿子:“只要他没事,怎样都行。”
经过这一次,他们褪去了初为父母最后一丝的手忙脚乱,增添了一份共同面对风雨的沉稳与默契。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养育一个生命,不仅需要爱,还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坚实的知识储备以及夫妻间无条件的支持。
宝宝的第一次生病,像一次突如其来的风暴,考验着这个小家的应急能力,也淬炼着他们的感情。
少女与少年,在为人父母的旅程中,又一次携手闯关成功。他们的爱,在孩子的啼哭与康复的微笑中,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