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剑吟》拍夜戏的第七天,片场只剩几盏聚光灯亮着——刚拍完云曦和墨渊的对手戏群像,其他工作人员都去吃夜宵了,苏玥和张凌赫却留在监视器旁,手里捏着剧本,没急着走。
“刚才那场‘拦着云曦去救族人’的戏,我总觉得情绪差点意思。”张凌赫先开口,指尖点在剧本的“情感爆发”片段上,聚光灯的光落在他的剧本上,刚好照亮他写的红色标注:“墨渊的‘拦’,不是阻止,是怕她送死——别演成强硬,要演成‘慌’。”
苏玥点点头,把自己的剧本递过去——页边用浅粉色笔写着云曦的情绪轨迹:“从‘说服’到‘急’再到‘爆发’,爆发时别喊,要压着嗓子,因为云曦习惯了自己扛,连哭都不会大声。”她刚才拍那场戏时,总觉得喊“我必须去”那句太外放,不符合云曦“隐忍”的底色,这会儿跟他一说,倒像找到了能聊透的人。
两人凑在监视器旁的折叠椅上,聚光灯的光刚好罩住他们俩,身后是黑漆漆的布景,倒显得格外安静。苏玥翻到剧本里的关键台词——云曦拽着墨渊的手腕,说“我族人快死光了,你凭什么拦我”,墨渊回“凭我不想你死”,这段是整场戏的情绪爆发点,也是刚才拍得最顺却最让两人觉得“差口气”的地方。
“我刚才说‘凭我不想你死’时,语气太硬了。”张凌赫先剖析自己的表演,指尖敲了敲剧本上墨渊的角色小传,“你记得我们聊过,墨渊七岁时看着师父死在面前,却没敢拦——他这辈子最怕的就是‘想拦却拦不住’,所以拦你时,该带着点小时候的慌,比如说话时喉结动一下,手攥你手腕的力度从轻到重,不是一开始就抓死。”
苏玥心里一动——她刚才拍的时候,就觉得张凌赫攥她手腕的力道太稳,少了点“怕失去”的颤抖,却没好意思说,没想到他自己先从角色经历里找到了问题根源。她翻出剧本最后一页,是她画的云曦情绪标注图:“你说的对,而且云曦的‘爆发’,该对着自己来——她拽你手腕时,不是要挣开,是想让你懂‘我没得选’,所以她的指尖该攥紧你的袖子,而不是推你,就像她小时候攥着族人给的狐尾毛那样,抓着最后点念想。”
张凌赫眼睛亮了——他之前总琢磨墨渊的动作,却没从云曦的角度反过来想,这会儿听她结合云曦的童年经历分析动作细节,突然觉得那场戏的“差口气”找到了症结:“对!就是这个!你攥我袖子,我顺势把你往回带半步,不是强硬拉,是像‘怕你摔’那样护着,既体现墨渊的慌,又呼应你说的‘抓着念想’,比硬拦自然多了。”
两人越聊越投入,从台词节奏聊到动作细节,再到角色的童年经历对当下情绪的影响——苏玥说云曦喊“我必须去”时,该低头看自己的手(想起自己没护住族人的愧疚),张凌赫立刻接话,说墨渊这时该抬手碰她的头发(像小时候师父摸他头那样,想安抚却不会说);苏玥提出云曦爆发后该“别过头擦眼泪,却不让他看见”,张凌赫补充“墨渊就假装没看见,只递上温水,不戳破她的逞强”。
没有争执,没有敷衍,每一个观点抛出来,对方都能立刻接住,还能结合角色的深层经历补充细节——就像之前聊威亚发力、聊角色插画那样,不用多说,就能get到对方没说出口的“角色逻辑”。
“你居然记得云曦小时候攥狐尾毛的细节。”苏玥说着,心里突然有点发暖——那是她上次画角色小传插画时随口提的,没指望他记住,没想到他不仅记着,还能用来分析这场戏的动作。张凌赫笑了,指了指她剧本上的浅粉色标注:“你连墨渊师父去世时‘递温水’的细节都标出来了,我哪能不记?”
他说着,从旁边拎过两个保温杯,递了杯温水给她——还是跟之前一样,瓶盖提前拧开了,温温的水刚好能直接喝。苏玥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杯壁时,突然想起刚才他分析“墨渊递温水”的动作,心里莫名一动——他不是在“演”细节,是真的能从角色的经历里,琢磨出最贴“人”的反应,这种对表演的较真,比任何话都让她觉得可信。
张凌赫没注意到她的走神,还在翻着她的剧本,看着她画的云曦情绪轨迹图,语气里带着点难得的佩服:“你比我还懂云曦的‘隐忍’——我之前总觉得爆发戏要‘放’,没想到‘收’着演,反而更戳人。”
苏玥抬头看他——聚光灯的光落在他的侧脸上,他的眼神专注地盯着剧本上的标注,没平时的清冷,多了点因为聊到专业而有的亮,连睫毛上都沾着点灯光的暖。她突然觉得,这种因为“角色”而产生的共鸣,比任何暧昧的互动都让人心动——不是因为他的样子,是因为他能懂她对“表演细节”的执着,能跟她一起钻角色的“牛角尖”,这种基于专业的“懂”,比什么都珍贵。
“其实你分析墨渊的‘慌’,也比我想的深。”苏玥收回目光,喝了口温水,语气比刚才软了点,“我之前只想着云曦的难,没反过来想,墨渊拦着她,也是在拦自己小时候的遗憾。”
“所以这场戏,不是‘拦’和‘要走’的冲突,是两个怕失去的人,不知道怎么对彼此说‘别离开’。”张凌赫总结道,指尖在两人的剧本上各点了一下——他的红色标注和她的粉色标注,刚好在“递温水”“攥袖子”的细节上重合,像早就商量好的那样。
夜风吹过片场,带着点布景假山的潮气。两人对完词,没急着走,就坐在聚光灯下,喝着温水,偶尔聊两句角色的其他细节,没什么多余的话,却一点不觉得尴尬。苏玥看着剧本上重合的标注,心里突然明白——刚才那场戏的“差口气”,不是演得不好,是少了个能一起琢磨透的人。而现在,这个人就在身边,能懂她的专业,能跟她共鸣,这种基于表演的契合感,像颗小种子,悄悄在心里发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