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尔,回到他们共同打造的公寓,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更是他们“内置频率”的核心枢纽。半年的分离并未让这里蒙尘(拜托朋友定期照看),反而让重聚于此的归属感愈发强烈。行李箱堆在玄关,里面装着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信号样本”。
整合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物品归位,而是一场持续数日、充满惊喜的“信号解码与融合”仪式。崔瀚率打开他的行李箱,里面除了几件必需品,塞满了素描本、奇形怪状的当地材料、记录灵感的声音文件存贮卡,以及一些无法归类的小物件——一块颜色奇特的路边碎石、一截废弃的电路板、一张印着古怪图案的传单。
“这是柏林地铁站的噪音,我做了降噪处理,觉得可以用在下一个作品里。”崔瀚率将一个存贮卡插入电脑,一段低沉而有节奏的轰鸣响起。
“这个,”他拿起那块石头,“颜色很像那天视频时,你背后晚霞的最后一抹红。”
夫胜宽拿起那张传单,上面是某种先锋戏剧的海报:“这又是什么?”
“不知道,”崔瀚率诚实地说,“但排版很有趣,觉得你会喜欢。”
夫胜宽看着这些零零碎碎、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垃圾”的东西,心里却涨满了感动。这些都是崔瀚率感知世界的碎片,是他思维的延伸,而现在,他毫无保留地将这些“源代码”带回来,与他共享。
轮到夫胜宽展示他的“信号”。他打开电脑,里面是海量的视频素材、照片、录音文件,以及他写的策划案和拍摄手记。
“你看这个老人,”他点开一段在海边拍摄的、一位老渔民修补渔网的视频,“他讲的故事,关于海神和风暴,我后来用在了节目旁白里,效果特别好。”
他又调出几张照片,是节目组聚餐时拍的当地特色菜,“这个你肯定不敢吃,但我试了,味道其实……”
还有他记录的团队成员之间的趣事、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不仅仅是工作记录,更是他这半年情感和成长的轨迹。
他们坐在地板上,背靠着沙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像交换珍贵礼物的孩子,一样样地展示、讲解、讨论。崔瀚率用他艺术家的视角,对夫胜宽的影像素材提出独特的解读;夫胜宽则用他传媒人的敏锐,帮崔瀚率梳理他那些抽象灵感潜在的叙事逻辑。
这种深入的“信号整合”,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创作上的灵感迸发。崔瀚率开始尝试将夫胜宽带回的“人间烟火”气息——那些渔民的故事、市集的嘈杂、食物的温度——融入他原本更偏向抽象和科技感的艺术概念中。而夫胜宽在策划新节目时,也开始不自觉地借鉴崔瀚率那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和结构方式,思考如何用更视觉化、更富有隐喻的手法来呈现主题。
他们的共同频谱,因为注入了来自不同轨道的丰富信号,而变得更加宽广和富有层次。以前,他们的频率共鸣更多基于情感的默契和日常的陪伴;现在,这种共鸣延伸到了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深层领域。他们不仅是生活的伴侣,更成为了彼此创作上最坦诚、最具启发性的“第一读者”和“共振器”。
一天晚上,崔瀚率在工作室调试他的新装置——一个将渔民号子与地铁噪音、电路板光影与海边晚霞色彩尝试融合的作品。夫胜宽端着两杯热牛奶走进来,放在工作台边,没有打扰,只是安静地看着。
崔瀚率忙完一段,拿起牛奶喝了一口,忽然说:“我们的频率,好像拓宽了带宽。”
夫胜宽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他笑着点头:“嗯,以前可能只是调频广播,现在……升级到可以传输高清影像和立体声了。”
新的频谱已经打开,承载着他们各自探索带回的宝贵财富,也预示着未来无限可能的共同创作。公寓再次充满了熟悉的信号流动,但这流动,比分离之前更加丰厚、更加澎湃,指向一个他们可以共同构建的、更具创造力的未来。整合完成,系统3.0(星际融合版)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