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脑肠信使
本书标签: 脑洞    略恐怖 

第六章,菌语人

脑肠信使

陈念把载玻片放进标本盒时,培养皿里的双螺旋突然舒展开,丛毛菌的菌丝像解开的丝线,在琼脂上织出张微型星图——猎户座的腰带三星,正好对应着她后颈疤痕的三个淡粉色节点。她忽然想起上周帮母亲整理旧物时,在一本泛黄的《微生物图鉴》里掉出的半张星图,边角同样画着丛毛菌的简笔画。

“这菌在给你画地图呢。”师兄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举着杯酸奶,吸管上沾着的菌落在阳光下,折射出和培养皿里一样的淡蓝光点,“我奶奶说,有些菌是会认人的,你家的菌好像格外黏你。”

陈念没接话。她想起昨夜母亲在厨房热牛奶时,微波炉里突然弹出张菌膜,上面的碱基序列翻译成文字,是“织网者”公司的地址——和十年前那个神秘天文台的门牌号完全一致。

周末她按地址找去时,发现天文台已经改成了菌种图书馆。穿亚麻长袍的老人正在给一排排玻璃罐贴标签,罐子里的菌液在阳光下流转着不同的光泽:玫瑰金的是新生儿肠道菌群,藏着奶香与啼哭的记忆;深褐色的来自老茶客,菌丝里缠着百年茶饼的陈香;而最角落那罐泛着淡蓝的,标签上写着“陈砚之,2013”。

“这是你母亲当年寄存的‘记忆菌’。”老人把罐子递给她,罐壁的温度恰好等于人体肠道的37℃,“每个寄存者都能让菌群记录一段想留住的时光,等某天想回忆了,就用特定噬菌体唤醒它们。”

陈念旋开罐盖的瞬间,菌丝突然顺着指尖爬上来,在她手背上拼出串电话号码——是十年前“织网者”打给母亲的那串加密号码。拨号过去,听筒里传来的不是忙音,而是汩汩的水流声,混着五岁的自己在急诊室走廊里喊的“妈妈”。

“这些菌会把记忆编成‘气味密码’。”老人指着墙上的色谱仪,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对应着不同记忆:暴雨夜的消毒水味是锯齿状的尖峰,母亲怀抱的温度是平缓的波谷,而2013年7月12日那个雨夜,曲线末端突然扬起道温柔的弧光,“那是你母亲把保温杯贴在你后颈时,菌群记住的暖意。”

陈念忽然明白,为什么自己总在雨天闻到淡淡的檀香——那是“织网者”的菌和母亲留下的菌在打招呼。就像此刻,她手背上的菌丝正和天文台里的菌液产生共振,在空气中织出道透明的膜,膜上浮动着无数细碎的画面:年轻的母亲在实验室里对着杆菌说话,老人在星图上标注菌群的轨迹,甚至还有十年前周明宇在董事会上,指尖无意识画出的双螺旋。

“其实‘信使’项目最初不是为了控制记忆。”老人递给她本实验日志,扉页上是母亲的字迹,“是想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菌群记住往事,等大脑忘了,就让肠道来提醒他们——比如老伴的味道,童年的雨声。”

陈念翻到最后一页,发现夹着张菌群通讯记录:2023年3月15日,前沿生物新任技术总监的肠道菌发来条消息,用的是十年前“信使”项目的加密方式,翻译过来是“当年的错误,该用菌补回来”。

这时她的手机震动,是母亲发来的照片:家里的酸奶机里长出朵菌花,花瓣上的纹路拼出“回家吃饭”。陈念抬头,看见天文台穹顶的破洞正好漏下束阳光,落在手背上的菌丝上,那些淡蓝色的光点突然腾空而起,在空气中组成行字:“菌群从不记仇,只记牵挂。”

她把那罐“陈砚之,2013”的菌液装进包里时,老人指了指窗外——街对面的面包店里,刚出炉的酸奶面包冒着热气,每个气孔里都藏着细小的蓝光,像无数个被菌记住的温柔瞬间,正在城市里悄悄流转。

过了几天,他收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信

陈念收到“菌语人”组织邀请的那天,正在给实验室的丛毛菌做“情绪记录”。培养皿里的菌丝突然集体转向,在琼脂表面拼出个古老的符号——像双螺旋缠绕的船锚,和她后颈那道淡粉色疤痕的轮廓分毫不差。

手机同时震动,屏幕上弹出条加密信息,解码后是段菌群活动的音频:背景是汩汩的菌液流动声,混着她五岁时在急诊室走廊里模糊的哭腔,最清晰的那句“妈妈”,正是她今早喝酸奶时,乳酸菌在舌尖“说”的最后一个词。

她按照信息里的坐标找去时,发现接头地点是家开在老巷深处的酸奶店。穿围裙的店主正用接种环在奶皮上画着什么,奶皮泛起的涟漪里,游动着无数闪着淡蓝光的菌,像把银河盛在了瓷碗里。

“尝尝这个。”店主推来碗炭烧酸奶,勺柄上沾着的菌落在桌上,竟自动排成了“陈念”两个字,“这是用你家传下来的菌种做的,你母亲说,只有‘听得懂菌说话’的人,才能尝出里面的‘牵挂味’。”

陈念舀了一勺,酸奶滑过舌尖的瞬间,无数细碎的嗡鸣涌进脑海:有母亲实验室离心机的转动声,有十年前那个雨夜救护车的鸣笛声,还有……她后颈疤痕里,丛毛菌生长时的“沙沙”声。这些声音交织成句清晰的话:“织网者的针,该由会听的人来拿了。”

店主递给她个密封的玻璃罐,里面的菌液呈现出奇异的分层:上层是母亲当年常用的培养基颜色,下层沉淀着她童年时总在泳池里看见的淡蓝光点。“这是‘入会礼’。”店主的指甲缝里嵌着和老周一样的淡蓝粉末,“罐子里的菌,一半是你母亲寄存的‘记忆菌’,一半是组织从‘益生方舟’旧址回收的‘信使菌’。它们会在你需要时,告诉你‘织网者’没说完的故事。”

走出酸奶店时,巷口的梧桐叶突然无风自动,在地上拼出“织网者”公司的地址——和十年前那个神秘天文台的门牌号完全一致。她折返回去,却发现酸奶店已经消失,原地只留下个刻着丛毛菌图案的邮筒,投信口正缓缓吐出张菌膜,上面的碱基序列翻译成文字,是母亲十年前写下的实验日志片段:

“……菌群的记忆是环形的,若要让‘信使’不迷路,得有个能听懂所有‘方言’的人,把时间的线头重新系上……”

那天晚上,陈念后颈的疤痕第一次主动发烫。她对着镜子,看见淡蓝色纹路像活过来的藤蔓,在皮肤下游走成张微型星图,每个星点都对应着罐子里某团菌群的光泽。而罐中的菌液开始剧烈旋转,上层的培养基与下层的蓝光融合,渐渐凝成个完整的双螺旋,螺旋中心浮着枚小小的、半透明的菌丝钥匙——形状与她后颈疤痕的轮廓,严丝合缝。

她终于明白,母亲当年不是“退休”,是带着“织网者”的秘密,以另一种方式“寄生”在菌群里。而那些年她在泳池里看见的淡蓝光点,在酸奶里尝到的牵挂味,后颈疤痕里的异动,都是菌群在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她:该回家了,回那个由菌语人守护的、藏着母亲未尽故事的“家”。

第二天清晨,陈念抱着玻璃罐站在天文台(现在的菌种图书馆)门口时,老周正用镊子夹着根菌丝,往泛黄的《微生物图鉴》里修补缺页。看见她手里的罐子,老周的眼睛亮得像里面的菌液:“欢迎加入,新的‘织网者’。”

阳光透过穹顶的破洞照进来,落在陈念的后颈上,疤痕里的淡蓝色纹路与罐中双螺旋的光芒遥相呼应,像两颗终于找到彼此的星

上一章 第五章,方舟 脑肠信使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章,悖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