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村的清晨是被鸡叫唤醒的。我睁开眼时,窗外的天刚蒙蒙亮,土坯房的墙壁上还沾着昨夜的露水,李梅已经在院子里洗漱,嘴里哼着刚教孩子们的儿歌。“林素,快起来!刘老师说今天孩子们要帮咱们捡柴禾,说要给咱们煮玉米粥呢!”
我赶紧爬起来,套上最耐脏的蓝布褂子,刚走到门口,就看到小花带着几个孩子站在院外,每人手里都拎着一小捆干柴,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灿烂。“林老师!我们捡了最干的柴,煮粥最香!”小花说着,把柴禾递到我手里,指尖还带着清晨的凉意。
早饭是在学校的土灶上煮的,玉米粥熬得黏糊糊的,就着刘老师腌的萝卜干,竟比北大食堂的饭菜还香。孩子们围在灶台边,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我们,有个叫狗蛋的小男孩,偷偷把自己碗里的煮鸡蛋往我碗里塞:“林老师,我妈说鸡蛋补脑子,你教我们读书,要多吃点。”
我心里一暖,又把鸡蛋塞回他手里:“狗蛋自己吃,你现在长身体,更需要补脑子,以后才能考上大学。”狗蛋红了脸,低下头小口小口地啃着鸡蛋,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
支教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开始了。我们把五十多个孩子分成三个班,我教语文,李梅教美术,赵晓雅教数学,周婷教音乐。教室是破旧的瓦房,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蒙着,风一吹就哗啦响;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木板,写不了几个字就会掉渣;孩子们的课本是往届学生传下来的,页码都不全,可他们却看得格外珍惜,有的孩子还把破了的书页用浆糊粘好,包上牛皮纸的书皮。
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我把课文里的故事改成村里的事。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带着孩子们去村外的小河边,看着水里的小蝌蚪,跟他们讲“成长”的道理;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给他们讲城里的生活,告诉他们“读书能让自己有更多选择,不用再像小女孩一样可怜”。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孩子还会把故事记在小本子上,晚上回家讲给爸妈听。
可问题也很快出现了。有天上课,我发现狗蛋没来,问了旁边的孩子才知道,狗蛋的爸爸要让他去镇上的砖厂打工,说“读书没用,不如早点挣钱”。我心里一紧,立刻跟刘老师一起去狗蛋家。
狗蛋家是村里最破的土坯房,院墙塌了一半,院子里堆着乱七八糟的柴火。狗蛋的爸爸正坐在门槛上抽烟,看到我们,皱着眉说:“刘老师,林老师,不是我不让狗蛋读书,实在是家里穷,砖厂一个月能挣五十块,能给家里添点补贴。”
狗蛋躲在里屋的门后,探着脑袋看我,眼睛红红的,手里还攥着我给他的生字本。我走过去,蹲下来看着狗蛋,又看向他爸爸:“大叔,我也是从农村来的,我小时候家里也穷,差点就没机会上大学。可你知道吗?我现在在北大读书,以后能挣更多的钱,能让我爸妈过上好日子。狗蛋现在才十岁,要是现在去打工,一辈子就只能在砖厂搬砖;可要是让他读书,他以后可能会当医生、当老师,能给家里带来更多的希望,也能让石头村变得更好。”
我从包里拿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递给狗蛋的爸爸:“大叔,这是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是靠读书走出农村的。狗蛋很聪明,上次数学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只要让他继续读书,他以后肯定比我还厉害。”
狗蛋的爸爸接过通知书,手微微发抖,看着上面的“北京大学”四个字,又看了看里屋的狗蛋,沉默了很久,终于把烟袋锅子往地上一磕:“行,林老师,我听你的,不让狗蛋去打工了,让他好好读书,以后也考北大!”
狗蛋一下子从门后跑出来,扑到我怀里,哭着说:“林老师,我就知道你会帮我的!我一定好好读书,考上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