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保准把你教得明明白白的。”
梁兰花送他们到门口,看着两人相携离去的背影,心里比自己有了还高兴。
回屋时,苏喻馨正看着古芸萩笑:
“这丫头,还真是个福星,一来就给家里带来这么大的喜事。”
古芸萩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我也没做啥,都是他们自己有福气。”
“不管咋说,这都是好兆头。”
苏喻馨眉眼弯弯。
“今年麦子收成好,家里又添了这么些喜事,看来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顺了。”
古芸萩听着苏喻馨的话,心里也暖烘烘的。
“芸萩,你要是不忙,等会儿跟我去地里看看?”
梁兰花收拾着碗筷,转头问道。
“昨天割的麦子晒得差不多了,今天得翻晒一遍,不然怕潮。”
“好啊,我正好没事。”
古芸萩爽快应下,心里却想着趁去地里的功夫,再试试那基础灵力感知。
昨天刚激活时还不太熟练,说不定在开阔的田埂上,能更清楚地感觉到那些灵气光点。
小石头一听要去地里,立刻从炕边蹦起来,嘴里还嚼着没吃完的麦芽糖:
“我也要去!我帮着捡麦穗!”
“你呀,别添乱就好。”
梁兰花点了点他的额头,眼里却满是笑意。
“去可以,得跟紧了,不许往麦秸堆里钻,扎着了疼。”
“知道啦!”
小石头拍着胸脯保证,小短腿已经迫不及待地往门口挪。
一行人刚走出院门,就见张二河扛着木耙从隔壁过来,一看见他们,打了个哈欠道:
“这就去地里?我刚想去叫你们。”
“正好,一起走。”
苏喻馨站在门口叮嘱。
“翻晒的时候仔细点,别把麦粒抖落在地上,怪可惜的。”
“娘放心吧,我有数。”
张二河应着,率先往村外的田地走去。
田埂上的露水还没干透,踩上去湿漉漉的,带着青草的气息。
古芸萩一边走,一边悄悄集中精神,试着感知周围的灵气。
果然,比起院子里,田埂上的光点似乎更活跃些,尤其是靠近麦田的地方。
“芸萩姐,你看啥呢?”
小石头见她老盯着路边的草,好奇地问道。
“没看啥,就是觉得这草长得挺好。”
古芸萩回过神,笑着揉了揉他的头。
要是用灵泉水浇灌麦子,会不会长得更饱满?
正想着,已经到了麦场。
昨天摊开的麦子在架子上晒得半干。
张二河拿起木耙,开始翻动麦子。
古芸萩也没闲着,蹲下身把散落在架子下的麦穗捡起来,放进随身带的小竹篮里。
“芸萩,你看这麦穗,比去年饱满多了。”
梁兰花拿起一束麦子,递到她面前,眼里满是欣慰。
“今年风调雨顺,肯定是个好收成。”
古芸萩看着那饱满的麦穗,心里一动。
她想起系统空间里的灵泉水,若是悄悄用一点在麦田里,会不会真的能让麦子长得更好?
可转念又怕太过显眼,毕竟灵泉水的效果太惊人,若是被人发现异常,反倒惹来麻烦。
“还是大家勤快,照看得到位。”
她笑着岔开话题,把捡起的麦穗放进竹篮。
翻晒完麦子,梁兰花正盘算着下午该给大姐备些啥贺礼,就见张大山从镇上赶回来,手里还攥着张红纸,脸上带着笑:
“周姐夫家要摆谢师宴,特意让人捎了帖子来,请咱们全家都去呢!”
“这就摆上了?”
梁兰花接过帖子,指尖摸着粗糙的红纸边缘。
“也是,中了举是天大的喜事,是该好好热闹热闹。”
古芸萩凑过去看,帖子上的字笔锋挺秀,写着“谨备薄宴,恭请光临”,。
“那得赶紧准备些礼。”
苏喻馨接过话,眼神在屋里扫了一圈。
“咱家刚收的新麦磨了面,装一布袋送去,再把前阵子腌的腊鱼拿两条,都是实在东西。”
“我看行。”
说着一行人往邻村周从家去,路上风风火火。
小石头一路蹦蹦跳跳,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手里还攥着周从给的麦芽糖,时不时舔上一口,甜得眉眼弯弯。
到了周家村,周从家院门口已经挂起了红灯笼,门框上贴着大红的“喜”字,老远就听见院里传来的说笑声。
周从和梁菊花早等在门口,见他们来了,连忙迎上来:
“可算到了,快进屋坐,屋里都备好了茶水点心。”
院子里已经来了不少亲戚邻里,三三两两地聚着说话,孩子们在院里追逐打闹,一派热闹景象。
古芸萩跟着苏喻馨他们往里走,看着这喜庆的场面。
梁兰花拉着苏喻馨的手,笑着说:
“娘,我先回趟娘家,我爹娘肯定也在这儿帮忙呢,去打个招呼,顺便歇歇脚,等会儿再来。”
苏喻馨点点头:
“去吧,路上慢着点,别累着。”
梁兰花便带着张大山和小石头,往不远处的娘家走。
她娘家离周从家不远,拐两个弯就到了。
刚进院门,就听见屋里传来熟悉的说话声。
“二姐,二姐夫,你们也到了?”
梁兰花掀开门帘进去,一眼就看见二姐梁荷花和她丈夫王礼坐在炕边。
王礼是个铁匠,手上还带着点黑灰,见了梁兰花,咧嘴一笑:
“老三来了?刚还说你咋没到呢。”
梁荷花穿着件靛蓝色的布衫,正嗑着瓜子,看见梁兰花,连忙往旁边挪了挪:
“快坐,刚跟竹桦他们说你姐夫前阵子打了把好镰刀,锋利得很,等忙完这阵给你送过去。”
梁竹桦是兄弟里最小的,穿着件半旧的青布褂子,正和媳妇李月娥说着话。
李月娥怀里抱着针线笸箩,手里还纳着鞋底,见梁兰花进来,抬头笑道:
“三姐来了?爹娘去周大哥家帮忙了,让我们在这儿守着,怕有人来串门。”
梁竹桦和李月娥的两个儿子梁艾尚和梁高单正趴在炕桌上,借着窗棂透进来的光,跟着私塾先生留下的字帖描红。
梁艾尚大些,五岁的样子,握着毛笔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小眉头微微皱着;
梁高单才四岁,坐不住,写两笔就想扭头看别处,被李月娥轻轻拍了下手背,又赶紧低下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