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朝残梦:金陵沈瑜志(六)
光绪二十九年的冬雪,比往年更冷。
扬州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气中,街头巷尾的茶馆酒肆里,再也听不到往日的闲谈,只有百姓们压抑的叹息和低声的议论。
清廷联合列强镇压进步力量的计划破产后,恼羞成怒的慈元太后竟下令“北上伐洋”,调集全国半数兵力,向英、法、德等国在华驻军宣战。
消息传到扬州时,沈瑜正在新式工厂里查看织机的运转情况。
这是联盟引进的法国新式织机,效率是传统织机的三倍,织工们再也不用熬夜赶工,工钱却比从前翻了一倍。
可当他听到“宣战”二字时,手里的图纸“啪”地掉在地上。
“荒唐!简直是荒唐!”沈瑜快步走出工厂,脸色铁青。列奥和索菲正站在厂门口,手里拿着一份从上海传来的战报,神色凝重。
“沈,清廷疯了。”列奥递过战报,“他们以为靠人海战术就能打败列强,可他们的武器还是大刀长矛,而列强的军舰已经开进了渤海湾,大炮射程能覆盖天津城。”
索菲补充道:“法国驻华使馆已经发来通告,说要是青廷不停止进攻,他们就会联合其他国家,直捣京城。现在,江南的列强驻军也开始调动,局势已经失控了。”
沈瑜握紧拳头,指节泛白。他想起范宇在《民主之光》里写的“国之强弱,不在兵多,在制度之先进、百姓之同心”。
青廷腐朽至此,却还要拿百姓的性命当赌注,这样的朝廷,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立刻召集联盟核心成员开会!”沈瑜沉声道,“青廷战败是必然,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保护江南的百姓,不能让他们再遭战火之苦。”
联盟会议在学堂的密室里召开。各地分部的负责人连夜赶来,个个面带忧色。张万山叹了口气:“沈盟主,青廷的兵已经从扬州过境北上了,沿途搜刮粮草,百姓们苦不堪言。要是列强打过来,江南肯定会遭殃。”
林晚拿出一份统计册:“现在江南有二十万百姓加入了联盟,还有五万织工、三万农民,我们的民卫团也有一万人,可我们没有像样的武器,根本挡不住列强的军队。”
沈瑜看着墙上的江南地图,目光坚定:“我们不需要和列强硬拼,我们的任务是保护百姓。
第一,立刻组织百姓转移到城郊的山区和湖泊地带,那里易守难攻,列强的军舰和大炮发挥不了作用。
第二,民卫团分成小队,在交通要道设立哨卡,一旦发现列强军队,就及时预警,引导百姓疏散。
第三,打开联盟的粮仓,给转移的百姓发放粮食和药品,不能让任何人挨饿受冻。”
“那清廷的军队怎么办?他们要是回来搜刮怎么办?”有人问道。
“通知各地乡绅和盐商,关闭所有粮仓和商铺,把粮食和物资转移到秘密据点。”
沈瑜说,“清廷的军队要是敢来骚扰百姓,民卫团就联合百姓反击——他们连列强都打不过,根本不是团结起来的百姓的对手。”
会议结束后,江南各地立刻行动起来。
百姓们在联盟成员的引导下,带着简单的行李,有序地向城郊转移。
民卫团的成员拿着锄头、镰刀,还有少量从列强商人手里买来的火枪,在交通要道巡逻。
张万山则联系了漕运船队,把大量粮食和药品运到山区的秘密据点。
沈瑜亲自带着一支民卫团,赶往靠近长江的镇江。那里是列强军舰进入江南的必经之路,一旦开战,镇江百姓必将首当其冲。
抵达镇江时,江面已经能看到列强的军舰。黑色的炮舰像一头头巨兽,在江面上游弋,炮口对准了镇江城。
城里的百姓们早已吓得魂不守舍,纷纷收拾行李,跟着联盟成员向城外转移。
“沈盟主,你看!”一名民卫团成员指着江面,大声喊道。
沈瑜抬头望去,只见列强的军舰突然开火,炮弹呼啸着飞向镇江城。
“轰”的一声巨响,城墙塌了一大片,烟尘弥漫。城里还没来得及转移的百姓发出惊恐的尖叫,四处奔逃。
“快!组织人去救人!”沈瑜大喊着,率先冲向城里。民卫团的成员们紧随其后,在废墟中搜救受伤的百姓。
炮弹不断落下,房屋一栋栋倒塌。沈瑜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里救出一个被困的小女孩。
小女孩吓得浑身发抖,紧紧抱着沈瑜的脖子,哭着喊“爹娘”。
沈瑜心里一酸,想起自己年幼时失去父亲的痛苦,更坚定了保护百姓的决心。
就在这时,一列清廷的败兵从北方溃逃而来,路过镇江时,不仅不帮忙救人,反而趁火打劫,抢夺百姓的财物。
“住手!”沈瑜怒喝一声,带着民卫团成员冲了上去。
这些败兵早已没了斗志,看到民卫团人多势众,吓得扔下抢来的财物,狼狈逃窜。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镇江的百姓终于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沈瑜看着疲惫不堪的民卫团成员,还有惊魂未定的百姓,心里满是感慨。
他知道,这只是战火的开始,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没过多久,清廷战败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国。列强的军队一路南下,占领了天津、北京,慈元太后带着宣统帝仓皇西逃。
清廷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驻军。
消息传来,江南的百姓们愤怒不已。“这样的朝廷,我们不要了!”“推翻清廷,建立新国家!”的口号声,在各地的秘密据点响起。
这天,沈瑜收到了一封从西安发来的密信。
是阿萝写的——当年范宇牺牲后,阿萝带着启民社的火种,在西北发展力量,如今已经组建了“西北民主军”,拥有三万兵力。
信里说,她已经联系了全国十几个进步组织,准备联合起来,发动起义,推翻清廷的统治。
信的最后,阿萝写道:“沈瑜先生,范先生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如今清廷腐朽不堪,列强虎视眈眈,正是推翻它的最佳时机。江南民主联盟是南方的核心力量,希望我们能联手,共创一个平等自由的新青朝。”
沈瑜拿着信,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立刻召集联盟核心成员,宣读了阿萝的信。
“太好了!我们早就该起义了!”陈砚兴奋地说,“现在百姓们都觉醒了,只要我们振臂一呼,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列奥也点头:“我已经联系了法国进步组织,他们会给我们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索菲也联系了上海的列强领事,他们为了维护在华利益,也愿意暗中支持我们推翻清廷——他们知道,一个稳定的新政府,比腐朽的清廷更有利于通商。”
沈瑜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深吸一口气:“好!我们答应阿萝女士,与西北民主军联手,发动‘江南起义’!”
接下来的日子,江南民主联盟进入了紧张的备战阶段。
列奥从法国运来的武器陆续抵达,民卫团的成员们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林晚负责联络江南的清军将领,不少清军将领早就对清廷不满,纷纷表示愿意倒戈;张万山则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银子,为起义提供后勤保障。
起义的日子定在光绪三十年的三月十五日。这天,江南各地同时举起了“民主自由”的旗帜。
苏州、南京、扬州、上海等城市,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支持起义军。清廷的守军要么倒戈,要么仓皇逃窜,起义军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江南的大部分城市。
沈瑜骑着马,带领起义军进入南京城。
南京是江南的重镇,占领南京,就意味着江南的局势彻底稳定。
城里的百姓们夹道欢迎,手里举着写有“沈盟主”“民主联盟”的标语,欢呼声震天动地。
沈瑜站在南京城的城楼上,望着脚下的百姓,心里满是感慨。
他想起了范宇,想起了周先生,想起了所有为民主理想牺牲的人。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江南的百姓终于摆脱了清廷的压迫,迎来了新的希望。
就在这时,一名联盟成员骑着快马赶来,手里举着一封电报:“沈盟主,阿萝女士的西北民主军已经占领了西安,正在向北京进军!全国其他进步组织也纷纷响应,清廷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
沈瑜接过电报,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推翻清廷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他转身对列奥和索菲说:“列奥先生,索菲小姐,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走不到今天。”
列奥笑着说:“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范是我们的朋友,你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相信,一个平等自由的新青朝,不仅会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也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索菲补充道:“我们已经联系了国际社会,他们都表示愿意承认新政府。等你们推翻清廷,建立新国家,法国会第一个与你们建交。”
沈瑜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北方。
他知道,虽然江南已经稳定,但北京还有清廷的残余势力,列强也在暗中观望,未来的路还很长。
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他的身后,有江南的百姓,有全国的进步力量,还有国际社会的支持。
夕阳下,南京城的城楼上,江南民主联盟的旗帜与西北民主军的旗帜并排飘扬,映着金色的余晖。
沈瑜握紧腰间的玉佩,心里默默说:“爹,娘,范先生,周先生,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已经占领了江南,推翻清廷的日子不远了。青朝的黑暗即将过去,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远处的长江,正滚滚东流,仿佛在见证这个普通世家子弟,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带领百姓突破重重阻碍,一步步走向民主自由的黎明。
江南的春风,已经吹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吹来了属于新青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