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本书标签: 古代  历史穿越  系统 

识字歌谣传,教化启民智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新式农具的推广初见成效,柳永却注意到更深层的问题。那日在赵家庄,他见几个孩童在泥地上比划,便上前询问。

“我们在写字呢!”最大的孩子约莫十岁,骄傲地指着地上的痕迹,“这是‘一’,这是‘人’!”

柳永仔细辨认,才发现那些歪歪扭画的痕迹确实是字的雏形。他心头一动,温声问道:“谁教你们的?”

“村头王秀才心情好时会教几个字,”孩子挠头,“可他说我们这些泥腿子,学也学不出名堂。”

回衙的路上,刘成见柳永神色凝重,小心问道:“大人可是在忧心农具推广之事?”

柳永摇头:“农具改良固然重要,但若百姓目不识丁,终究难脱困顿。刘成,你可知丹徒县识字者几何?”

刘成愣了愣:“这个……怕是十中无一。”

当晚,柳永在灯下沉思。【系统】界面适时亮起:

【触发任务:教化启民】

【任务要求:提升丹徒县识字率,推广基础教化】

【奖励:积分+200,解锁技能【循循善诱】】

“系统,兑换《千字文》《百家姓》简化教材,以及基础识字教学法。”

【兑换成功,消耗积分100点】

大量教学知识涌入脑海,柳永忽然有了主意。他想起前些日子那首劝农诗的传播效果,既然童谣能传唱农事,为何不能用来识字?

次日,柳永召来县学教谕周文渊。这位老秀才年过半百,在县学执教二十余载,虽不得志,却始终坚守。

“周教谕,本官欲在全县推广识字教化,不知您可愿相助?”

周文渊闻言一怔,苦笑道:“大人有所不知,县学尚且经费不足,如何顾及乡野村夫?”

“若是不用笔墨纸砚呢?”柳永取出连夜编写的识字歌谣,“用这个。”

周文渊接过细看,只见上面用当地方言编成歌谣:

“天地玄黄记心上,丹徒水土养爹娘。

日月盈昴照田埂,勤读诗书明事理。

一二三四数得清,五谷丰登好年景……”

每句歌谣都对应几个常用字,既押韵上口,又贴近农家生活。

“妙啊!”周文渊拍案叫绝,“如此一来,孩童在玩耍时就能识字,大人听多了也能记住!”

“不仅如此。”柳永又取出一叠卡片,“我还设计了这些识字卡,让木匠刻成模板,用泥土就能拓印。”

三日后,第一场识字课在赵家庄的打谷场上举行。柳永亲自授课,周文渊带着几个县学生从旁协助。

起初村民们只是围观,直到柳永开始教唱识字歌谣:

“赵钱孙李百家姓,左邻右舍要记清。

周吴郑王都是亲,互帮互助一条心……”

稚嫩的童声响起,渐渐地,大人们也跟着哼唱起来。当柳永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出对应的字时,不少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这把年纪,居然也能认字了!”

“原来我的姓是这么写的!”

更让柳永惊喜的是,谢玉英从钱塘寄来的信中,附上了一笔专用于教化事业的捐款。她在信中提到,已在钱塘试行类似方法,效果显著。

然而,就在识字班办得红红火火时,麻烦找上门了。

这日午后,王魁带着几个衙役来到赵家庄,阴阳怪气地说:“柳大人,有人告你聚众滋事,扰乱乡里。”

柳永正在教孩子们认“民”“官”二字,闻言头也不抬:“王书吏何出此言?”

“这些泥腿子识字有什么用?”王魁冷笑,“识了字就不安心种地,整天想些不该想的事!”

一个正在学写自己名字的老农突然站起来,颤巍巍地说:“王书吏,小老儿识字后,终于看懂地契了。我家那三亩水田,明明应该是永业田,怎么到你那里就变成租田了?”

王魁脸色骤变:“胡说什么!”

“是不是胡说,查查户房档案便知。”柳永缓缓起身,目光如炬,“正好,本官近日在整理旧档案,发现不少地契都有问题。”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几份地契副本:“不仅是赵老汉的,还有李家庄、张家庄的。王书吏,你要不要一起看看?”

王魁冷汗直冒,支吾几句便仓皇离去。

当晚,柳永在日记中写道:“教化之道,不在训诂章句,而在开启心智。今日老农因识字而明自身权益,此乃教化最大之功。”

月光如水,洒在桌案上那首新编的识字歌谣上:

“人生识字忧患始,始知权利要争取。

明辨是非守正义,共建丹徒新天地……”

柳永知道,这场教化之争,才刚刚开始。但看着窗外繁星点点,他仿佛已经看见,知识的星火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蔓延。

上一章 劝农诗推广,桑麻事渐兴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下一章 政通人和,绩效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