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本书标签: 古代  历史穿越  系统 

归隐杭州畔,书院桃李栽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钱塘江的潮水依旧年年如约而至,西湖的烟雨也仍是那般朦胧如画。柳永乘着一叶扁舟,在细雨濛濛中,悄然抵达了杭州。没有惊动地方官府,也没有告知故交,他只带着刘成等几名忠心旧部,以及那几大箱比性命还重的书稿,住进了早已托谢玉英置办好的、位于西子湖畔的一处幽静院落——“耆英庐”。

院落白墙黛瓦,背倚孤山,面朝西湖,推开窗便是接天莲叶,水光潋滟。此地虽不奢华,却清雅绝俗,正是读书著述的绝佳所在。

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柳永便去拜访了灵隐寺的高僧,又寻访了几位隐居湖畔的饱学之士。他并非只为谈禅论道,更是想从这些超然物外、学识渊博之人身上,汲取不同的智慧,丰富自己那部巨著的维度。他深知,欲成“文脉永续”之业,非闭门造车可成,需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然而,他“柳青天”、“柳侍郎”的名声实在太大,虽已刻意低调,但行踪终究难以完全隐瞒。很快,便有慕名者寻上门来。起初是几位仰慕其文采或敬佩其政绩的年轻士子,冒雨前来求教。柳永见他们态度诚恳,便也开门纳客,于湖光山色间,与他们讲解经义,探讨诗词,更将自己为官多年的实务心得,诸如如何断案、如何兴修水利、如何管理市舶,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这些年轻士子如饮甘霖,获益匪浅。消息传开,前来“耆英庐”请教的人竟渐渐多了起来,不仅有本地的秀才举人,甚至还有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官员。

望着这些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孔,柳永心中那个酝酿已久的念头,愈发清晰坚定。

一日,他对前来商议商事、实则更多是来看望他的谢玉英道:

柳永“玉英,我欲在此地,办一所书院。”

谢玉英并不意外,她了解他的志向,柔声问道:

谢玉英“可想好名字了?”

柳永望向窗外浩渺的西湖,目光深远:

柳永“便叫‘**永嘉书院**’吧。非为求自身永世嘉名,乃取《诗经》‘永锡祚胤’之意,愿此地所传之学,能如这西湖之水,润泽后世,福祚绵长。”

谢玉英“好名字。”

谢玉英颔首,

谢玉英“需要我做什么?”

柳永“场地、资费,少不得要仰仗你了。”

柳永也不客气,

柳永“更重要的,是这书院的宗旨。我欲倡‘**文行合一**’,不尚空谈,务求实学。招生不拘门第,唯才是举。所授之学,除经史子集外,更要有农田、水利、算学、律法、乃至海外舆地、商贸诸科。”

谢玉英眼中闪过激赏之色:

谢玉英“此乃真正利国利民之百年大计!我必全力相助!”

有了谢玉英这位江南巨贾的财力支持,书院的筹备进展神速。柳永亲自规划讲堂、书斋、学舍,拟定课程纲要,遴选首批师长。他不仅邀请了那些与他交好的隐士高贤,更不顾世俗偏见,延请了几位精通实务的退休老吏、技艺精湛的工匠,甚至一位常往来于海外的老通译前来任教。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赞同者赞其“开一代新风”,保守者则斥其“不伦不类,败坏学风”。然而,柳永对此一概置之不理。

数月后,在一片争议与期待中,“永嘉书院”于西湖之畔正式挂牌成立。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高官剪彩,只有柳永站在简陋的讲台上,对台下数十名出身各异、年龄不一的学子,讲述了书院的宗旨与期望。

柳永“……诸生来此,非为觅取科举晋身之阶梯,乃为求经世济民之实学。望尔等在此,能明理而知耻,博学而笃行,将来无论身处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皆能持心中正道,以所学惠泽苍生……”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年轻的学子心中荡开圈圈涟漪。

【系统】界面那沉寂已久的光点,似乎微微闪烁了一下,一道极其微弱的提示流过:

系统【“文脉永续”任务进展:基石已立。】

系统【获得隐性状态:开宗立派。】

系统【效果:传授知识时领悟力与感染力提升,所创学说更易被接受与传承。】

从此,西湖边上,孤山脚下,每日清晨便响起了朗朗书声。既有诵读圣贤经典的雅音,也有探讨沟渠如何开挖、算盘如何拨打的务实争论;既有诗词唱和的文雅,也有对着海外舆图指点江山的豪情。

柳永的生活,也变得异常充实。他每日或于书院讲学,或于“耆英庐”伏案著述,将多年积累的心得,分门别类,融入那部日渐厚重的书稿之中。闲暇时,便与学子们漫步苏堤,赏荷观柳,在言谈身教中,传递着他的理念与风骨。

归隐杭州畔,书院桃李栽。

他不再仅仅是词人柳永,也不再只是能吏柳永,他正悄然成为一代宗师柳永。而那“文脉永续”的星火,已在这西子湖畔,悄然点燃,静待燎原之日。

上一章 官至礼部侍,急流勇退时 词圣柳永:千古词宗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下一章 永嘉书院立,有教无类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