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王女士眼中尚未完全散去的迷茫,以及可可脸上流露出的思索神情,刘宇道(刘晓晨)道长知道,仅仅阐述道理还不够,需要给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将“活得有意义”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日常可践行的功课。他旨在帮助王女士找到替代恐惧的精神支柱,同时也为可可提供一种思路,未来或许能引导希宇通过充实感来对抗内心的不安。
“所以,无论是为了驱散对死亡的恐惧,还是为了摆脱日常的空虚,”道长声音温和而清晰,如同清泉流淌,“贫道建议,不妨尝试一个简单的方法。无需宏愿,只需在每日入睡前,静心自问三个问题。”
他竖起一根手指:“第一问:‘我今天干了什么?’ 此问关乎行动。非指琐碎杂务,而是可曾为既定目标迈出一步?可曾完成一项有益的工作?可曾帮助他人,哪怕只是微小的善意?可曾学习新的知识,哪怕只理解了一个概念?”
接着,竖起第二根手指:“第二问:‘我今天想明白了什么?’ 此问关乎领悟。可曾对某件事物、某个道理、某段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可曾解开一个心中疑惑?可曾通过观察或思考,对自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竖起第三根手指:“第三问:‘我感觉今天有没有意义?’ 此问关乎感受与价值。综合一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内心深处是否感到充实?是否觉得时光未曾虚度?是否能为这一天的存在找到一个肯定的理由?”
他详细解释道:“这三问,不必苛求每日都能给出三个圆满的答案。若能回答其中两个,便可谓充实的一日,心中自有底气,恐惧与空虚便难有隙可乘。若能三者俱全,那自然是极好的状态,但此等圆满,往往可遇不可求,或许需经年累月的积累,乃至在生命终点回望时方能真正达成。”
他的语气转而严肃:“然而,倘若一日终结,你发现这三个问题,一个都答不上来,或者只能勉强回答一个,那么……”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王女士和可可,“这便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你今天,又近乎荒废了。 长此以往,内心的空洞只会越来越大,对虚无的恐惧、对外界(如噪音)的过度敏感,便会趁虚而入。”
为了增加这个方法的说服力,他将它与古老的儒家智慧相联系:“此法看似简单,其精神内核,实则与至圣先师孔子所倡导的‘吾日三省吾身’一脉相承。孔夫子所言的三省,并非泛泛的多次反省,其内容恰恰也指向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对应你为他人、为职责所做的行动(干了什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关乎人际交往中的诚念与领悟(想明白了什么);‘传不习乎?’——涉及对所学所授的实践与内化,这本身就是在创造和感受意义。”
“可见,”刘晓晨道长总结道,“古今智慧,皆指向通过持续的、有针对性的自我审视和积极行动,来构筑坚实的内在世界,抵御外邪(包括负面情绪与恐惧)的侵扰。王女士,您若能坚持此‘日课’,或许便无需再借助那扰人亦扰己的诵经来寻求寄托。而可可居士,”他看向可可,“此法亦可用于引导希宇小友,帮助他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和确认属于自己的微小意义与成就感,这对于平复他过度敏感的心绪,大有裨益。”
王女士听着这具体而微的指导,眼神中的迷茫似乎消散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思考。可可则默默地将这三个问题记在心里,她意识到,这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心的方法,更可以化作她陪伴希宇时,帮助他建立内心秩序和安全感的一把温柔钥匙。道长此举,可谓既度了眼前人,也授了长远之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