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科幻末世小说 > 基因密码:时空医者
本书标签: 科幻末世  医学  听潮阁征文 

第四卷未来世界3

基因密码:时空医者

“同意。告知‘临界点’,地点可以设在那个废弃前哨站,但首次接触仅限于外围安全区。我们需要他们提供该站点废弃前的全部结构图和近十年的地质活动数据。这是底线。”

林凡放下通讯器,揉了揉眉心。作为“潜蛟”项目的总负责人,他感觉自己正在下一盘盲棋,对手是神秘莫测的“临界点”,而棋盘之下,还涌动着名为“意识耦变”的暗流。

“临界点”提供的前哨站资料很快被传输过来,资料详尽得令人意外,甚至包含了几个未在公开图纸上标注的深层维生单元和一条隐秘的能源管线。这反而让安全团队更加紧张——是诚意,还是精心布置的陷阱?

一周后,中立区,代号“深渊”的前哨站入口。

寒风卷过荒芜的雪原,唯一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半埋入冻土的金属圆顶,入口如同怪兽的巨口,幽暗深邃。“潜蛟”团队的精干小组身着具备环境自适应功能的防护服,无声地滑入地下通道。空气里弥漫着金属锈蚀和尘埃的冰冷气味,只有小队头盔上的射灯,是这片黑暗中唯一的光源。

根据“临界点”提供的数据,前哨站因一次“未公开的能源核心泄漏事故”废弃,但内部基础结构依然完好。小队一路向下,传感器扫描着每一寸空间。突然,生物信号探测器发出微弱的嘀嗒声,指向一条偏离主通道的狭窄维修管道。

“有生命体征?很微弱……但不是人类。”队员低声报告。

林凡在远程指挥中心盯着实时传回的画面。“A组继续按计划前往预定展示区。B组,小心探查信号源,保持警戒。”

B组队员撬开锈死的阀门,管道深处传来一阵窸窣声。灯光扫过,只见在管道尽头,一团扭曲的、仿佛由金属和生物组织融合而成的怪异结构体正在微微蠕动。它似乎依靠吸收墙壁残留的辐射能量维系着一种低水平的生命活动,其形态违背了已知的生物分类学。

“像是……某种失控的生物纳米机械与残留有机质发生耦合的产物……”随队的生物医学专家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颤。这景象,隐约印证了团队内部对“意识耦变效应”的某种极端推演——高度活跃的意识能量,是否可能超越肉体,甚至直接影响、重构周围的微观物质?

与此同时,在主展示区。

“临界点”的代表出现了,同样是全副武装,沉默而精干。技术展示按计划进行:“潜蛟”小组演示了一种基于神经织网的创伤即时修复技术,效果惊人。对方的首领,一个代号为“夜枭”的女人,只是冷静地记录着数据,未发一言。

直到展示结束,“夜枭”才通过加密频道对林凡说:“技术很精彩,林凡博士。但这只是‘术’。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你们在‘道’上的进展——比如,你们是如何稳定‘意识海’深处的波澜的?”

这句话如同惊雷。“意识海”是项目组内部对“意识耦变效应”深层领域的绝密称谓!对方不仅知道,而且点明了“稳定”这个关键难题。

林凡强压震惊,回应道:“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夜枭”发出一种近乎叹息的电子音效:“‘深渊’并非完全废弃,博士。它曾是一个‘共鸣器’的试验场,直到实验体与设施……耦合失控。我们相信,你们也触碰到了那个边界。合作,或许能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通讯切断。林凡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临界点”的目的根本不止于技术展示,他们早已洞察“潜蛟”最深层的秘密。这次会面,本身就是一次针对“意识耦变”的联合探勘,而那个诡异的生物金属混合体,就是失败的“耦合”样本。

新的指令从他口中发出:“B组,尝试安全采集那个异常结构体的样本。A组,准备撤离。所有数据传回最高加密信道。”

他转向身后主控台上,那个代表“意识耦变”实验进度的复杂能量图谱,其中一片区域正闪烁着不稳定的红光。探险进入了更危险的阶段,他们不仅要提防外部的博弈,更要控制住内部那片即将沸腾的“未知海域”。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深渊”前哨站的首次接触,像一根冰冷的探针,刺入了“潜蛟”与“临界点”之间那层脆弱的信任薄膜。虽然双方都展示了克制,并达成了初步的数据共享协议(主要是关于前哨站内那个诡异的生物-金属耦合体的初步分析),但紧张感并未消散,反而内化为更深的警惕。

回到位于冰川下的“潜蛟”主基地,林凡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全息投影上,一边是“临界点”提供的、关于前哨站“历史事故”的模糊报告,另一边是B组采集到的耦合体样本的实时数据——它的生物部分显示出难以解释的基因序列变异,而金属部分则具有某种受激生长的特性。

“他们在撒谎,或者至少隐瞒了关键部分。”安全主管指着报告中的矛盾点,“所谓的‘能源泄漏’无法解释这种程度的结构性融合。这更像是……某种力量被强行注入物质层面,导致了规则层面的短暂崩溃和错误重组。”

生物部门的负责人补充道:“样本显示出的是一种‘定向’的混沌,并非自然突变。林凡,这强烈暗示了有‘意识’参与其中,并且是失控的、高强度的意识能量。”

林凡沉默着,目光投向实验室深处那个被多重力场隔绝的封闭单元。里面,是他们的王牌,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那位与“潜蛟”深海探测单元成功建立稳定“意识耦变”连接的志愿者,代号“渊宿”。自从“深渊”返回后,“渊宿”的脑波活动基线就出现了难以察觉的、同步的微小波动,仿佛在无意识中接收着来自远方的、同频的“噪音”。

“双向的考验……”林凡喃喃自语。他意识到,“临界点”选择“深渊”站绝非偶然。那不仅是一个中立地点,更是一个巨大的、失败的实验展示品。他们在用这种残酷的方式提问:“我们曾在此失足,你们‘潜蛟’,又有何不同?你们能控制住你们的力量吗?”

一周后,“潜蛟”基地,第七隔离观测室。

技术展示的后续合作以谨慎的方式展开。“临界点”分享了一段加密的神经交互算法,声称有助于“稳定高频意识输出”。作为回报,“潜蛟”需要提供一部分在非生命体上实现“意识印记”的实验数据。

实验室中央,一个结构极其精密的仿生机械臂悬浮在能量场中。一名研究员戴着与“渊宿”意识间接连接的神经接口,试图将一个简单的“抓取”指令,不通过编程,而是直接以“意识印记”的方式烙印在机械臂的底层材料矩阵中。

这是“意识耦变”应用的前沿领域——赋予物质“意向性”。

实验开始很顺利,机械臂的合金手指微微颤动。但突然,传感器警报尖啸!机械臂并非简单地执行抓取,它的五指关节以违反设计极限的方式扭曲、张开,指尖迸发出短暂的蓝色电弧,在空中划过一道毫无逻辑、却让人心悸的轨迹——像极了“深渊”站里那个耦合体无意识的蠕动!

“指令污染!强行中断连接!”林凡立刻下令。

研究员被安全系统弹开,脸色苍白。“不是我的意识……有别的‘东西’……混了进来……”

几乎同时,封闭单元内,“渊宿”的脑波图首次出现了剧烈的、类似癫痫的峰值,但仅仅持续了两秒便恢复平静,仿佛只是一次短暂的信号干扰。

所有数据指向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能性:“临界点”提供的算法本身可能没有问题,但它像一把匹配的钥匙,无意中打开了一条连接着更广阔、更不稳定“意识海洋”的通道,而“深渊”站,可能就是那个海洋的一个“污染源”。

林凡看着惊魂未定的团队,沉声道:“算法分析结果如何?”

“代码层面……很干净,甚至很优美。但它的谐振频率设置非常特殊,像是对某个特定‘背景音’的放大器和过滤器。”

“背景音……”林凡重复着这个词。他想起“夜枭”提到的“共鸣器”和“耦合失控”。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交换,而是一次精密的试探。“临界点”想知道“潜蛟”的“意识耦变”达到了何种深度,以及,当接触到“深渊”这类“污染区”时,会发生什么。他们不是在分享技术,他们是在投放“探针”。

“暂停所有与‘临界点’的直接数据交换。启动‘净空’协议,全面检测我们的意识网络是否存在未知的寄生信号或后门。”林凡的命令清晰而坚决。

他走到主控台,调出“渊宿”的实时生理监测图。那片未知的“意识海”不再只是理论上的风险,它已经掀起了现实的涟漪。前方的路有两条:一是彻底封闭,退回相对安全的浅水区;二是以更强大的控制和洞察力,继续深潜,弄清“临界点”的真正目的,以及“意识耦变”背后隐藏的宇宙级秘密。

林凡的目光落在监测图上那刚刚平复的波动处,他知道,“潜蛟”号已经驶入了风暴的边缘,退路,正在渐渐消失。真正的探险,现在才触及核心。

“深渊”前哨站的金属大门在“潜蛟”小组身后缓缓闭合,将那股混合着铁锈、尘埃和微弱辐射的冰冷空气隔绝在内。虽然技术展示在表面上取得了成功,但团队核心成员的通讯频道里,却弥漫着一种比北极冰原更凛冽的沉默。

运输机上,林凡看着舷窗外无垠的冰川,指尖在膝盖上无声地敲击。他的助手递过来一份初步分析报告,低声道:“头儿,B组采集到的那个……‘混合体’样本,初步扫描结果很怪异。它的生物组织部分显示出强烈的、非自然的基因编辑痕迹,而金属结构则呈现出一种……近乎‘生长’的拓扑形态,不像任何已知的制造工艺。”

林凡接过数据板,图像上那团扭曲的、仿佛拥有噩梦般生命力的结构,让他胃部一阵紧缩。“临界点”称这里是因“能源泄漏”废弃的,但眼前的证据更像是一场失控的、将生命与机械强行融合的禁忌实验的残骸。这恰好印证了他最深的担忧——“意识耦变”的边界之外,存在着远超想象的深渊。

“通知实验室,将样本安全等级提升至‘遏灭’级。所有分析必须在最高规格的生物隔离和电磁屏蔽室内进行。”林凡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另外,将我们在前哨站内部记录到的所有异常能量波动数据,与‘渊宿’在过去72小时内的脑波图谱进行交叉比对。”

与此同时,“潜蛟”主基地,深层隔离区。

代号“渊宿”的志愿者躺在生命维持系统中,看似平静。但连接在他头颅上的高精度传感器,正将一道道复杂如星云般的意识活动图谱,实时传输到中央计算机。自从小组从“深渊”站返回,“渊宿”的潜意识活动频段就出现了一种极其细微、但持续存在的“背景噪音”,仿佛在接收着来自遥远之地的、同频的呼唤。

负责监控的神经科学家眉头紧锁:“博士,这不是简单的干扰。这种波动模式……与我们在前哨站那个混合体周围检测到的残留意识频谱,有7.3%的弱相关性。虽然很微弱,但确认是同一源。”

这意味着,“深渊”站里那个失败的实验造物,其散发出的某种“意识印记”或者说“信息残响”,能够跨越物理距离,对处于深度耦变状态的“渊宿”产生超距影响。这彻底颠覆了他们对“意识耦变”局限于个体与直接连接对象的认知——它似乎能像某种场一样,在特定条件下残留、传播,甚至……感染。

林凡回到基地,直接走进了观测室。他凝视着全息投影上并排显示的两个频谱图,一边是前哨站的“死亡回声”,一边是“渊宿”的“活体共鸣”。

“他们不是在展示技术,”林凡缓缓开口,像是在对团队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他们是在展示‘后果’,是在问我们,有没有准备好面对同样的失败,或者……更糟的局面。”

“临界点”的意图愈发清晰:他们想知道“潜蛟”是否已经触碰到了那个危险的边界,更重要的是,他们想知道“潜蛟”是否掌握了他们所不曾掌握的、控制或引导这种力量的方法。这次技术展示,从头到尾都是一次针对“意识耦变”风险控制能力的压力测试。

新的指令从林凡口中发出,冷静而坚定:“第一,所有与‘临界点’的后续接触,必须假设对方存在信息陷阱,启用‘镜面’协议,所有交换数据需经过三层虚拟镜像过滤。第二,集中资源,优先破解‘渊宿’意识中出现的‘背景噪音’,我要知道它到底是无害的信息残留,还是……某种形式的缓慢入侵。”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位核心成员。“我们以为自己是探险家,但现在看来,我们可能只是闯入了别人早已废弃的战场。任务变了,先生们女士们。在探索未知海域之前,我们必须先确保自己的船,不会变成下一个‘深渊’前哨站。”

博弈的棋盘已经扩大,从单纯的技术竞争,延伸到了对“意识”本身本质的争夺。而他们脚下的土地,似乎也并非那么坚实了。真正的探险,正滑向不可预测的深渊。

“潜蛟”主基地,指挥中心。巨大的全息沙盘上,正构建着那个位于中立国冰川峡谷深处的废弃前哨站三维模型。根据“临界点”提供的有限数据和卫星扫描结果,这座代号“回声”的站点结构复杂,如同埋藏在永久冻土层下的金属迷宫。

“地点选在这里,很狡猾。”安全主管指着几个关键的结构节点,“入口单一,易守难攻,但内部空间错综复杂,且有大量未标明用途的隔离区。他们既展示了‘诚意’——在一个看似开放的环境会面,又占据了地利优势,我们对内部的了解远逊于他们。”

林凡凝视着沙盘,目光锐利。“所以,我们的技术展示,不仅要‘亮剑’,更要能‘自保’。展示项目确定了吗?”

项目首席技术官调出方案:“选定‘织网者’系统进行演示。这是一种高精度神经介入纳米机器人集群,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复杂生物组织的微观修复。展示内容将是在模拟极端损伤环境下,对大型哺乳动物器官进行快速重建。这足以体现我们在生物医学工程和意识微控领域的融合优势,同时,纳米机器人的群体智能模式本身也是一道防火墙,非特定意识波动无法精确驱动,具有一定的防窃密能力。”

林凡点头认可。这确实是最佳选择,既能展示肌肉,又暗含防御。“演示团队由你亲自带队,安保级别提升至‘赤色警戒’。所有参与人员装备最新型号的神经屏蔽护符,虽然不能完全阻隔‘意识耦变’的影响,但希望能起到预警作用。”

与此同时,在基地最深处、被多重电磁场和物理隔绝措施保护的“耦变观测室”内,气氛却更加凝重。

观测对象,代号“渊宿”,那位与深海探测器成功建立稳定“意识耦变”连接的志愿者,正平静地躺在维生舱内。但连接在他身上的监测设备,却记录下了不寻常的数据波动。

“博士,您看这个。”神经接口专家指着屏幕上一条几乎淹没在背景噪音中的低频信号,“这不是‘渊宿’自身的意识活动,也不是深海探测器传回的反馈。它像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性的外部‘共鸣’。”

林凡走近屏幕,眉头紧锁。“来源能确定吗?”

“无法精确定位,但信号特征与我们已知的任何自然或人工源都不匹配。更令人不安的是,”专家切换了频谱图,“它的波动频率,与‘渊宿’在深度耦变状态下的核心意识频段,有轻微的重叠。就像……一把试图插入锁孔的钥匙。”

这个发现让观测室内的温度骤降。难道“意识耦变”一旦启动,就会像黑暗中的灯塔,吸引来某些未知的“注视”?还是说,“临界点”早已掌握了某种远程感知甚至干预“耦变”的手段?

“启动‘静默壁垒’协议,加强‘渊宿’周围的屏蔽场强度。所有数据记录多备份加密,未经我的直接授权,任何人不得调阅‘渊宿’的实时数据。”林凡的声音低沉而坚决。

他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技术展示,其凶险程度远超预期。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与信任的考验,更可能是一个诱饵,一个旨在近距离观察、甚至试探“潜蛟”在“意识耦变”领域真实深浅的局。

一方面,他要派出最精锐的队伍,在龙潭虎穴中与“临界点”周旋,展示力量,换取可能的合作或至少是暂时的平衡。

另一方面,他必须守住基地最深处的秘密,警惕那来自意识维度深处的、若有若无的“共鸣”,防止“潜蛟”的核心在不知不觉中被侵蚀或引爆。

两支队伍,两个战场,一个在明,一个在暗,都关系到整个项目的生死存亡。林凡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投向全息沙盘上那个幽深的地下前哨站。

风暴将至,而“潜蛟”必须同时驾驭海面上的惊涛与深海下的暗流。真正的探险,每一步都踏在未知与危机的边缘。

“深渊”前哨站的金属廊道仿佛没有尽头,只有探险队脚步声和呼吸声在死寂中回荡。江梓渝打头阵,她的环境感应器不断扫描着前方幽暗的角落。甜栩宁紧随其后,手持的生命体征探测仪屏幕上,那个微弱的非人类信号时隐时现。

“信号源就在前面左转的维修通道尽头。”甜栩宁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传来,带着一丝紧绷。

技术专家蒋伟落在队伍中段,他肩上的设备箱延伸出几根探头,不断分析着空气中的成分和墙壁的辐射残留。“空气成分复杂,有微量的惰性神经毒气分解产物,还有……无法识别的有机分子气溶胶。墙壁辐射读数异常,不是普通的核泄漏,更像某种定向能量武器残留。”

负责断后并兼顾地质分析的罗伯特蹲下身,用手指抹过地面厚厚的尘埃,露出下面扭曲变形的金属地板。“结构应力异常。这不像是承重造成的,更像是……某种巨大的力量从内部瞬间爆发,使金属产生了流动式的塑性变形。”

江梓渝举起拳头,队伍立刻停下。她已经站在了维修通道的入口处。阀门早已锈蚀,被她用切割工具小心地卸下,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黑暗洞口。那股混合着腐败有机物和臭氧的怪异气味更加浓烈了。

“我先进。”江梓渝将步枪挂在身后,拔出了大腿枪套中的高能手枪,侧身滑入通道。甜栩宁深吸一口气,紧跟而入,蒋伟和罗伯特也依次进入。

通道内更加狭窄,头盔灯的光柱是唯一的光源。前行了大约二十米,通道尽头是一个稍大的设备间。眼前的景象让即使经验丰富的四人也感到一阵寒意。

在房间中央,一团难以名状的物体盘踞在那里。它大致呈不规则的球状,直径约一米五。其主体是扭曲、锈蚀的金属管道和机器零件,但这些金属仿佛具有了某种诡异的“生命力”,与一些已经干瘪、变色、但依稀能辨认出曾是生物组织的部分紧紧缠绕、融合在一起。一些细小的、如同金属丝线或神经索般的结构在物体表面蔓延,甚至还在极其缓慢地、微微地搏动。那个微弱的生命信号,正是从这团“东西”内部发出的。

“老天……”罗伯特低呼一声,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蒋伟已经打开了全套扫描设备,他的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扫描确认……生物部分含有高度变异的哺乳动物基因序列,但结构完全混乱……金属部分……显示出自组织生长特征……它们……它们在分子层面有相互渗透的迹象!这违背了物理定律!”

甜栩宁强忍着不适,将探测仪对准目标:“生命体征极其微弱,但稳定。更像是一种……低功耗的休眠状态。能量来源不明,似乎能从环境辐射和地热中汲取微量能量。”

江梓渝警惕地环绕着这团诡异的融合物,手枪始终指向它。“能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是‘临界点’提到的实验事故产物?”

蒋伟快速分析着数据:“无法确定具体原因。但这种融合方式……非常像我们理论推演中,‘意识耦变’失控到极致,导致意识能量强行介入现实,扭曲局部物理规则,将不同物质‘强制整合’的极端表现。”

这个推论让所有人脊背发凉。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意识耦变”的力量远不止于连接与感知,它更是一种能够重塑现实的、危险的双刃剑。

就在这时,甜栩宁的探测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声!“信号强度在快速提升!它……它被我们激活了!”

只见那团融合物表面的金属丝线骤然亮起微弱的蓝光,搏动速度明显加快!干瘪的生物组织部分也开始不自然地抽搐,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内部苏醒!

“后退!全体后退!”江梓渝厉声下令,同时举枪瞄准融合物的核心区域,“蒋伟,记录数据!甜栩宁,尝试用低强度电磁脉冲干扰它!罗伯特,注意通道后方!”

危机一触即发!这趟深入“深渊”的探险,瞬间从调查变成了生死考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废弃的前哨站,更可能是一个尚未完全熄灭的、由失控的“意识”力量创造出来的恐怖造物。

苏醒的噩梦

探测仪的尖啸在狭窄的设备间内回荡,格外刺耳。那团生物与金属的融合物表面的蓝光如同垂死者的心电图般剧烈闪烁,搏动加速,发出一种令人牙酸的、细微的金属扭曲声。干瘪的生物组织抽搐着,仿佛有无数看不见的线在拉扯。

“它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我们的存在,或者设备发出的能量,激活了它!”蒋伟语速飞快,双手在便携式分析仪上操作如飞,记录着这千载难逢(也可能是致命)的数据。

“栩宁,电磁脉冲!”江梓渝的命令简洁有力,她稳住呼吸,手枪准心牢牢锁定融合物核心区域,一旦有攻击性迹象,她会毫不犹豫地开火。

甜栩宁迅速从装备带上取下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装置,贴在通道墙壁上启动。一道无形的低频电磁波瞬间扩散开来。那融合物的搏动明显一滞,表面的蓝光也黯淡下去,仿佛被强行按下了暂停键。

“有效!但脉冲效果是暂时的!”甜栩宁紧盯着探测仪屏幕,信号强度虽然减弱,但并未消失,而是在一种低水平上维持着,仿佛在积蓄力量,或者适应这种干扰。

“不能久留!收集样本,立刻撤离!”江梓渝当机立断。这玩意太诡异了,超出了他们现有的理解范畴,多待一秒就多一分危险。

蒋伟立刻从装备箱中取出一个由特殊力场约束的采样罐,罐口对准融合物边缘一处相对松散的金属与组织连接处。他操控着机械臂,小心地进行切割。

就在机械臂接触融合物的瞬间,异变再生!

那融合物仿佛被彻底激怒,原本黯淡的蓝光猛地爆亮!一条由金属碎片和黏连组织构成的、如同触手般的结构猛地从主体弹射而出,快如闪电,直刺蒋伟的面门!

“小心!”江梓渝反应极快,几乎在触手动的同时扣动扳机。高能手枪发射出的不是传统子弹,而是一束集中的动能冲击波。“砰”的一声闷响,将那根触手打得偏离方向,狠狠撞在旁边的墙壁上,溅起一片锈渣和干涸的组织液。

罗伯特也被惊出一身冷汗,他迅速挡在蒋伟和甜栩宁身前,手中的多功能工具瞬间激发成一面小型能量盾牌,警惕地指向融合物。“这东西有攻击性!”

“采样完成!”蒋伟趁着这个空隙,已经成功将一小块不断微微蠕动的样本封入了力场罐中。罐体内的样本仍在持续挣扎,撞击着力场壁,发出细微的“滋滋”声。

“撤!按原路返回!快!”江梓渝一边保持瞄准姿态后退,一边下令。

四人小组迅速而有序地退出设备间,进入狭窄的维修通道。身后,那团融合物似乎因为攻击失败而变得更加狂躁,蓝光不规则地闪烁,更多的金属碎片和扭曲组织在表面蠕动、聚集,发出令人不安的刮擦声。

他们沿着来路快速撤退,每个人都感觉到背后那冰冷的“注视”和越来越响的异响。直到重新退回相对宽敞的主通道,关上那扇锈蚀的阀门(虽然知道这可能没什么用),所有人才稍微松了口气,但紧张感丝毫未减。

“刚才那东西……是本能反应,还是……有意识的攻击?”甜栩宁心有余悸。

“无法判断。”蒋伟看着手中力场罐里那块仍在“活蹦乱跳”的样本,脸色凝重,“但可以肯定,‘临界点’绝对没有告诉我们这里的全部真相。这个前哨站的废弃原因,恐怕远比‘能源泄漏’要恐怖得多。”

江梓渝通过通讯器向地面的林凡汇报:“指挥中心,这里是探索小队。已接触目标异常实体,实体具有高度活性和潜在攻击性。已完成样本采集,正在撤离‘深渊’站。请求接应,并建议将站点危险等级上调至最高级。”

林凡的声音很快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收到。接应小组已就位。以最快速度撤离,样本需进行最高级别隔离处理。任务简报待返回后立即进行。”

运输机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江梓渝四人冲出前哨站入口,重新沐浴在北极苍白的天光下,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一份样本,更是一个巨大的、关于“意识耦变”黑暗面的恐怖谜团。

“深渊”站的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拢,仿佛将那个苏醒的噩梦重新封存。但每个人都清楚,噩梦的种子,可能已经被他们带了出来。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运输机的引擎轰鸣着,将探索小队带离了那片被死亡与诡异笼罩的冰原。机舱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冻结。那块被封存在高强度力场罐中的样本,被安置在特制的减震隔离箱内,但它内部细微却持续的蠕动感,仿佛直接敲击在每个人的神经上。

江梓渝脱下头盔,露出的脸庞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她快速检查着队员的状态。“都没事吧?栩宁,你的生命探测仪记录下最后爆发的能量读数了吗?”

“记录下了,峰值高得异常,而且频谱复杂,包含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信息模式,有点像……高度压缩的神经信号。”甜栩宁将数据导出,眉头紧锁。

蒋伟则抱着他的分析仪,屏幕上是样本的实时微观扫描图。“难以置信,离开前哨站环境后,它的活性非但没有衰减,似乎还在……适应力场的约束。看这些微观结构,它们在尝试重组,虽然速度极慢,但这表明它具备某种基础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罗伯特沉默地看着舷窗外飞逝的云层,突然开口:“那个前哨站的结构变形……我现在更倾向于认为,那不是爆炸造成的。更像是某种巨大的、来自内部的力量瞬间‘撑开’又‘坍缩’的结果。如果蒋伟的推测成立,‘意识耦变’失控能扭曲现实,那或许就是一次失败的‘显化’尝试留下的伤疤。”

他的话音刚落,通讯器里传来了林凡的声音,冷静中透着一丝紧迫:“小队,情况有变。基地的‘渊宿’在你们接触异常实体时,出现了短暂的意识波动峰值,与甜栩宁记录下的能量爆发频谱有微弱关联。我们可能带回了比物理样本更麻烦的东西。”

潜蛟基地,最高级别生物隔离实验室(P4+)。

样本被迅速转移进一个由多层复合装甲、电磁屏蔽场和因果扭曲屏障保护的观察室。力场罐被机械臂小心地打开,将那团仍在微微搏动的诡异物质放置在中央的实验台上。

数支高精度机械臂从不同角度靠近,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激光光谱、粒子束扫描、微观结构探针……各种尖端技术手段被应用上去。

“生物部分确认含有大量未知逆转录病毒序列,以及……类似朊病毒的错误折叠蛋白。”一名病毒学家的声音带着震惊,“金属部分……检测到拓扑绝缘体特性,并且其原子排列呈现非周期性有序,这是一种……人造的准晶体结构,但其生长模式是生物性的!”

最令人不安的发现来自神经信号模拟分析。当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尝试模拟样本内部残留的微弱信号模式时,屏幕上出现了一段极度混乱、却隐约能分辨出某种“意图”的波形图。

“这不是随机的噪音……”主控室内的林凡盯着屏幕,脸色严峻,“计算机模拟显示,这段信号模式具有极强的侵染性和诱导性,它能……干扰甚至覆盖正常的生物电信号,尤其是高度有序的脑波活动。”

与此同时,在基地最深处的“耦变观测室”。

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的“渊宿”,其脑波监测图上再次出现了更为明显的扰动。这一次,不再是微弱的背景噪音,而是一系列短暂、尖锐的峰值,形态与实验室从样本中解析出的异常信号片段高度相似!

“他在‘接收’!”神经接口专家失声道,“样本就像一个信息发射源,即使隔着多重屏蔽,其散发出的某种……‘意识场’或‘信息污染’,依然能影响到处于深度耦变状态的‘渊宿’!”

林凡立刻下达指令:“全面升级‘渊宿’观测室的屏蔽等级!启动‘认知防火墙’协议,过滤所有传入‘渊宿’意识接口的数据流!实验室那边,暂停所有可能激发样本活性的实验,重点分析其信息传播机制和防御方法!”

他意识到,“临界点”给予的不仅仅是一个失败的样本。这更像是一个“特洛伊木马”,一个用于测试“潜蛟”对“意识耦变”相关污染防御能力的“试剂”。他们可能早就知道这个样本具有信息侵染特性。

危机从外部转向内部。他们不仅要防止样本的物理性威胁,更要抵御这种无形无质、却能直击意识本源的信息污染。一旦让这种污染在基地内,尤其是在与核心实验体“渊宿”之间形成反馈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通知所有部门,启动‘静默时代’协议,限制非必要的信息流动和人员接触。我们需要时间,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控制它。”林凡的声音在基地的通讯频道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探险队从“深渊”带回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更巨大、更致命的问号。潜蛟基地,这个人类探索意识边疆的前哨,此刻变成了一个与未知威胁赛跑的隔离区。真正的考验,现在才真正开始。

运输机的引擎轰鸣着,将探索小队带离了那片被死亡与诡异笼罩的冰原。机舱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冻结。那块被封存在高强度力场罐中的样本,被安置在特制的减震隔离箱内,但它内部细微却持续的蠕动感,仿佛直接敲击在每个人的神经上。

江梓渝脱下头盔,露出的脸庞带着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她快速检查着队员的状态。“都没事吧?栩宁,你的生命探测仪记录下最后爆发的能量读数了吗?”

“记录下了,峰值高得异常,而且频谱复杂,包含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信息模式,有点像……高度压缩的神经信号。”甜栩宁将数据导出,眉头紧锁。

蒋伟则抱着他的分析仪,屏幕上是样本的实时微观扫描图。“难以置信,离开前哨站环境后,它的活性非但没有衰减,似乎还在……适应力场的约束。看这些微观结构,它们在尝试重组,虽然速度极慢,但这表明它具备某种基础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罗伯特沉默地看着舷窗外飞逝的云层,突然开口:“那个前哨站的结构变形……我现在更倾向于认为,那不是爆炸造成的。更像是某种巨大的、来自内部的力量瞬间‘撑开’又‘坍缩’的结果。如果蒋伟的推测成立,‘意识耦变’失控能扭曲现实,那或许就是一次失败的‘显化’尝试留下的伤疤。”

他的话音刚落,通讯器里传来了林凡的声音,冷静中透着一丝紧迫:“小队,情况有变。基地的‘渊宿’在你们接触异常实体时,出现了短暂的意识波动峰值,与甜栩宁记录下的能量爆发频谱有微弱关联。我们可能带回了比物理样本更麻烦的东西。”

潜蛟基地,最高级别生物隔离实验室(P4+)。

样本被迅速转移进一个由多层复合装甲、电磁屏蔽场和因果扭曲屏障保护的观察室。力场罐被机械臂小心地打开,将那团仍在微微搏动的诡异物质放置在中央的实验台上。

数支高精度机械臂从不同角度靠近,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激光光谱、粒子束扫描、微观结构探针……各种尖端技术手段被应用上去。

“生物部分确认含有大量未知逆转录病毒序列,以及……类似朊病毒的错误折叠蛋白。”一名病毒学家的声音带着震惊,“金属部分……检测到拓扑绝缘体特性,并且其原子排列呈现非周期性有序,这是一种……人造的准晶体结构,但其生长模式是生物性的!”

最令人不安的发现来自神经信号模拟分析。当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尝试模拟样本内部残留的微弱信号模式时,屏幕上出现了一段极度混乱、却隐约能分辨出某种“意图”的波形图。

“这不是随机的噪音……”主控室内的林凡盯着屏幕,脸色严峻,“计算机模拟显示,这段信号模式具有极强的侵染性和诱导性,它能……干扰甚至覆盖正常的生物电信号,尤其是高度有序的脑波活动。”

与此同时,在基地最深处的“耦变观测室”。

一直处于稳定状态的“渊宿”,其脑波监测图上再次出现了更为明显的扰动。这一次,不再是微弱的背景噪音,而是一系列短暂、尖锐的峰值,形态与实验室从样本中解析出的异常信号片段高度相似!

“他在‘接收’!”神经接口专家失声道,“样本就像一个信息发射源,即使隔着多重屏蔽,其散发出的某种……‘意识场’或‘信息污染’,依然能影响到处于深度耦变状态的‘渊宿’!”

林凡立刻下达指令:“全面升级‘渊宿’观测室的屏蔽等级!启动‘认知防火墙’协议,过滤所有传入‘渊宿’意识接口的数据流!实验室那边,暂停所有可能激发样本活性的实验,重点分析其信息传播机制和防御方法!”

他意识到,“临界点”给予的不仅仅是一个失败的样本。这更像是一个“特洛伊木马”,一个用于测试“潜蛟”对“意识耦变”相关污染防御能力的“试剂”。他们可能早就知道这个样本具有信息侵染特性。

危机从外部转向内部。他们不仅要防止样本的物理性威胁,更要抵御这种无形无质、却能直击意识本源的信息污染。一旦让这种污染在基地内,尤其是在与核心实验体“渊宿”之间形成反馈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通知所有部门,启动‘静默时代’协议,限制非必要的信息流动和人员接触。我们需要时间,搞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控制它。”林凡的声音在基地的通讯频道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探险队从“深渊”带回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个更巨大、更致命的问号。潜蛟基地,这个人类探索意识边疆的前哨,此刻变成了一个与未知威胁赛跑的隔离区。真正的考验,现在才真正开始。

无声的围城

“织网”系统在潜蛟基地上空撑起了一片无形的屏障,低沉的嗡鸣成为了基地新的背景音。内部,那诡异的“耳语”污染似乎被暂时抑制,受感染人员的症状没有进一步恶化,“渊宿”的意识波动也被强行压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阈值之下。但这平静,如同冰封的湖面,脆弱且充满压力。

指挥中心,能源监控单元。

“林博士,‘织网’系统的能耗超出预期,以目前速度,基地储备能源仅能维持系统全功率运行47小时。如果降低功率,信息过滤效果会线性衰减。”能源主管的报告让气氛更加凝重。

林凡盯着主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能源曲线和外部传感器传回的、一片死寂的冰川画面。“临界点”没有再发动任何可见的攻击,但这种能源消耗战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施压。他们在逼“潜蛟”做出选择:是坐等能源耗尽,防护崩溃;还是主动出击,寻找生机。

P4+实验室,隔离观察区。

蒋伟和团队正在争分夺秒地进行逆向工程。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法试图“解读”样本散发出的信息模式。一次大胆的实验中,他们使用极低强度的谐振波反向刺激样本。

刹那间,样本的活性骤然飙升!力场罐内的融合物剧烈扭动,蓝光刺眼!观测设备捕捉到一段极其短暂但高度有序的信息流,经过量子计算机的紧急破译,显示出一段残缺的、不断重复的指令片段:

【…整合…失序…归一…】

同时,基地的动物实验区内,几只用于行为学研究的实验鼠突然变得极度狂躁,互相撕咬,并表现出对特定频率声波的异常趋向性。虽然它们很快被隔离,但这证明“污染”的影响可以跨越物种,并引导行为。

“它不是在简单‘污染’,它是在试图‘编程’!”蒋伟感到毛骨悚然,“这个样本……它本身可能就是一个信息发射器,目的就是将其内部蕴含的某种‘指令’或‘趋向性’扩散出去,同化周围的一切!”

基地外围,传感器网络边缘。

一直处于待命状态的江梓渝小队,接到了林凡的直接指令:“‘鹰隼’无人机在西北方向七十公里处,检测到间歇性、快速移动的低可探测性信号。 pattern 符合高速隐形单位特征。对方正在外围游弋,试探我们的防御圈。”

江梓渝立刻带领小队登上高速地面突击车。“明白。我们进行隐蔽前出,进行实地侦察。如果遭遇,如何应对?”

“避免直接交火,但必要时,授权使用非致命电磁脉冲武器。首要任务是获取对方单位的物理特征信息。”林凡的声音冷静,“记住,你们的行动可能也在对方的观测之下,保持最高警惕。”

突击车无声地滑出基地隐蔽出口,融入冰川的阴影中。甜栩宁操作着车载传感器,过滤着风声和冰裂声,捕捉着那些幽灵般的信号。“信号很飘忽,像是在多个点位之间短距跃迁……技术等级很高。”

罗伯特负责驾驶,利用地形完美地隐藏着车辆的行踪。蒋伟则紧盯着车内的微型探测仪,试图分析信号源的性质。

突然,甜栩宁低呼:“一个信号源停下了!距离三公里,位于一个冰裂隙边缘!”

江梓渝立刻下令:“罗伯特,保持距离,利用冰丘掩护接近。栩宁,启动光学和热成像扫描。蒋伟,准备进行高精度频谱分析。”

车辆缓缓靠近。透过高倍望远镜,他们看到了目标:一个约三米高、流线型、表面呈现自适应冰川迷彩的无人载具。它静静地悬浮在冰裂隙上方,下方探出几根细长的探头,似乎在采集冰层样本或部署什么设备。

“不是已知的任何型号……”江梓渝屏住呼吸,“它在干什么?”

就在这时,那载具似乎察觉到了窥视,瞬间收起探头,迷彩图案急剧变化,引擎喷口亮起幽蓝的光芒——

“它要撤!栩宁,锁定它!蒋伟,尽可能多的采集数据!”江梓渝下令。

一道高能激光测距仪锁定了目标,车载传感器全力开动。那载具猛地加速,但就在即将消失在视野前的一刹那,它似乎朝着侦察小队的方向,短暂地释放了一道强烈的、带有特定编码模式的闪光信号!

信号被完整记录了下来。

载具瞬间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它发现我们了,而且离开前……好像给我们发了条‘信息’。”甜栩宁看着记录下的闪光模式,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基地内,林凡收到了小队传回的数据和那条闪光信息。初步分析显示,闪光信号是一种高度压缩的数据包,其编码方式,与“深渊残响”样本散发出的信息污染,在底层逻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围城之势已成。“临界点”不仅在外面徘徊,他们留下的“礼物”,正在内部缓慢发酵。而对方最后那条意味不明的闪光信息,是警告,是嘲弄,还是……另一个陷阱的开端?

潜蛟基地的时钟,在无声中滴答作响。

信息陷阱与倒计时

那束诡异的闪光信号被迅速传回潜蛟基地核心处理单元。它并非简单的光脉冲,而是一段极其复杂、层层加密的数据流。其编码结构让首席密码学家都感到棘手。

“这是一种混合了量子签名和拓扑加密的协议,”蒋伟在通讯里向林凡汇报,声音带着疲惫与兴奋,“底层逻辑……确实和‘深渊残响’的污染信号同源,但更有序,更完整。就像……混沌的噪音与精心编纂的交响乐之间的区别。”

潜蛟基地,核心解密室。

超级计算机的散热风扇发出巨大的轰鸣,全力破解这段可能决定命运的信息。数小时后,第一层外壳被剥开,显露的内容却让所有人愕然。

并非攻击代码或挑衅言论,而是一系列极其精密、前所未见的……医学数据。包括一种复杂酶蛋白的完整三维结构图,其活性中心的设计巧夺天工,仿佛专门用于识别和切割某种特定的错误折叠蛋白——正是“深渊残响”样本中检测到的、类似朊病毒的结构。

紧随其后的,是一份该酶的合成路径,以及一份……针对“渊宿”生理指标微调的神经稳定剂配方。

“这是什么意思?帮我们?”甜栩宁看着屏幕,难以置信,“他们一边用信息污染攻击我们,一边又送来解药?”

“更像是演示。”林凡的声音冰冷,“他们在展示力量。看,你们束手无策的污染,我们不仅有深入的理解,还拥有精准的‘解毒剂’和增强你们核心资产的技术。这是在告诉我们,合作,就能得到拯救和提升;对抗,就只有被污染吞噬。”

P4+实验室。

情况正在恶化。尽管有“织网”压制,那块样本的适应性超出了预期。它开始分泌一种腐蚀性极强的生物酸,并伴随着更强的信息辐射,实验室最内层的防护罩已经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能源读数持续下降,“织网”系统还能维持的时间不多了。

指挥中心,决策时刻。

林凡面前是两条路:一是冒险使用“临界点”提供的配方。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对方完全可能在配方中埋设更隐蔽的后门或触发机制。二是继续自主研发对抗手段,但时间可能不够了。

上一章 第四卷未来世界2 基因密码:时空医者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卷未来世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