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雨巷昙影
本书标签: 古代  苏婉 

七番外

雨巷昙影

雨巷昙影·番外七·灯承

入秋后的雨巷,总爱落些缠绵的小雨,淅淅沥沥打在青石板上,把巷口老槐树的叶子洗得发亮。苏婉坐在“婉绣坊”的窗前整理丝线,忽然瞥见巷口站着个背着布包的少年,正仰头盯着槐树上挂着的残灯——那是七夕过后没来得及取下的昙花灯,绢布被风吹得有些卷边,却仍能看出半分夜里亮灯时的模样。

少年犹豫了半晌,终于抬脚走进巷里,恰好撞见我端着刚晾好的绣品出来。“请问,”他攥着布包的带子,声音有些怯生生的,“七夕那晚的昙花灯,是这里扎的吗?”没等我回答,苏婉已从屋里走出来,笑着点头:“是啊,你也喜欢昙花灯?”少年眼睛一亮,急忙打开布包,里面是个用粗棉线扎的小灯,花瓣歪歪扭扭,却看得出来是照着昙花的样子做的。

“我叫阿远,从邻镇来的。”他挠了挠头,脸颊泛红,“七夕那天我来晚了,没赶上看满巷的灯,只远远瞧见巷口这盏,回去就试着扎了一个,可总扎不好花瓣的形状,想来问问诀窍。”苏婉接过那盏小灯,指尖抚过略显粗糙的棉线,忽然想起当初阿杏学扎灯的模样,便拉着他坐在院里的石凳上,从抽屉里取出新的竹篾:“扎昙花,先得懂昙花的样子。你看,昙花的花瓣是向外舒展的,最外层的瓣要宽些,往里逐片变窄,竹篾的弧度得跟着花瓣的长势走。”

说着,她捏起竹篾,手腕轻轻一弯,便转出个流畅的弧度。阿远学得认真,手指被竹篾划了道小口子也没察觉,只顾着跟着调整力度。苏婉见了,从针线篮里取出块昙花图案的绢布碎片,帮他包好手指:“做手艺急不得,就像昙花要等入夜才开,慢慢来才出精品。竹篾得选坚韧的茶杠竹,劈蔑时顺着竹纹下刀才不易裂,弯之前在火上稍烤软化,力度拿捏才准。”

雨停时,阿远终于扎出了第一片像样的花瓣,他举着竹篾骨架,对着院角的昙花盆栽反复比对,眼里满是欢喜。这时阿杏提着桂花糕回来,见院里多了个学徒模样的少年,凑过来教他用棉线交叉捆扎接口,还塞给他一小卷银线:“等裱糊绢布前,把这个绣在花瓣边缘,灯亮起来会像沾了月光。”

此后几日,阿远每天都来绣坊学扎灯。他总带着个旧本子,把苏婉说的步骤、阿杏提的技巧都细细记下,连竹篾的粗细、浆糊的配比都标得清清楚楚。陈先生路过时,特意拍了张他专注削篾的照片,说要放进《昙灯照巷》册子里,配文“灯影传薪”。茶馆老板娘也常端来热姜茶,笑着逗他:“等学会了,明年七夕可得给咱们巷多扎十盏灯。”

半月后的清晨,阿远背着布包来辞行,包里装着他扎成的第一盏完整昙花灯——绢布糊得平整,银线绣的花纹精致,灯里还细心地装了可充电的小灯珠。“我爹以前也爱扎灯,可惜他走得早,手艺没传下来。”他把灯放在桌上,声音有些哽咽,“现在我学会了,回去要教镇上的伙伴们,明年七夕,邻镇的巷口也要挂满昙花灯。”

苏婉闻言,取来一叠裁好的淡青绢布和几捆竹篾塞进他包里,又把那本《昙灯照巷》册子递给他:“这册子你带着,里面有大家扎灯的心得,还有‘盼归’开花时的照片,照着学准没错。”我补充道:“明年七夕早点来,咱们一起挂灯。”阿远用力点头,抱着东西走出巷口时,还回头挥了挥手,那盏昙花灯在晨光里晃出细碎的影子。

当晚,“盼归”悄然绽放,苏婉把阿远扎的灯放在花旁点亮。绢布上的昙花与真花交相辉映,倒真分不清哪盏是灯,哪朵是花。苏婉望着灯影轻声说:“昙花虽只开一夜,可手艺能传下去,这灯影就永远不会暗。”我想起阿远本子上认真的字迹,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原是像这样——有人把技巧细细教,有人把热爱悄悄接,就像雨巷的灯,一盏点亮,便会有无数盏跟着亮起,把温暖漫向更远的地方。

上一章 七 正文 雨巷昙影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八 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