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九点笑场
本书标签: 现代 

第二十七场 意识形态

九点笑场

脱口秀专场:《意识形态》——思想上的“甜咸之争”,没有粽子,只有立场

(上台,左手托着本包了书皮的《资本论》,右手拎着瓶贴满“自由主义”标签的矿泉水,一碰瓶身,气泡“滋滋”冒出来,赶紧扶了扶)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来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你跟人聊三句就吵起来”的东西——意识形态(Ideology)。

这玩意儿学名挺规整,叫Idea-ology;俗称更接地气,叫“你咋能这么想?”;核心特征特扎心:一句话能让好友群从“聊八卦”变“互怼现场”,一张图能让家庭群从“发红包”变“冷战三天”。

一、意识形态是啥?——比“粽子甜咸”复杂一万倍的“思想规矩”

官方定义说得特学术:“一套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性观念体系,用于解释世界运行规律、指导个体与群体行动、凝聚社会认同。”

用人话翻译一下:你觉得“钱该怎么分才公平”“政府该管多少事才合适”“人活着该优先自己还是集体”——所有这些“你觉得该咋样”的想法加起来,就是你的意识形态。

要是说“粽子甜咸”是口味之争,那意识形态就是“世界该咋转”的思想之争,是比甜咸复杂一万倍的“主线剧情”。

二、意识形态“甜咸战场”——从钱怎么赚到事怎么管,哪儿都能吵

意识形态的“战场”不分领域,大到国家经济,小到日常处事,只要涉及“该咋做”,就能分成两派吵起来:

战场 阵营A(偏自由) 阵营B(偏保守/集体) 日常“武器”

经济领域 “市场自己能调节,少管才高效” “政府得控着,不然会乱” 微博热搜话题、专家访谈片段

政治领域 “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多党更制衡” “强政府才稳定,一党更能集中力量” 短视频剪辑对比、立场类表情包

社会领域 “个人利益优先,别用集体绑架” “集体好了个人才好,得有大局观” “我朋友的真实经历”、社会新闻截图

文化领域 “全球化才好,多学外国先进的” “得保护本土文化,别被外来的冲了” 某影视剧台词截图、歌曲歌词节选

国际领域 “强国该管闲事,维护全球秩序” “别干涉别人,每个国家有自己的路” 热搜标题截图、“你品你细品”式评论

总结下来:吵的不是“粽子好不好吃”,是“世界该按谁的规矩转”;争的不是“口味对不对”,是“谁有资格定这个规矩”。到最后往往发现,话题早偏了,只剩“立场之争”。

三、武器库升级史——从“印小册子”到“算法投喂”,越来越隐形

意识形态的“传播武器”一直在升级,从“明目张胆喊口号”到“不知不觉洗脑”,隐蔽性越来越强:

1. 印刷术时代:靠小册子、报纸、宣传画——谁能印书、谁能办报,谁就能把自己的想法传给更多人,比如以前的革命传单,就是靠纸张扩散的,“谁掌握纸张,谁掌握脑子”;

2. 广播电视时代:靠黄金时段的新闻、国家频道的节目——谁能拿到话筒、谁能占上电视屏幕,谁就能主导“怎么说”,比如以前的晚间新闻,全国人一起看,“谁掌握麦克风,谁掌握叙事”;

3. 互联网Web 2.0时代:靠微博热搜、短视频推荐、直播间话术——谁能搞到流量、谁能让内容刷屏,谁就能定义“什么是对的”,比如某类观点的短视频总上热门,慢慢就成了“主流声音”;

4. Web 3.0+AI时代:靠算法推荐、AI生成内容——平台比你还懂你,你刷到的永远是“跟你想法一样”的内容,AI还能按你的立场写文章、做视频,“谁掌握数据,谁就能给你定制现实”。

一句话总结:技术越先进,意识形态越隐形——你以为你在“自由选观点”,其实是被平台“精准投喂”,早就困在自己的“思想茧房”里了。

四、伤害值评估——从“拉黑好友”到“社会撕裂”,后果比你想的重

别觉得“只是想法不一样”,意识形态的伤害值可不小,从个人到国家层层递进:

- 个人层面:“你三观不正”成了绝交的理由,“你立场不对”成了拉黑的标准。朋友间因为“该不该给穷人发补贴”吵翻,网友间因为“该不该支持国货”互骂,最后连“好好说话”都做不到;

- 群体层面:“同温层效应”越来越明显——你刷到的全是“跟你想法一致”的内容,对手刷到的全是“证明你错”的证据,两边都觉得“自己才是对的”,距离越来越远,根本聊不到一块儿;

- 国家层面:教科书怎么写历史(比如某些国家篡改侵略史)、电影怎么拍英雄(比如刻意丑化或美化某个群体)、博物馆怎么摆文物(比如强调某段历史而忽略另一段),全是意识形态的“战场”,一不小心就影响国家认同。

五、如何优雅“参战”——别当“立场疯子”,要当“理性讨论者”

不想被意识形态裹挟着吵架,又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有三个小办法:

1. 立场自检:每次想反驳别人时,先换个角度想——“如果把我的话里的‘我’换成‘他’,把他的立场换成我的,我听着舒服吗?”要是不舒服,就说明你在双标,赶紧闭嘴调整语气;

2. 信息断舍离:别只关注跟你立场一样的账号,每月主动找3个“跟你想法相反但说得有道理”的优质号关注,让算法知道“我也想看看不一样的”,别被茧房锁死;

3. “三秒呼吸”法:刷到“逆我者亡”式的言论,比如“不支持我的就是傻”,先深呼吸三秒,别立马回怼“你才傻”。三秒后再决定:是想好好讨论,还是只想吵架——想讨论就说“你为啥这么想呀?我跟你不一样”,想吵架就直接划走,别浪费时间。

六、反转:意识形态不只有“撕裂”,也能是“凝聚力”

其实意识形态也不全是坏事,用得好,能把不同的人聚到一起:

- 北京冬奥开幕式上,全世界一起哼《雪花》主题曲——这一刻的意识形态,是“我们都是地球人,一起为运动喝彩”;

- 《流浪地球》用“全人类一起救地球”的故事,既输出了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又拿到了全球票房——这一刻的意识形态,是“我讲个好故事,你听得爽,自然能理解我的想法”;

- TikTok上的中文神曲,让老外主动学中文歌词、了解中国文化——这一刻的意识形态,是“我用你喜欢的方式,让你自愿靠近我的文化”。

原来意识形态不总是“撕裂剂”,也能是“凝聚力”;关键不在于“有立场”,而在于“怎么表达立场”——是“我要赢你”,还是“我们一起找共识”。

收尾:给意识形态一条出路——别让立场挡住生活

我最受不了意识形态的“非黑即白”——好像不站在我这边,就是我的敌人;好像想法不一样,就是“三观不正”。

但我更相信:“市场和政府”可以握手,比如市场自由竞争,政府管好底线;“个人和集体”可以共存,比如先顾好自己,也别忘帮别人;“你和我”就算立场不一样,也能一起刷剧、一起抢外卖优惠券、一起吐槽今天的天气不好。

愿我们都能把“你死我活”改成“你活我活”,把“立场不合”改成“立场不同但不妨碍一起吃饭”,把意识形态当成“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不是“拒绝世界的借口”。

谢谢大家,我是XXX,一个觉得“市场该自由”,但也会用政府App抢消费券的——前·立场键盘侠!

上一章 第二十六场 文化战争 九点笑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八场 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