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九点笑场
本书标签: 现代 

第二十六场 文化战争

九点笑场

脱口秀专场:《文化战争》——没有硝烟,只有“梗”与“偏见”的混合双打

(上台,左手捏着本卷边的《论语》,右手举着张《复仇者联盟》蓝光碟封面,一抬手封面“哗啦”撕成碎片,还故作严肃地喊了句“开火”)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来聊一场没有枪炮、只有键盘,却能让全网吵翻的全球性冲突——文化战争(Culture War)。

这战场学名挺讲究,叫Meme vs. Tradition;俗称更直白,叫“你这三观不正”;核心特征特矛盾:白天在微博互撕“你不懂文化”,晚上在短视频互相模仿“这梗真好玩”;一边骂对方“没品位”,一边偷偷“真香”。

一、文化战争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粽子该甜该咸”的吵架升级版

官方定义说得特复杂:“不同群体因价值观、生活方式、信仰差异,在公共空间相互质疑、争夺话语权与定义权的长期冲突。”

用人话翻译一下:你觉得粽子该蘸白糖,他觉得粽子该包肉,你俩从“甜咸口味”吵到“地域文化”,再到“你是不是中国人”,最后互相贴“异端”标签——这就是一场微型文化战争。

本质上,它不是“谁对谁错”的较量,是“谁说了算”的争夺。

二、经典战场巡礼——从国际大事到日常吃穿,哪儿都能吵

文化战争的战场不分大小,大到国家政策,小到早餐吃啥,都能成为“交战区”,古今中外混搭着来:

战场 保守派立场 进步派立场 常用“武器”

美国90年代社会议题 反对禁枪、反对堕胎、支持传统婚姻 支持控枪、支持堕胎权、支持同性婚姻 电视广告、脱口秀、街头演讲

端午粽子口味 “甜粽才是正统,豆沙蜜枣最香” “咸粽才叫粽子,鲜肉蛋黄yyds” 微博投票、表情包、朋友圈互怼

春节放鞭炮 “不放炮没年味,是传统仪式” “污染环境还危险,该禁” 短视频科普、小区公告截图

国产剧审美 “家长里短伦理戏才接地气” “女性独立、悬疑烧脑才够劲” 豆瓣评分、弹幕刷屏、剧评文章

总结下来:战场无处不在,吵架永不缺席。你以为在吵“粽子甜咸”,其实在争“我的习惯该不该被尊重”;你以为在吵“放不放炮”,其实在争“传统要不要与时俱进”。

三、武器库大揭秘——从“檄文”到“表情包”,杀伤力越来越隐蔽

文化战争的“武器”早不是“写文章骂街”了,现在都玩“软输出”,杀人于无形:

1. 软实力炮弹:好莱坞电影、K-Pop、抖音短视频、网飞剧集——你看《复仇者联盟》觉得“英雄主义真燃”,其实人家在输出“美国价值观”;你刷韩剧觉得“欧巴真帅”,其实韩国在输出“韩流文化”。本质上是“一边赚你钱,一边给你洗脑”,你还觉得“真好看”。

2. Meme手雷:一张搞笑图+一句扎心话,比如“你在教我做事?”“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能瞬间跨语言、跨国界、跨代际传播。你笑着转发时,其实已经接受了它背后的态度,等反应过来,立场都被带跑了——这就是Meme的杀伤力。

3. 算法狙击枪:平台比你还懂你,你刷到的永远是“跟你想法一样”的内容。你骂“甜粽难吃”,刷到的全是“咸粽党吐槽甜粽”;你支持“禁炮”,刷到的全是“放炮引发火灾”的新闻。久而久之,你以为“全世界都跟我一样”,其实是被“信息茧房”锁死了,连不同声音都听不见。

四、伤害值评估——从“绝交”到“社会撕裂”,后果比你想的严重

别觉得“吵吵架而已”,文化战争的伤害值可不小,从个人到国家层层递进:

- 个人层面:“三观不合”成了绝交理由,“你支持甜粽还是咸粽”成了交友门槛。朋友间因为“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吵翻,网友间因为“该不该追星”互骂,最后连“好好说话”都做不到。

- 群体层面: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支持“禁枪”和反对“禁枪”的人,支持“堕胎权”和反对“堕胎权”的人,像“两个物种”,连坐在一起吃饭都能吵起来,社会越来越分裂。

- 国家层面:博物馆怎么写历史(比如某些国家篡改二战历史)、电影怎么拍英雄(比如好莱坞“政治正确”强行加角色)、课本怎么讲价值观(比如某些国家歪曲他国文化),全是“战场”,一不小心就影响国家形象。

一句话总结:“你以为只是刷条短视频、发句评论,其实已经站了队,成了‘战士’。”

五、如何优雅“参战”——别当“键盘侠”,要当“理性讨论者”

不想被文化战争裹挟,又想表达观点,其实有办法,记住这三招:

1. 角色对调测试:吵架前先换位思考——你骂对方“没文化”,换成对方骂你“没品位”,你会不会难受?如果会,就说明你在双标,赶紧闭嘴;如果不会,再好好说理由。

2. “三秒呼吸”法:刷到“逆我者亡”的言论,比如“吃甜粽的都是异端”,先深呼吸三秒,别立马回怼“吃咸粽的才恶心”。三秒后再想:“我是想吵架,还是想讨论?”想讨论就说“我喜欢甜粽,你为啥喜欢咸粽呀”,想吵架就直接划走——别浪费时间。

3. 信息断舍离:别只关注跟你想法一样的博主,偶尔关注几个“立场相反”的账号;每月清理一次“同温层”关注列表,让算法给你推点“不一样的内容”。比如你支持“禁炮”,也看看“支持放炮”的人怎么说,说不定能理解“他们想要的年味”。

六、反转:文化战争不只有“撕裂”,还有“互相看见”

其实文化战争也不全是坏事,吵着吵着,反而能让不同文化“互相看见”:

- 《原神》里一句“欲买桂花同载酒”,让全球玩家好奇“这是什么诗”,主动去查中国古诗词——中国文化出海,没靠教科书,靠的是游戏抽卡。

- 《鱿鱼游戏》火了之后,全世界都在学韩语、吃韩式拌饭,连“椪糖挑战”都成了全球热点——韩国软实力靠一部剧涨了一大截。

- 北京冬奥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让外国网友疯狂追问“这是什么?太浪漫了”,纷纷去查中国节气文化——文化输出不用“喊口号”,“我美给你看”就够了。

原来吵架不总是“互相伤害”,也能是“互相了解”;战争不总是“你死我活”,也能是“各美其美”。

收尾:给文化战争一条出路——别吵了,一起吃粽子吧

我最受不了文化战争的“非黑即白”——好像不站在我这边,就是我的敌人;好像跟我不一样,就是错的。

但我更相信:“甜粽子和咸粽子”可以一起摆在餐桌上,你吃你的白糖,我吃我的肉粽;“保守和进步”可以坐下来聊天,你说你的传统,我说我的创新;“你和我”可以一起刷《原神》、一起看《鱿鱼游戏》、一起抢端午优惠券。

愿我们都能把“你死我活”改成“你活我活”,把“三观不合”改成“三菜一汤各有所爱”,把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打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文化联欢。

谢谢大家,我是XXX,一个坚定的“甜粽党”,但每次都会给朋友带咸粽的——前·战场键盘侠!

上一章 第二十五场 舔狗 九点笑场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七场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