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河大坝”的惊天成功,如同一声春雷,彻底震撼并激活了整个大唐帝国。李世民对雷毅火的信任与支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擢升将作大匠,总管天下百工营造,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更是一把可以开启一个全新时代的钥匙。
雷毅火没有丝毫懈怠。他深知,一条孤立的货运线路所带来的变革是有限的,只有将这种全新的运输方式编织成网,覆盖整个帝国,才能真正释放出颠覆性的力量。而“镇河大坝”工程中那台证明了可行性的蒸汽机车样车,就是最好的种子。
他立刻以将作大匠的身份,下达了第一道重大命令:
“以‘镇河’工程所用蒸汽机车为蓝本,集中长安、洛阳、太原等地所有顶尖工匠,设立‘将作监蒸汽机坊’,进行标准化改进与批量铸造!”
这道命令调动起了大唐强大的工业潜力。得益于本就发达的冶金和铸造技术,工匠们在雷毅火的图纸和指导下,对蒸汽机车进行了优化:锅炉结构更加合理,气缸密封性更好,传动效率更高。标准化部件的概念被引入,使得损坏的零件可以快速更换。很快,一台台更加精良、动力更强劲的蒸汽机车,如同钢铁巨兽般,从各地的工坊中被生产出来。
与此同时,另一项规模更为浩大的工程启动了——在全国范围内铺设铁轨网络。
雷毅火凭借着来自现代的灵魂中对“要致富,先修路”以及铁路网络重要性的深刻认知,结合大唐现有的主要城市分布、物资集散地和战略要冲,绘制出了一幅覆盖全国的铁路规划图。这张图在他眼中或许还很简陋,但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宰相看来,却是一张气吞山河、前所未有的帝国血脉网络蓝图。
“以长安、洛阳为枢轴,东至海滨,西通西域,北抵草原,南达岭表……”李世民看着这幅宏图,眼中精光闪烁,他看到了远超军事征伐的、另一种掌控帝国疆域的方式。“准!倾国之力,也要将此路网建成!”
于是,一场比修建“镇河大坝”规模更大、参与人数更多的国家工程,在大唐全境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无数官营和招募的工匠、民夫奔赴各地。按照雷毅火制定的标准:枕木需用浸过桐油的硬木,铁轨需用特定规格的熟铁(后期开始尝试用更耐用的钢),道砟需用大小均匀的碎石。遇山开隧,遇水架桥——虽然此时的隧道和桥梁技术有限,工程异常艰难,但在举国之力以及雷毅火提供的一些基础工程力学指导下,一条条钢铁巨龙开始在大唐的版图上不断延伸。
在铺设铁轨的同时,客运车厢的研制也在同步进行。雷毅火命人用坚实的木材打造车体框架,内部设置简单的硬座,窗户开敞或用透明度极差的薄纱覆盖。车体下方则用铁制和铜制的构件,制作出转向架和连接器。虽然简陋,但足以载人。
数年后,一个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连接各大主要州府的初级铁路网络,已然成型!
在一个选定的黄道吉日,大唐第一条官方客运铁路——长安至洛阳线,举行了盛大的通车仪式。
长安火车站(一个新建的、拥有站台和简易候车棚的巨大场地)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李世民亲率文武百官莅临。站台上,一台喷吐着白色蒸汽的机车,身后挂着十几节刷着朱红色油漆的木制车厢,如同一条蓄势待发的红色长龙。
“呜——!”
随着一声响彻云霄的汽笛长鸣,在无数百姓震耳欲聋的欢呼和官员们难以置信的目光中,蒸汽机车车轮缓缓转动,拉着车厢,平稳地驶出了站台,速度越来越快,沿着闪亮的铁轨,向着东方疾驰而去!
以往需要数日甚至十余日的车马劳顿,如今朝发夕至!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而传遍帝国。商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官员感受到了治理效率的飞跃,百姓则体验到了出行的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开始涌动。
雷毅火站在长安城的钟楼上,俯瞰着远处铁轨上如玩具般奔跑的蒸汽机车,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他凭借一己之力(当然,是站在大唐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之上),将这个平行宇宙的大唐,强行推入了“蒸汽时代”。
一个拥有四通八达铁路网络的封建帝国,将会走向何方?雷毅火自己,也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更多的变革,还将随着这铁轨的延伸,不断涌现。大唐的盛世,正乘着钢铁的轨道,驶向一个未知而辉煌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