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车那不知疲倦的轰鸣声,成为了黄河岸边最动听的乐章。这条钢铁巨龙日夜不息地穿梭,将远方山峦开采出的规整巨石、冶炼工坊产出的特种铁件(用于加固坝体结构)、以及海量的“夯土胶浆”原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坝建设的核心区域。
工程的进展,快得令人瞠目结舌。
在李瀚的全力协调与雷毅火的现场指导下,工地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度。工匠们运用改良自先秦智慧的“夯土胶浆”,将一块块重达千斤的规整巨石严丝合缝地垒砌起来。每当砌筑到一定高度,便有工匠利用滑轮组(这也是雷毅火引入的简单机械)和蒸汽机车牵引的吊臂,将搅拌好的、粘稠如膏的“胶浆”灌注到石缝之中,再辅以巨大的木槌反复夯击,使其渗透、密实。
坝体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黄河的峡谷间茁壮成长。它并非简单的垂直墙体,而是依据雷毅火图纸上的设计,带着一个优美的、能够更好抵御水压的弧形剖面。底部预设的泄洪排沙洞,也用上了大唐顶尖的铸铁技术进行内部加固,确保其能在未来承受开闸时雷霆万钧的水流冲击。
整个工程,完美融合了先秦的材料智慧、大唐的冶金实力以及雷毅火带来的、超越时代的系统设计与动力革命。这已不仅仅是在修建一座水坝,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技术交响。
消息通过快马和偶尔前来视察的朝臣,不断传回长安。李世民听着一次比一次更令人震惊的汇报,心中的波澜难以平复。他无法想象那“无马之车”究竟如何奔跑,更无法想象那号称能仿效长城坚固的巨坝是何等模样。但他知道,国库的支出虽然巨大,却远低于预期,而工程的进度,更是快得超乎常理。
原本,按照工部最乐观的估计,如此规模的工程,即便举国之力,没有三五年也绝难完成。然而,在雷毅火这个变数的推动下,时间被极大地压缩了。
寒来暑往,当第二个秋天来临,黄河水位开始下降时,一座雄浑壮阔的巨型水坝,已然巍然屹立在黄河峡谷之间!它通体呈现出石材与特殊灰浆混合后的青灰色,在阳光下闪烁着沉稳的光泽,宛如一条匍匐在大地上的钢铁石龙,牢牢锁住了奔腾的黄河。
从正式动工到主体工程全面竣工,仅仅用了——十一个月!
竣工典礼当天,李世民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跋涉而至。当他站在高处,俯瞰着那拦断黄河、蓄起一片浩渺水库的庞然大物时,纵然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天可汗,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这绝非人力所能轻易企及的奇迹!
李瀚激动万分地向皇帝汇报着工程的每一个细节,盛赞雷毅火的奇思妙想与关键作用。李世民的目光,则越过众人,落在了那个站在坝体上、身形显得有些单薄、正与工匠们交谈的年轻人身上。
他想起房玄龄最初的密报,想起那惊世骇俗的治河方略,想起那要求调集海量矿产的奏请,更想起那如今已在眼前轰鸣的“蒸汽机车”和这不可思议的“十一个月”。
关键不在于大唐有没有那些技术——先秦就有粘合剂,大唐就有冶铁术。关键在于,这个叫雷毅火的年轻人,仿佛掌握着一种点石成金的“魔法”,他能将已有的、看似普通的技术,以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方式组合、升华,变成足以改天换地的力量。
“此子……”李世民在心中默念,眼神复杂无比,有欣赏,有倚重,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敬畏,“绝非寻常凡人。莫非……真是哪路天神(的灵魂)谪落凡尘,特来助朕,开创这亘古未有之盛世?”
他缓步走向雷毅火。
雷毅火见到皇帝亲临,连忙与众人一起躬身行礼。
李世民亲手将他扶起,目光扫过他那张因长期奔波指挥而略显憔悴,却眼神明亮的年轻面孔,又望向身后那固若金汤、福泽后世的无匹工程,朗声笑道:
“雷卿之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坝,便赐名‘镇河’!自今日起,朕擢升你为将作大匠,总管天下百工营造之事!望卿再接再厉,将这‘魔法’,施于更多利国利民之处!”
圣旨一下,群臣震动,却也心服口服。
雷毅火知道,他在这个时代的位置,已经彻底稳固。他躬身谢恩,心中豪情万丈。“镇河大坝”的建成,不仅仅是驯服了一条黄河,更是向这个时代宣告,一种全新的、基于科学、工程与系统思维的力量,已经降临。而他,将作为这股力量的引路人,带领着这个本就无比强盛的帝国,走向一个连史书都未曾记载过的、更加辉煌的未来。
属于“雷毅火”与“盛世大唐”的传奇,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