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雨夏未熟桑葚
本书标签: 校园 

余白

雨夏未熟桑葚

十月,北京。初雪未至,风已带刀。苏予宁推开琴房门,暖气混着松香扑面而来,像某种迟到的拥抱。窗缝外,天色灰得近乎发白,仿佛一张没画五线谱的稿纸。她把手里的U盘插进电脑,屏幕亮起——里头只有一份文件:《余白》终稿。

《余白》不是协奏,也不是奏鸣,只是一段六分钟的钢琴独奏。写给谁呢?她没标注,只在扉页打下一句:To the port that never arrives. 然后保存,关闭,把U盘挂在胸前的银琴胸针上。金属与金属轻碰,"叮"一声,像极远处船桅的铃。

明天是校内新作品音乐会,她被指定开场。排练表上,她的名字旁边印着小小的铅字:c小调,7/8拍,自由节奏。没人知道,7/8是那年夏天后山铁轨的间距:七根枕木,八段空隙,刚好踩住一个不规则的心跳。

同一时刻,上海。沈舒奕背着琴盒穿过外滩,江风把她的短发吹得凌乱。意籍教授明天返沪,要听她的期末汇报。曲目自定,她却在琴房磨了一周——拉一段,停一段,弓毛常因走神而打结。教授发来邮件:Where is your voice?她答不上,只在谱纸空白处画了一枚缺角的桑葚,然后涂黑,再涂黑,直到纸面破出一个洞。

夜里十一点,她走出宿舍楼。远处陆家嘴的灯正一盏盏熄灭,像被谁顺手擦掉的音符。她忽然想起北京——想起初雪、想起灰白的天、想起某间琴房里或许亮着的灯。心念一动,她订了高铁:6小时40分,明早抵达。没有通知,没有预告,只是一次心血来潮的"非法"合奏。

北京,清晨五点。琴房楼漆黑,保安在打盹。苏予宁刷卡,"滴"一声像船票被撕下。电梯上到顶层,走廊尽头的窗漏进鱼肚白。她没开灯,借着微光把琴盖掀起,指尖落在键盘上——极轻,极慢,像试探结冰的厚度。

第一段主题出来:右手高音区,三音一组,下行,缺半拍;左手用持续音托住,像暗流托住碎冰。她闭着眼,听见自己的呼吸被高天花板放大,成为隐形的第四声部。六分钟,她弹了四遍,每一次都在同一处留白——两个小结,无拍号、无调号,只有踏板被踩下时,琴弦共振发出的微弱"嗡"。那是留给某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口。

第四遍收尾,她抬手,在黑暗中长长呼出一口白雾。忽然,背后传来极轻的脚步声,带着夜露与江风的味道。她没有回头,只把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像等待一个从未落地的和弦。

"继续。"沈舒奕的声音低而稳。她站在门口,琴盒未开,肩上的冷气被暖气瞬间吞没。苏予宁指尖一震,落下——空白小节被填补,却不是钢琴,而是小提琴的空弦A,从她嘴里哼出,带着微微抖音,像江面初升的星。

沈舒奕走近,把琴盒平放地上,打开,取出小提琴,弓毛在晨光中泛出银白。她没看谱,直接接入钢琴的尾音,把A音拉高半音,再滑回,像船身随浪起伏。两个小结过去,苏予宁右手忽然加入,高音区重复升G,与提琴形成不协和的增四度,却在下一拍同时回落到F,像两束航标灯在雾中短暂交汇,又各自隐去。

乐章本该结束,却无人停手。钢琴用低音区持续音拖出长长的踏板,小提琴用人工泛音在高空盘旋,声音越来越弱,直至只剩琴弦与木头共振的"沙沙",像雪落无声,又像远帆不见。最后,沈舒奕把弓毛抬起,苏予宁同时松掉踏板——世界沉入绝对的静默,仿佛时间被抽成真空。

静默持续三秒,或许更久。窗外,第一缕日光穿透云层,落在两人脚边,像给这段无人知晓的合奏盖上一个发光的印章。沈舒奕收弓,低头,把额头抵在苏予宁肩窝,声音闷在卫衣布料里:"教授问我,我的声音在哪里。现在我知道了——在你留的空白里。"

苏予宁没回答,只伸手,指尖在她后颈写下两个字母:Y-M,意为"余白"。随后,她掏出胸前U盘,轻轻插进电脑侧面的接口,把刚才那段即兴另存为:Yu Bai (duet version)。文件名后面,她加了一个日期,又加了一个单词:Return.

午后,北京初雪骤降。雪片落在琴房窗沿,积了一层薄白,像给整段夏夜覆上柔软的静音。沈舒奕的返城高铁定在傍晚,两人却都没提离别。她们并肩坐在琴盖上,腿悬空,脚尖偶尔相碰,发出极轻的"咚",像低音鼓滚奏的尾音。

苏予宁从口袋里掏出那枚早已焊好的银琴胸针,捏住别针,穿过沈舒奕大衣领口,金属与布料碰撞,发出极轻的"嗤"——像去年夜航船与暗流擦肩,也像铁轨尽头纸飞机落地的声音。沈舒奕低头,把胸针转了个角度,让雪光正好落在琴弓与琴弦交汇处,像把一束白炽的月光藏进心脏。

雪越下越大,覆盖琴房屋顶,覆盖橡树大道,覆盖废弃温室的碎玻璃。月台,广播响起,列车即将出发。沈舒奕背着琴盒,转身,把一张对折的谱纸塞进苏予宁手心:"到上海再展开,别让雪提前融化。"

列车驶离,雪幕被气流劈开,像一张被撕开的稿纸。苏予宁站在月台边缘,展开谱纸——上面只有一行高音谱号,缺了一角;底下用铅笔写着:Movement VIII —— 《晨再》。空白处,留了两个小结,无拍号、无调号,只画了一枚小小的桑葚,圆而饱满,却尚未熟透。

她抬头,望向列车消失的方向,唇角轻轻勾起。雪落在睫毛上,瞬间化开,像给这段漫长夜航,补上一个晶莹的延长音。列车继续向前,雪继续向前,空白继续向前。而她们知道,缺口不必补齐,光会自己转弯;夜航永不靠岸,潮汐会把每一颗未落的音符,送回彼此胸口。

——余白,即回声。 一

十月,北京。初雪未至,风已带刀。苏予宁推开琴房门,暖气混着松香扑面而来,像某种迟到的拥抱。窗缝外,天色灰得近乎发白,仿佛一张没画五线谱的稿纸。她把手里的U盘插进电脑,屏幕亮起——里头只有一份文件:《余白》终稿。

《余白》不是协奏,也不是奏鸣,只是一段六分钟的钢琴独奏。写给谁呢?她没标注,只在扉页打下一句:To the port that never arrives. 然后保存,关闭,把U盘挂在胸前的银琴胸针上。金属与金属轻碰,"叮"一声,像极远处船桅的铃。

明天是校内新作品音乐会,她被指定开场。排练表上,她的名字旁边印着小小的铅字:c小调,7/8拍,自由节奏。没人知道,7/8是那年夏天后山铁轨的间距:七根枕木,八段空隙,刚好踩住一个不规则的心跳。

同一时刻,上海。沈舒奕背着琴盒穿过外滩,江风把她的短发吹得凌乱。意籍教授明天返沪,要听她的期末汇报。曲目自定,她却在琴房磨了一周——拉一段,停一段,弓毛常因走神而打结。教授发来邮件:Where is your voice?她答不上,只在谱纸空白处画了一枚缺角的桑葚,然后涂黑,再涂黑,直到纸面破出一个洞。

夜里十一点,她走出宿舍楼。远处陆家嘴的灯正一盏盏熄灭,像被谁顺手擦掉的音符。她忽然想起北京——想起初雪、想起灰白的天、想起某间琴房里或许亮着的灯。心念一动,她订了高铁:6小时40分,明早抵达。没有通知,没有预告,只是一次心血来潮的"非法"合奏。

北京,清晨五点。琴房楼漆黑,保安在打盹。苏予宁刷卡,"滴"一声像船票被撕下。电梯上到顶层,走廊尽头的窗漏进鱼肚白。她没开灯,借着微光把琴盖掀起,指尖落在键盘上——极轻,极慢,像试探结冰的厚度。

第一段主题出来:右手高音区,三音一组,下行,缺半拍;左手用持续音托住,像暗流托住碎冰。她闭着眼,听见自己的呼吸被高天花板放大,成为隐形的第四声部。六分钟,她弹了四遍,每一次都在同一处留白——两个小结,无拍号、无调号,只有踏板被踩下时,琴弦共振发出的微弱"嗡"。那是留给某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口。

第四遍收尾,她抬手,在黑暗中长长呼出一口白雾。忽然,背后传来极轻的脚步声,带着夜露与江风的味道。她没有回头,只把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像等待一个从未落地的和弦。

"继续。"沈舒奕的声音低而稳。她站在门口,琴盒未开,肩上的冷气被暖气瞬间吞没。苏予宁指尖一震,落下——空白小节被填补,却不是钢琴,而是小提琴的空弦A,从她嘴里哼出,带着微微抖音,像江面初升的星。

沈舒奕走近,把琴盒平放地上,打开,取出小提琴,弓毛在晨光中泛出银白。她没看谱,直接接入钢琴的尾音,把A音拉高半音,再滑回,像船身随浪起伏。两个小结过去,苏予宁右手忽然加入,高音区重复升G,与提琴形成不协和的增四度,却在下一拍同时回落到F,像两束航标灯在雾中短暂交汇,又各自隐去。

乐章本该结束,却无人停手。钢琴用低音区持续音拖出长长的踏板,小提琴用人工泛音在高空盘旋,声音越来越弱,直至只剩琴弦与木头共振的"沙沙",像雪落无声,又像远帆不见。最后,沈舒奕把弓毛抬起,苏予宁同时松掉踏板——世界沉入绝对的静默,仿佛时间被抽成真空。

静默持续三秒,或许更久。窗外,第一缕日光穿透云层,落在两人脚边,像给这段无人知晓的合奏盖上一个发光的印章。沈舒奕收弓,低头,把额头抵在苏予宁肩窝,声音闷在卫衣布料里:"教授问我,我的声音在哪里。现在我知道了——在你留的空白里。"

苏予宁没回答,只伸手,指尖在她后颈写下两个字母:Y-M,意为"余白"。随后,她掏出胸前U盘,轻轻插进电脑侧面的接口,把刚才那段即兴另存为:Yu Bai (duet version)。文件名后面,她加了一个日期,又加了一个单词:Return.

午后,北京初雪骤降。雪片落在琴房窗沿,积了一层薄白,像给整段夏夜覆上柔软的静音。沈舒奕的返城高铁定在傍晚,两人却都没提离别。她们并肩坐在琴盖上,腿悬空,脚尖偶尔相碰,发出极轻的"咚",像低音鼓滚奏的尾音。

苏予宁从口袋里掏出那枚早已焊好的银琴胸针,捏住别针,穿过沈舒奕大衣领口,金属与布料碰撞,发出极轻的"嗤"——像去年夜航船与暗流擦肩,也像铁轨尽头纸飞机落地的声音。沈舒奕低头,把胸针转了个角度,让雪光正好落在琴弓与琴弦交汇处,像把一束白炽的月光藏进心脏。

雪越下越大,覆盖琴房屋顶,覆盖橡树大道,覆盖废弃温室的碎玻璃。月台,广播响起,列车即将出发。沈舒奕背着琴盒,转身,把一张对折的谱纸塞进苏予宁手心:"到上海再展开,别让雪提前融化。"

列车驶离,雪幕被气流劈开,像一张被撕开的稿纸。苏予宁站在月台边缘,展开谱纸——上面只有一行高音谱号,缺了一角;底下用铅笔写着:Movement VIII —— 《晨再》。空白处,留了两个小结,无拍号、无调号,只画了一枚小小的桑葚,圆而饱满,却尚未熟透。

她抬头,望向列车消失的方向,唇角轻轻勾起。雪落在睫毛上,瞬间化开,像给这段漫长夜航,补上一个晶莹的延长音。列车继续向前,雪继续向前,空白继续向前。而她们知道,缺口不必补齐,光会自己转弯;夜航永不靠岸,潮汐会把每一颗未落的音符,送回彼此胸口。

——余白,即回声。 一

十月,北京。初雪未至,风已带刀。苏予宁推开琴房门,暖气混着松香扑面而来,像某种迟到的拥抱。窗缝外,天色灰得近乎发白,仿佛一张没画五线谱的稿纸。她把手里的U盘插进电脑,屏幕亮起——里头只有一份文件:《余白》终稿。

《余白》不是协奏,也不是奏鸣,只是一段六分钟的钢琴独奏。写给谁呢?她没标注,只在扉页打下一句:To the port that never arrives. 然后保存,关闭,把U盘挂在胸前的银琴胸针上。金属与金属轻碰,"叮"一声,像极远处船桅的铃。

明天是校内新作品音乐会,她被指定开场。排练表上,她的名字旁边印着小小的铅字:c小调,7/8拍,自由节奏。没人知道,7/8是那年夏天后山铁轨的间距:七根枕木,八段空隙,刚好踩住一个不规则的心跳。

同一时刻,上海。沈舒奕背着琴盒穿过外滩,江风把她的短发吹得凌乱。意籍教授明天返沪,要听她的期末汇报。曲目自定,她却在琴房磨了一周——拉一段,停一段,弓毛常因走神而打结。教授发来邮件:Where is your voice?她答不上,只在谱纸空白处画了一枚缺角的桑葚,然后涂黑,再涂黑,直到纸面破出一个洞。

夜里十一点,她走出宿舍楼。远处陆家嘴的灯正一盏盏熄灭,像被谁顺手擦掉的音符。她忽然想起北京——想起初雪、想起灰白的天、想起某间琴房里或许亮着的灯。心念一动,她订了高铁:6小时40分,明早抵达。没有通知,没有预告,只是一次心血来潮的"非法"合奏。

北京,清晨五点。琴房楼漆黑,保安在打盹。苏予宁刷卡,"滴"一声像船票被撕下。电梯上到顶层,走廊尽头的窗漏进鱼肚白。她没开灯,借着微光把琴盖掀起,指尖落在键盘上——极轻,极慢,像试探结冰的厚度。

第一段主题出来:右手高音区,三音一组,下行,缺半拍;左手用持续音托住,像暗流托住碎冰。她闭着眼,听见自己的呼吸被高天花板放大,成为隐形的第四声部。六分钟,她弹了四遍,每一次都在同一处留白——两个小结,无拍号、无调号,只有踏板被踩下时,琴弦共振发出的微弱"嗡"。那是留给某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口。

第四遍收尾,她抬手,在黑暗中长长呼出一口白雾。忽然,背后传来极轻的脚步声,带着夜露与江风的味道。她没有回头,只把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像等待一个从未落地的和弦。

"继续。"沈舒奕的声音低而稳。她站在门口,琴盒未开,肩上的冷气被暖气瞬间吞没。苏予宁指尖一震,落下——空白小节被填补,却不是钢琴,而是小提琴的空弦A,从她嘴里哼出,带着微微抖音,像江面初升的星。

沈舒奕走近,把琴盒平放地上,打开,取出小提琴,弓毛在晨光中泛出银白。她没看谱,直接接入钢琴的尾音,把A音拉高半音,再滑回,像船身随浪起伏。两个小结过去,苏予宁右手忽然加入,高音区重复升G,与提琴形成不协和的增四度,却在下一拍同时回落到F,像两束航标灯在雾中短暂交汇,又各自隐去。

乐章本该结束,却无人停手。钢琴用低音区持续音拖出长长的踏板,小提琴用人工泛音在高空盘旋,声音越来越弱,直至只剩琴弦与木头共振的"沙沙",像雪落无声,又像远帆不见。最后,沈舒奕把弓毛抬起,苏予宁同时松掉踏板——世界沉入绝对的静默,仿佛时间被抽成真空。

静默持续三秒,或许更久。窗外,第一缕日光穿透云层,落在两人脚边,像给这段无人知晓的合奏盖上一个发光的印章。沈舒奕收弓,低头,把额头抵在苏予宁肩窝,声音闷在卫衣布料里:"教授问我,我的声音在哪里。现在我知道了——在你留的空白里。"

苏予宁没回答,只伸手,指尖在她后颈写下两个字母:Y-M,意为"余白"。随后,她掏出胸前U盘,轻轻插进电脑侧面的接口,把刚才那段即兴另存为:Yu Bai (duet version)。文件名后面,她加了一个日期,又加了一个单词:Return.

午后,北京初雪骤降。雪片落在琴房窗沿,积了一层薄白,像给整段夏夜覆上柔软的静音。沈舒奕的返城高铁定在傍晚,两人却都没提离别。她们并肩坐在琴盖上,腿悬空,脚尖偶尔相碰,发出极轻的"咚",像低音鼓滚奏的尾音。

苏予宁从口袋里掏出那枚早已焊好的银琴胸针,捏住别针,穿过沈舒奕大衣领口,金属与布料碰撞,发出极轻的"嗤"——像去年夜航船与暗流擦肩,也像铁轨尽头纸飞机落地的声音。沈舒奕低头,把胸针转了个角度,让雪光正好落在琴弓与琴弦交汇处,像把一束白炽的月光藏进心脏。

雪越下越大,覆盖琴房屋顶,覆盖橡树大道,覆盖废弃温室的碎玻璃。月台,广播响起,列车即将出发。沈舒奕背着琴盒,转身,把一张对折的谱纸塞进苏予宁手心:"到上海再展开,别让雪提前融化。"

列车驶离,雪幕被气流劈开,像一张被撕开的稿纸。苏予宁站在月台边缘,展开谱纸——上面只有一行高音谱号,缺了一角;底下用铅笔写着:Movement VIII —— 《晨再》。空白处,留了两个小结,无拍号、无调号,只画了一枚小小的桑葚,圆而饱满,却尚未熟透。

她抬头,望向列车消失的方向,唇角轻轻勾起。雪落在睫毛上,瞬间化开,像给这段漫长夜航,补上一个晶莹的延长音。列车继续向前,雪继续向前,空白继续向前。而她们知道,缺口不必补齐,光会自己转弯;夜航永不靠岸,潮汐会把每一颗未落的音符,送回彼此胸口。

——余白,即回声。

上一章 夜航 雨夏未熟桑葚最新章节 下一章 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