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的由来>
• 早期溯源:18世纪启蒙思想广泛传播,法国妇女在1789年参与攻克巴士底狱,要求平等权利。1791年,玛丽·古兹创作《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女权运动兴起。1792年,英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版《女权辩护》,主张女性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工作权和选举权。
• 初步形成:1909年2月28日,美国各地举行了首次全国妇女节的纪念活动。1910年8月,克拉拉·蔡特金在国际社会主义者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倡议筹划设立国际妇女节,并将每年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提议得到多国妇女的认同和支持。1911年3月8日,德、奥、美、瑞士、丹麦等国的超过100万妇女举行了示威游行。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女工以“面包、和平和自由”为口号进行游行和罢工,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
• 节日确立:1975年,联合国在墨西哥城召开“联合国国际妇女年世界会议”,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1977年,第32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决定把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
-
<成长不可怕>
青少年时期(12-18岁)是生理、心理剧变的“第二次诞生期”,男女生在心理特质与健康需求上既有共性,也有显著差异,以下是关键且实用的核心知识。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差异与共性
1. 心理特质差异:理解“不同”而非“优劣”
• 情绪表达与处理:女生更易通过倾诉、书写释放情绪,情绪体验更细腻(如对人际关系敏感);男生常倾向“压抑”或通过运动、游戏转移情绪,易因“不懂表达”被误解为“冷漠”。
• 认知与兴趣倾向:女生在语言表达、细节观察上更具优势(如擅长文科、共情他人);男生在空间思维、逻辑推理上更突出(如喜欢机械、理科实验),但这是概率性倾向,个体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
• 社交需求:女生更在意“深度友谊”,倾向1-2个亲密好友;男生更偏好“群体社交”,通过共同活动(打球、组队游戏)建立关系。
2. 共性心理需求:所有青少年的“必选项”
• 自主感:反感父母“包办”(如强制报兴趣班、查手机),渴望“自己做决定”,哪怕会犯错——这是建立独立人格的关键。
• 归属感:需要被同伴接纳,害怕“被孤立”,因此可能出现“跟风”行为(如穿同款鞋、说流行语),家长需理解这是正常社交需求,而非“攀比”。
• 价值感:通过成绩、特长、他人认可确认“我有用”,若长期被否定(如“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易陷入自卑。
二、青少年健康:生理+心理双重守护
1. 生理健康:关键期的“特殊注意事项”
• 女生:关注生理期与身体变化
◦ 月经初潮后,需掌握正确卫生习惯(如勤换卫生巾、避免剧烈运动),了解“月经周期21-35天均正常”,无需因偶尔推迟/提前焦虑。
◦ 16岁后若仍未来月经,或经期持续超过7天、经量过多,需及时就医。
◦ 避免盲目节食减肥,青春期是骨骼发育关键期,过度减重可能导致缺钙、闭经。
• 男生:关注遗精与生殖健康
◦ 遗精是正常生理现象(通常12-16岁出现),无需羞耻,注意勤换内裤、保持清洁即可。
◦ 避免久坐、熬夜,长期熬夜可能影响睾酮分泌,导致精力下降;久坐易引发前列腺炎(青少年虽少见,但需提前预防)。
• 共性:拒绝“健康误区”
◦ 不沉迷碳酸饮料、油炸食品:前者易导致钙流失,后者可能引发肥胖,增加成年后慢性病风险。
◦ 每天保证8-10小时睡眠:青春期大脑发育需充足休息,熬夜会直接影响记忆力、情绪稳定性。
2. 心理健康:警惕“隐性危机”
• 识别“情绪警报”:若出现以下情况超过2周,需警惕抑郁/焦虑倾向,及时寻求帮助(家长、老师或心理医生):
◦ 持续情绪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
◦ 回避社交,拒绝出门、见朋友;
◦ 睡眠异常(失眠或嗜睡)、食欲骤变(吃不下或暴饮暴食)。
• 拒绝“心理内耗”:
◦ 不纠结“别人怎么看我”:青少年易过度在意他人评价,需明白“没有任何人能让所有人满意”。
◦ 学会“合理宣泄”:情绪不好时,可通过跑步、画画、写日记释放,而非压抑或摔东西、吵架。
• 性心理:科学看待“好奇”
◦ 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如喜欢某个同学),无需视为“早恋”而恐慌,家长可引导“欣赏而非占有”,比如“你觉得他学习好,可以和他一起进步”。
◦ 拒绝接触低俗性信息(如不良网站、短视频),通过正规书籍、课程了解性知识,建立正确的“身体边界感”——明白“任何人都不能强迫我做不舒服的身体接触”。
三、给家长/青少年的核心建议
• 对家长:少“说教”,多“倾听”,比如把“你怎么又玩手机”换成“你刚才在看什么,愿意和我分享吗”;允许孩子“试错”,失败后少指责,多帮他分析“下次可以怎么做”。
• 对青少年:遇到困惑别“硬扛”,找信任的人倾诉是勇敢的表现;每天给自己10分钟“独处时间”,思考“我今天开心吗”“我想要什么”,逐渐学会了解自己。
作者Make an Apology
作者mi-an-hae-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