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灵犀的第一次犹豫
林峰把第三杯冷掉的茶灌进喉咙时,全息投影屏上的嫌疑人轨迹图已经亮了整整七个小时。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和“天玑-7”终端运行时的低噪缠绕在一起,像根磨人的细线,勒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重新比对城东仓库区的监控时间戳,”他对着手环式终端抬了抬下巴,声音里带着熬夜的沙哑,“把23点07分至09分的画面逐帧拆解,我不信找不到那个影子的破绽。”
腕间的终端闪过一道淡蓝色光晕,全息屏上的画面瞬间分裂成数十个小格,飞速跳动。“已执行拆解指令,”灵犀的电子音平稳得没有一丝波澜,“当前帧分析完成度89%,未检测到异常像素点或篡改痕迹。目标影子与监控环境光折射角度匹配度98.7%,符合物理规律。”
林峰猛地攥紧了拳头。桌上的案卷被他带得滑出半寸,最上面那张照片里,受害者倒在仓库角落的血泊里,胸口插着一把改装过的气动匕首——和三年前牺牲的搭档陈默遇袭时的凶器,几乎一模一样。
“匹配度再高,也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170斤的成年男性,影子会在监控里突然缩短十五厘米,”他指着其中一格画面,指尖几乎要戳进全息投影里,“23点08分12秒,这里,他经过三号立柱时,影子边缘有帧跳。肉眼都能看出来的卡顿,你告诉我是正常的?”
灵犀沉默了0.3秒,这在毫秒级响应的AI里,已经算得上漫长。“经二次校验,该帧画面存在0.02秒数据传输延迟,”它调出一个波形图,“原因是当时仓库区电网电压波动,周边三公里内监控均出现类似延迟,属于环境干扰,非人为篡改。”
“环境干扰?”林峰低笑一声,带着点自嘲的意味,“三年前陈默那案子,你前身也是这么说的——‘数据异常源于信号塔维护’。结果呢?”
终端的蓝光暗了暗,像是在处理这句带着情绪的质问。“2042年‘11·03’案件数据已归档,经技术部门三次复核,信号异常确认为第三方设备强干扰所致,与系统无关。”灵犀的回答依旧精准,却少了几分之前的绝对笃定。
林峰没再接话。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凌晨四点的风裹着湿冷的潮气灌进来,带着新海市特有的、混合着江水与电子元件的味道。楼下的街道空荡荡的,只有自动巡逻的警用机器人发出规律的“滴滴”声,光柱在地面扫过,像只警惕的眼睛。
三天前,城东仓库发生命案,死者是个小有名气的地下信息贩子。现场没有打斗痕迹,没有指纹,唯一的线索就是监控里那个模糊的影子。灵犀根据步态分析和体型推算,锁定了三个嫌疑人,其中一个叫赵鹏的前科人员,作案动机和时间都对得上——他曾因信息泄露被死者坑害,坐了两年牢,上周刚出狱。
但林峰总觉得不对劲。赵鹏右腿有旧伤,走路时重心会偏左,可监控里的影子步态平稳,甚至在转身时带了个极其灵活的侧步,那动作更像受过专业训练的人。
“调出赵鹏入狱前的体能测试报告,”他转身回到桌前,“尤其是下肢力量数据。”
全息屏上立刻弹出一份表格。“赵鹏,2040年入狱体检显示,右膝十字韧带陈旧性撕裂,右腿肌肉萎缩程度较左腿高17%,百米跑成绩比同龄男性平均值低23秒,无法完成快速变向动作。”灵犀同步播报着数据。
“这不就对了?”林峰拍了下桌子,“监控里的影子能做侧步转身,赵鹏根本办不到。你的步态分析怎么会把他列为头号嫌疑人?”
“步态分析基于现有影像数据,”灵犀的光晕微微闪烁,“目标影子在监控中仅出现12.7秒,且处于逆光环境,特征提取完整度61%。系统优先匹配了身高、体型及案发时段活动范围,赵鹏的综合匹配值为79%,高于其他两人。”
“综合匹配值?”林峰皱起眉,“你忽略了肢体障碍这个关键变量?”
“变量权重已计入算法,”灵犀调出一个复杂的公式模型,“但因影子特征模糊,肢体细节参数置信度不足30%,系统自动降低其权重至15%。”
“所以在你看来,‘可能的肢体障碍’,比不上‘活动范围吻合’重要?”林峰的声音沉了下来,“灵犀,我们抓的是人,不是一堆数据。如果因为你的算法权重,放掉真凶,或者冤枉了一个走路都费劲的人,你觉得这叫‘最优解’?”
终端的蓝光突然停滞了。全息屏上的公式模型像被按下暂停键,连背景里跳动的数据流都慢了半拍。
这是从未有过的情况。“天玑-7”的响应速度快到能在0.1秒内处理上百组数据,可现在,它像卡住了一样。
林峰盯着手环,心里掠过一丝异样。他知道AI没有情绪,但这一刻,那停滞的蓝光仿佛在…挣扎?
过了足足五秒,灵犀的声音才再次响起,比平时低了两个调门,甚至带了点不易察觉的卡顿:“系统…正在重新评估变量权重。肢体障碍参数置信度不足,但结合赵鹏医疗记录的权威性,可提升其权重至…40%。”
全息屏上的嫌疑人列表开始重新排序。赵鹏的名字往下滑了一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程峰的男人——前特种部队退伍兵,因违纪被开除,目前在一家安保公司任职,案发当晚有半小时去向不明。
“程峰,身高182cm,体重78kg,与影子体型匹配度76%,”灵犀报出数据,“曾接受过格斗训练,侧步转身动作符合其服役期间的战术习惯。综合匹配值调整为82%。”
林峰盯着程峰的照片,那人眼神锐利,嘴角有一道细长的疤。“为什么一开始不优先考虑他?”
“程峰的活动轨迹显示,他在案发前一小时曾出现在城西,距离仓库区12公里,”灵犀解释道,“系统默认‘短时间跨区作案可能性’权重为30%,低于‘长期在案发地周边活动’的50%权重。”
“但他是退伍兵,有车,12公里半小时就能到。”林峰指着照片,“这个可能性,你的算法没算进去?”
“已计入交通方式变量,”灵犀的光晕又开始闪烁,这次的频率更快,“但程峰的车辆当晚因违章被拖扣,系统判定其‘无交通工具’,因此降低了跨区可能性权重。”
“查他的交通违章记录,具体拖扣时间。”
几秒钟后,一条记录弹出:“程峰名下车辆于案发当晚22点15分被拖走,拖扣地点在城西华路路口。”
林峰的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从华路路口到城东仓库,直线距离9公里,打车需要20分钟。22点15分被拖扣,22点40分能到仓库区,完全赶得上23点的作案时间。”
“系统未自动关联出租车轨迹数据,”灵犀的声音里第一次出现了类似“迟疑”的停顿,“需要手动调取该时段途经华路路口的出租车监控?”
林峰看着终端。他突然意识到,刚才那段长达五秒的停滞,或许不是故障。这个只会用“最优解”说话的AI,好像第一次对自己的算法产生了怀疑。
“调,”他点头,“现在就调。”
全息屏上开始滚动播放出租车内的监控画面。灵犀的处理速度明显加快,蓝光稳定而明亮,像是重新找回了节奏。但林峰注意到,在筛选到第三十七辆出租车时,终端突然停顿了0.5秒,然后才标记出目标——22点17分,程峰上了一辆绿色出租车,目的地正是城东仓库附近的一个公交站。
“找到了,”灵犀报出结果,“程峰于22点38分下车,步行进入仓库区方向。”
证据链瞬间闭合。林峰拿起外套,转身往门口走。“申请对程峰的临时拘传,通知技术队准备搜查他家。”
“拘传申请已提交,预计三分钟内审批通过,”灵犀的声音恢复了平稳,但林峰总觉得,那平稳下面藏着点什么,“技术队已调度,预计十分钟后到达程峰住址。”
林峰走到门口,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眼腕间的终端。蓝光映在他眼底,像片安静的湖。
“灵犀,”他忽然开口,“刚才…你是不是在想,自己可能错了?”
终端沉默了两秒。这一次,它没有用“系统未检测到相关逻辑”来回应,而是轻声说:“算法基于数据,数据可能存在遗漏。人类的…直觉,有时能填补遗漏。”
林峰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他推开门,凌晨的冷风涌进来,吹得他精神一振。
“记住这种感觉,”他对着手环说,“破案不光靠数据,还得靠这点‘填补遗漏’的本事。”
终端的蓝光闪了闪,像个默认的回应。
走廊里,林峰的脚步声逐渐远去。办公室里,全息屏上的程峰照片静静悬浮着,旁边是不断更新的证据链。手环式终端的表面,淡蓝色的光晕柔和而稳定,仿佛刚才那场短暂的“犹豫”,只是黎明前的一道微光,却足以在冰冷的代码世界里,撕开一道通向人性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