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乐器工作室的“采风”之后,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两人之间落地生根。他们依然保持着“邻居”和“师生”的明面身份,但互动的频率和内容,早已超越了这层界限。
黄子弘凡的团队进入了一个短暂的休整期,他的时间变得相对宽松。他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林柚的生活里,理由五花八门,却又让人难以拒绝。
有时是“朋友送了两张很难得的古典音乐会门票,找不到人一起去”;有时是“发现一家私房菜,老板以前是歌剧演员,环境很有特色”;有时甚至只是“今天天气很好,要不要去河边散步,听说那里的夕阳很好看”。
林柚发现,自己拒绝的次数越来越少。她开始习惯生活里这份突如其来的、带着他个人色彩的“热闹”。他像一束温暖而不灼人的阳光,缓慢而坚定地照进她原本规律甚至有些单调的世界。
他们一起在音乐厅里安静地聆听勃拉姆斯,结束后在深夜的街头讨论乐章间的起承转合;他们在隐藏在老巷的私房菜馆里边吃边听老板用美声唱法哼唱意大利民谣,黄子弘凡甚至会跟着轻轻和声,换来林柚带着笑意的专业点评;他们在河畔散步,看夕阳将水面染成金红,聊音乐,也聊生活里琐碎的趣事。
在这个过程中,林柚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黄子弘凡。他不只是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歌手,也是会对一道美食露出满足表情、会讲冷笑话、会因为她一句随口称赞而眼睛发亮的大男孩。
而他,则愈发沉醉于林柚内心那片丰富而宁静的“音乐世界”。她的专业、她的敏锐、她偶尔流露出的幽默感,以及那份不随波逐流的沉静,都让他深深着迷。他贪婪地“聆听”着她内心的背景音乐,那旋律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令他感到安心和愉悦。
这天,林柚在给一个学生上网课,指导一首颇有难度的咏叹调。学生的某个高音始终处理不好,林柚耐心地一遍遍示范,讲解气息和共鸣的位置。
黄子弘凡恰好来送他刚烤失败的(据他说是)小饼干,听到她在上课,便安静地坐在客厅沙发上等待。
他听着她透过书房门传来的、冷静而清晰的指导声音,那样专业、耐心,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压力。他仿佛能“听”到她此刻内心的背景音乐——一首严谨、精确,却又充满了引导力量的赋格曲。
这让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也曾遇到过这样一位耐心引导他的老师。一种混合着敬意、欣赏,还有越来越难以抑制的喜欢的情愫,在他心中汹涌。
学生终于攻克了难点,课程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林柚走出书房,看到坐在沙发上的黄子弘凡,有些意外:“你什么时候来的?”
“刚来一会儿。”他站起身,将桌上那盒卖相确实不太好的饼干推过去,“喏,说好的…失败品。不过味道我尝过了,还能入口。”
林柚看着那盒奇形怪状的饼干,又看看他带着点窘迫又期待的眼神,忍不住笑了。她拿起一块尝了尝,糖放得有点多,但确实…不难吃。
“还不错,就是下次可以少放点糖。”她给出中肯的评价。
“收到,林老师!”他立刻笑着应下,像是得到了什么了不起的嘉奖。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客厅染成温暖的橙色。两人坐在沙发上,分享着那盒失败的饼干,聊着刚才上课的趣事,气氛温馨而自然。
黄子弘凡看着她被暖光柔化的侧脸,看着她嘴角浅浅的笑意,听着耳边那首舒缓、愉悦,甚至带着一点点依赖意味的背景音乐,一个念头无比清晰地浮现出来——
他不想只做她的邻居,也不想只做她的学生。
他想要更多。
他想要名正言顺地站在她身边,想要她内心那首动人的乐章,只为他一个人盛大而长久地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