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声乐教育论坛的会场座无虚席。林柚坐在前排,专注地聆听着一位意大利声乐大师的讲座,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周周坐在她旁边,同样全神贯注。
中场休息时,几位业内同行围过来与林柚交流。
“林老师,久仰大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笑着说,“听说你最近在指导黄子弘凡?他最近的进步真是令人惊叹。”
林柚谦逊地回应:“是他自己很有天赋和悟性。”
“不必过谦,”另一位中年女教授接话,“他那个《溯》的现场版,在技术处理和情感表达上都堪称教科书级别。业内都在讨论,说是遇到了高人指点。”
这些赞誉让林柚有些意外。她没想到自己的指导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下午的圆桌论坛,林柚受邀作为青年教育者代表发言。她准备的题目是《流行音乐演唱中的古典声乐技法融合》,结合了自己指导黄子弘凡的实际案例。
发言进行得很顺利,直到提问环节。
一位坐在后排的年轻学者举手提问:“林老师,您提到流行歌手需要专业的声乐指导,但您是否认为,古典声乐出身的指导者会过度规范流行歌手的个性化表达?”
这个问题相当尖锐。会场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林柚。
她沉吟片刻,从容应答:“规范与个性从来不是对立面。正如古典音乐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不同风格,流行音乐也有千姿百态。专业的指导不是要抹杀个性,而是帮助歌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让他们的艺术生命更加长久。”
她的回答赢得了阵阵掌声。提问的学者也点头表示认可。
然而,论坛最后一天,一篇题为《声乐教育的边界:评当下跨界指导热潮》的文章在业内流传开来。文章虽未点名,但明显暗指林柚指导黄子弘凡一事,质疑古典声乐教育者是否真的理解流行音乐的本质。
周周气冲冲地把文章拿给林柚看:“这分明是在针对你!要不要回应?”
林柚仔细读完文章,反而笑了:“其实有些观点说得很有道理。跨界指导确实需要谨慎,不能生搬硬套。”
“你就不生气?”周周不解。
“学术讨论是好事。”林柚平静地说,“如果我的做法经不起质疑,那说明它确实有问题。”
当晚视频通话时,林柚把这件事当作趣闻讲给黄子弘凡听。
出乎意料的是,他表情严肃起来:“这篇文章我也看到了。需要我出面说些什么吗?”
“千万别。”林柚立即摇头,“学术讨论就该保持在学术范围内。”
他注视着她,眼神温柔:“你知道吗?我最欣赏的就是你这一点——永远那么清醒和坚定。”
“我只是觉得,用作品说话比任何辩解都有力。”林柚笑了笑,“说起来,今天的排练怎么样?我看了你发来的录像,那首新歌的换声点处理还是有点问题。”
他们自然而然地转入了专业讨论。距离并没有影响指导的质量,反而让林柚能够更客观地分析他的演唱。
论坛结束的那天晚上,林柚在酒店房间里整理资料。手机响起,是音乐学院院长的来电。
“林老师,论坛的表现很精彩。”院长的声音带着赞许,“那篇文章你不用担心,学术界就是这样,总有不同声音。重要的是,你的教学成果有目共睹。”
“谢谢院长,我明白。”
“另外,”院长顿了顿,“下学期的硕士生导师遴选,我准备推荐你。虽然资历尚浅,但你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成果都很突出。”
这个消息让林柚愣住了。硕士生导师,这是她从未想过的荣誉。
挂断电话后,她站在酒店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通明。三个月前,她的生活还只有教室和琴房;而现在,她不仅走进了流行音乐的舞台,还即将开启学术生涯的新篇章。
这一切的改变,都始于那个意外的午夜,那个敲开她家门的邻居。
她拿出手机,给黄子弘凡发了条消息:
【林柚】:明天就回去了。
他的回复很快:
【黄子弘凡】:等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