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柚回到城市的第二天,黄子弘凡巡演的首站宣传正式启动。团队安排了一家知名音乐媒体的专访,原本计划只采访黄子弘凡一人,但在他的坚持下,林柚也被邀请作为声乐指导参与采访。
采访安排在工作室的会客室。林柚特意选择了一套专业的深蓝色套装,将长发利落地束起。黄子弘凡看到她这身打扮时,眼睛亮了一下,随即恢复专业表情。
“别紧张,”趁记者调试设备时,他低声对她说,“就像平时聊天一样。”
记者是位经验丰富的音乐评论人,问题既专业又深入。大部分时间,采访都围绕着巡演筹备和音乐理念展开。
直到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话锋一转:“林老师,作为古典声乐教育者,您如何看待近期业内对跨界指导的讨论?”
这个问题让现场气氛微妙地变化了。林柚能感觉到团队成员投来的关切目光。
她从容地微笑:“音乐的本质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好的声音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真挚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我的职责是帮助歌手找到最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强加某种风格。”
记者点头,继续追问:“但您是否担心,过度专业化的训练会削弱流行歌手的个人特色?”
“恰恰相反。”林柚的语气坚定起来,“专业的训练是为了让歌手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声音,从而更自由地表达。就像画家需要掌握素描基础一样,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更自如地创作。”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不卑不亢。记者露出赞赏的表情。
采访结束后,记者私下对林柚说:“林老师,我很欣赏您的专业态度。说实话,之前我也对跨界指导持保留态度,但听了黄老师最近的演唱,我必须承认,您的指导让他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句认可让林柚倍感欣慰。
送走记者,黄子弘凡迫不及待地找到林柚:“刚才的回答很棒。”
“我只是说了实话。”林柚笑了笑。
他注视着她,眼神深邃:“知道吗?刚才听你侃侃而谈的样子,比我开演唱会还紧张。”
“为什么?”
“怕你被刁难,怕你受委屈。”他的声音轻柔下来,“但又为你感到骄傲。我的林老师,无论在哪个舞台都闪闪发光。”
这句“我的林老师”让林柚耳根发热。在专业场合,他们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但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情感,却比任何公开的告白都更让人心动。
然而,媒体的关注才刚刚开始。专访发布后,更多媒体找上门来,都想采访这位“神秘声乐指导”。团队谨慎地筛选着邀约,尽量不让林柚受到过多打扰。
但网络的关注却难以控制。很快,有粉丝扒出了林柚在音乐学院任教的资料,甚至找到了她早年参加学术会议的照片。
“看这个,”周周把手机递给林柚,“有人在论坛上发了你指导学生获奖的照片,下面全是好评。”
林柚浏览着那些评论,心情复杂。被认可是好事,但这种突然的关注也让她感到不安。
更让她意外的是,第二天她收到了一封邮件,来自那位在论坛上发表批评文章的学者。信中,对方为自己之前的武断判断道歉,并表示经过深入了解,认为林柚的跨界指导“为声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能有机会当面交流。
黄子弘凡知道后,笑:“看吧。”
也许聚光灯太过耀眼,但一直走下去,总会找到合适的角度直面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