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汤阴初晴,枪笔相逢
宣和四年的汤阴,春雨刚歇,泥土里裹着青草香。我蹲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借着晨光抄写《孙子兵法》——父亲曾是私塾先生,去世后留下一堆典籍,我便靠替人抄书换些米粮。
“姑娘,借过一下。”
一道洪亮却温和的男声从身后传来,我回头,见一个身着粗布短打的青年扛着一杆长枪走来。他身形高大,肩背宽阔,皮肤是日晒后的麦色,眉眼却格外俊朗:剑眉斜飞入鬓,眼如朗星,鼻梁高挺,下颌线棱角分明,尤其是笑时,嘴角会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冲淡了身上的英气,多了几分质朴。
他见我手里的书,眼睛一亮:“你也懂兵法?”我点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拢了拢额前的碎发:“只是瞎看,谈不上懂。”他放下长枪,在我身边蹲下,指着书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轻声道:“这句说得好,我从军这些年,最信的就是这个。”
他说他叫岳飞,字鹏举,是汤阴本地人,刚从相州从军回来探亲。他给我讲军营里的事,说他如何跟着将领训练,如何在演习中用计谋击退“敌军”,说他的梦想是“尽忠报国”,让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他的声音里满是坚定,眼神亮得像雨后的太阳。
我听得入神,连抄书的事都忘了。直到夕阳西下,他才想起要回家,临走前,他从怀里掏出一块用麻绳串着的铜佩,上面刻着一个“岳”字:“这是我娘给我的,你拿着。以后要是遇到难处,就去相州军营找我。”我接过铜佩,指尖触到他的温度,脸颊一红:“我叫苏昭,就住在村东头。”他笑了笑,扛起长枪:“苏昭姑娘,改日我再来看你。”
那天的老槐树下,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里,可他说的“尽忠报国”,却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我的心里。
第二章 相州烽烟,情系沙场
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破相州,百姓流离失所。我带着抄书攒下的钱,一路辗转找到相州军营,却得知岳飞已随大军北上抗金。我没有离开,而是留在了军营附近,帮着军医学些包扎伤口的法子,为受伤的士兵换药。
直到建炎元年的冬天,我在军营的医帐外,看到了那道熟悉的身影。他穿着一身铠甲,比在汤阴时更挺拔,却也更疲惫,脸上沾着尘土,左臂缠着绷带,却依旧挺直着脊背。“岳飞!”我大喊着冲过去,他回头看到我,眼中满是惊喜:“苏昭?你怎么在这里?”
我看着他手臂上的伤,眼泪掉了下来:“我来找你,听说你北上抗金,就留在这儿等你。你的伤……”他笑了笑,不在意地摆摆手:“小伤,不碍事。倒是你,一个姑娘家,怎么敢独自来军营?”我擦了擦眼泪:“我想帮你,帮士兵们,哪怕只是换换药也好。”
他没有拒绝,让我留在了医帐。往后的日子,我每天都在医帐里忙碌,他则忙着训练士兵、研究战策,偶尔有空,会来医帐看我,给我带些从百姓那里换来的粗粮饼,陪我聊几句家常。
有次,金军夜袭军营,我正在医帐里为一个重伤的士兵换药,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厮杀声。我心里一紧,刚要出去,岳飞却冲了进来,将我护在身后:“别怕,有我在。”他手持长枪,挡在医帐门口,银枪在火光中划出一道道寒光,金军士兵纷纷倒地。
战斗结束后,他浑身是血,却第一时间回头看我:“你没事吧?”我摇摇头,伸手为他擦拭脸上的血污:“你以后不许再这样冒险。”他握住我的手,眼神温柔:“我答应你,会平安回来。等赶走了金军,我就带你回汤阴,种一亩地,盖一间房,好好过日子。”
第三章 临安风云,生死相隔
建炎三年,岳飞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军驻守建康。我也跟着他来到建康,依旧在医帐里帮忙。他时常会带着我去江边散步,指着滔滔江水说:“等我平定了金军,就请陛下在这里建一座桥,让南北的百姓能自由往来。”
可朝廷里的主和派,却处处阻挠岳飞抗金。绍兴十一年,宋高宗赵构听信秦桧的谗言,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临安。临行前,他在江边找到我,手里握着那杆陪伴他多年的长枪:“昭儿,我要回临安了。这杆枪,你替我保管。等我回来,就带你回汤阴,兑现我的承诺。”
我接过长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岳飞,我怕……他们不会放过你。”他伸手擦去我的眼泪,笑着说:“放心,我问心无愧,他们奈何不了我。你等着我,一定要等着我。”
可他终究没能回来。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在临安的风波亭。消息传来时,我正在建康的江边擦拭他的长枪,枪杆上的温度仿佛还在,可那个说要带我回汤阴的人,却永远地离开了。
我疯了似的赶往临安,却只在风波亭外看到了他的遗物——那杆长枪,还有一块染血的布巾,上面是他亲手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我抱着长枪,坐在风波亭外,哭了整整一夜,直到嗓子沙哑,再也发不出声音。
后来,我带着他的长枪,回到了汤阴。我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盖了一间小房,每天都会擦拭那杆长枪,就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有人劝我再嫁,可我却摇摇头——我的心里,再也装不下别人了。
每年清明,我都会带着他爱吃的粗粮饼,去临安的风波亭祭拜他。我会坐在亭外,给他讲汤阴的变化,讲百姓们对他的思念,讲他的“尽忠报国”,已经成了所有人的信仰。
汤阴的老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而我,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女,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可每当我想起岳飞,想起他在老槐树下说的“尽忠报国”,想起他对我的承诺,心里依旧会泛起涟漪,就像那汤阴的春水,永远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