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和周二像两条安静的河,悄无声息地从校园里流过。
季宁把时间分成了几块:上课、图书馆、食堂、宿舍。
她的生活被安排得很满,但并不拥挤 —— 早上会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整理前一天的笔记;中午在食堂找个靠窗的位置,一边吃饭一边观察来往的同学,记在笔记本上;下午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看书,偶尔会和许安舟在聊天框里聊几句,大多是关于课程的问题,偶尔也会聊起银杏路 29 号的趣事。
周三早上的课结束得比平时早一些。天空很蓝,风把银杏叶吹得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季宁站在教学楼门口,看了一眼手机,十一点五十。
她想了想,还是先去食堂吃了午饭,又慢慢往图书馆走 —— 她没有刻意加快脚步,也没有放慢,只是很自然地走向那个地方,银杏路 29 号。
她到达的时候,正好是下午一点。
路牌下有一对新生在拍照,女生把行李放在旁边,男生拿着手机,帮她调整角度,还时不时逗她笑,女生的脸上满是期待。
季宁站在不远处看了一会儿,心里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柔软,想起自己第一天来这里的样子,还有许安舟帮她提行李的画面。
“你来了。”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季宁回头,看到许安舟背着包,手里拿着两杯咖啡,快步走过来,额发被风吹得微微翘起。
“我在图书馆门口等了你一会儿,怕你找不到资料室,就过来看看,没想到你真的在这里。”
“我就是路过,想看看路牌。” 季宁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指尖抠着书包带。
“没关系,我也经常来这里看看。” 许安舟把其中一杯咖啡递给她,“你喜欢拿铁吗?我不太确定,就按最普通的点了,加了一点点糖,不会太苦。”
季宁接过咖啡,杯壁的温度从掌心慢慢传进身体,心里也暖暖的。“谢谢,我很喜欢拿铁。”
她抬头看许安舟,正好对上他的目光,他的眼神里带着一点笑意,还有点紧张。
“我们先去资料室吧,下午两点我要去值班,可能要先把你安顿好。” 许安舟转身,往图书馆的方向走,脚步放慢了些,配合她的步速。
“资料室有一些规定,比如书不能带出,复印需要登记,还有一些老的报纸合订本只能在室内翻阅,我先跟你说一下,免得你等会儿麻烦。”
“你经常去资料室吗?” 季宁问,跟在他身边,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咖啡味。
“大二开始就去得比较多了。” 许安舟笑了笑,“做课程作业、找选题的时候,都会去那里查资料,有时候会在里面待一下午。”
“那你一定看过很多报道。” 季宁说,想起他早上给她的那本英文版的书。
“看过一些,但我更喜欢看人。” 许安舟看着前方,声音很轻,“报道是人的痕迹,你可以通过它看到一个人当时的选择、犹豫、勇气和害怕,但要真正理解,还是要回到人本身。就像你早上在报道里写的那个新生,她的紧张和期待,比任何文字都更真实。”
季宁没有说话,只是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像把一片叶子夹进书页。
她忽然想起那张便签,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对了,我今天早上在新生手册里看到一张便签,上面写着‘银杏路 29 号,周三午后’,是不是你放的?”
许安舟的脚步顿了一下,耳尖悄悄红了,他回头看季宁,眼神里带着一点紧张:“是我放的。我怕你周三忘了去图书馆,又不好意思直接提醒你,就想给你留个纸条,要是你觉得不舒服,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没有不舒服,就是有点惊讶。” 季宁赶紧说,怕他误会,“谢谢你提醒我,我本来还担心自己会忘。”
许安舟松了口气,笑了笑:“那就好,我还怕你觉得我太唐突了。”
两人说着,已经到了图书馆三楼。
许安舟带着季宁穿过一条长走廊,来到一扇不太显眼的门前,门上贴着 “新闻学院资料室” 的牌子,旁边还有一张 “刷卡进入” 的提示。
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卡,在感应器上刷了一下 —— 滴,红灯亮了。
“可能是卡消磁了。” 许安舟皱了皱眉,又试了一次,还是红灯,“我去办公室问问管理员,你在这里等我一下,好吗?别走开,我很快就回来。”
“好,你去吧。” 季宁点点头,看着他快步走向办公室,心里有点发烫。
她低头看了一眼手里的咖啡,杯盖边缘有一圈浅浅的水印,想起许安舟刚才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
走廊里很安静,只有空调的声音在墙上轻轻流动。季宁靠在墙上,拿出手机,翻到和许安舟的聊天框,想发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只好关掉对话框,看着走廊尽头的窗户发呆。
窗外的银杏叶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在对她点头。
几分钟后,许安舟回来了,脸上带着一点歉意:“管理员今天中午有事出去了,卡的问题可能要等下午才能解决。要不…… 我们先在外面的自习区待一会儿?等我值班结束,管理员应该就回来了,到时候再带你进去,好吗?”
“没关系,我在外面看书也可以。” 季宁摇摇头,不想让他为难,“你快去值班吧,别耽误了工作。”
“那我先去值班了,有什么需要,你可以给我发消息,或者去值班台找我。” 许安舟说,指了指不远处的值班台,“你可以在对面的窗边找个位置,那里光线很好,也安静。”
“好。” 季宁点点头,看着他走向值班台,才拿起包,走到对面的窗边坐下,拿出电脑和书,开始整理采访学的笔记。
她把许安舟写的关键词记在左边,把案例写在右边,像在画一张思维导图,心里却一直想着刚才许安舟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笑。
她写着写着,忽然觉得有人站在她的桌边。
抬头一看,是许安舟拿着一个插线板走过来。“我看你电脑快没电了,给你拿个插线板,你插上吧,免得等会儿没电了麻烦。”
季宁低头一看,果然,电池图标已经变成了黄色。“谢谢你,你怎么知道我电脑快没电了?”
“我刚才在值班台,看到你电脑屏幕亮着,电池图标是黄色的,就猜你快没电了。” 许安舟蹲下身,帮她把电脑的线接好,动作很轻,尽量不打扰她,“我去值班了,有什么事随时叫我。”
“嗯,谢谢你。” 季宁点点头,看着他走回值班台,心里暖暖的。她拿出手机,给许安舟发了一条消息:“谢谢你的插线板,也谢谢你的咖啡,很好喝。”很快,对面回复:“不客气,你喜欢就好。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
季宁看着回复,笑了笑,把手机放回口袋,开始认真整理笔记。
下午的时间像一条被风轻轻推着的小船,平稳地向前。她把采访学的笔记整理完,又看了几篇范文,试着用许安舟写的关键词去分析这些文章,发现一旦有了方法,文字就不再是一团乱麻,像被线穿起来的珠子,有了秩序和方向。
两点半的时候,窗外的天空开始暗下来,风从树梢掠过,带来一点潮湿的味道。
季宁抬头看了一眼,远处的云层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开,露出一块更深的蓝。
她拿出手机,想给许安舟发消息,问他管理员回来了没有,却看到他已经朝她走过来了。
“管理员回来了,我们可以进去了。” 许安舟笑着说,手里拿着一张新的门禁卡,“我刚去办公室换了张卡,你跟我来。”
“好。” 季宁收拾好东西,跟着许安舟走向资料室。他打开门,一股纸张的味道扑面而来,干燥、安静,带着时间的厚度。
室内的光线比外面暗一些,书架一排接一排,像整齐的森林。
“这边是报纸合订本,按年份排的;这边是杂志和期刊;那边是一些内部资料和获奖作品集。” 许安舟像个熟悉路径的向导,带着她在书架间穿行,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惊动了沉睡在这里的文字,“你可以先看看获奖作品集,里面有很多优秀的特写和深度报道,很适合你现在看。”
他停在一排书前,抽出一本递给季宁:“这本里面有一篇关于校园路牌的报道,写得很细腻,你可以看看,说不定对你写银杏路 29 号有帮助。”
季宁接过书,翻到那篇报道,认真读了起来。
文字里的细节很真实,让她想起自己在银杏路 29 号看到的那些画面。她忽然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写出那样的文字 —— 有温度,有力量,有细节。
“你喜欢特写?” 许安舟在她身边坐下,声音很轻。
“嗯,我喜欢它能把人放在一个具体的时刻里,能看到他的呼吸、他的犹豫、他的选择。” 季宁抬头看他,眼神里带着一点兴奋。
“那你可以试试写一篇人物小传。” 许安舟笑了笑,“不需要很长,但要抓住一个瞬间,比如…… 在银杏路 29 号拍照的新生,你可以观察他的动作、表情,还有他身边的人,从这些细节里找到故事。”
“好,我试试。” 季宁点点头,把书里的重点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和之前许安舟写的关键词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