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午后,季云深在书房小憩时被一阵清脆的敲门声唤醒。门外站着个陌生的年轻人,手里捧着厚厚一沓装订整齐的手稿,封面上工整地写着《数学源流考注疏》。
"我叫周宁,"年轻人紧张地推了推眼镜,"是《源流》的读者。"
沈墨接过手稿翻阅,眼底渐渐泛起惊讶。这份注疏不仅详细考证了书中每个概念的源流,还补充了大量跨学科的例证,从古代天文到现代物理,处处可见作者的用心。
"你在哪里读书?"季云深温和地问。
周宁的脸红了:"我没上过大学。在工地打工时读到您的书,这些都是在工棚里写的。"
书房里突然安静下来,只听见窗外梧桐新叶的沙沙声。季云深示意年轻人坐下,开始仔细阅读那份手稿。在讨论黎曼几何的章节旁,周宁用铅笔勾勒出脚手架的结构,旁边写道:"数学的维度与建筑的空间,都在探索无限的可能。"
"这里,"季云深指着一处批注,"你的理解很独到。"
周宁的眼睛瞬间亮了,像个得到表扬的孩子。他怯生生地从背包里取出更多笔记,都是利用工余时间自学的内容。有些写在废图纸背面,有些记在旧账本上,但每一页都字迹工整,思路清晰。
沈墨默默泡了茶,氤氲的热气中,他看见季云深与年轻人讨论的身影,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时空的自己。
接下来的几周,周宁成了书房的常客。有时他带着新写的章节来请教,有时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读书。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非典型"读者开始与基金会联系——有退休工人组建的学习小组,有主妇成立的数学兴趣班,甚至还有自闭症少年寄来的数学绘画。
"您看,"沈墨整理着这些特殊的来信,"《源流》真的成了河流。"
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封来自山区小学的信。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道:"我们虽然买不起书,但老师把《源流》抄在黑板上,我们都很喜欢那盏小油灯。"
五月初,在沈墨的帮助下,周宁的《注疏》正式出版。新书发布会在基金会举行,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读者。那位自闭症少年在母亲的陪伴下送来一幅画——漫天的星斗组成了一盏油灯的图案。
"他说,"母亲含泪解释,"每颗星星都是一盏灯。"
季云深让沈墨把画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有访客问起,他都会轻声说:"这是最懂《源流》的读者。"
立夏那天,周宁收到了大学破格录取的通知书。年轻人红着眼眶来到书房,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让我看见,思想的种子在任何土壤都能开花。"
季云深只是微微一笑,将一本崭新的《源流》递给他:"现在,该你续写这个故事了。"
暮色渐浓,书房里飘起茶香。沈墨整理着各地读者的来信,突然轻声说:"也许该成立一个'源流读书会'。"
窗外,晚风拂过梧桐,新生的叶片在夕阳中轻轻摇曳。季云深知道,这些看似微小的回声,终将汇成改变世界的和声。
而他们,有幸成为了最初的那声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