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细碎的雪花开始造访这座城市。季云深在晨光中醒来时,发现书房窗外已覆上一层薄薄的白纱。沈墨正在检查各地书屋报送的供暖情况,平板上闪烁着绿色的确认信号——所有书屋均已做好越冬准备。
"漠河书屋今晨零下二十八度。"沈墨将实时监控画面转向季云深。屏幕上,冰封的窗内暖意融融,读者们围坐在壁炉旁读书,窗台上的水仙在严寒中绽放新绿。
季云深继续审阅报告。三沙书屋寄来了用珊瑚和海螺制作的数学教具,孩子们在沙滩上写下的公式被潮水带走前,用相机永恒定格。附言写道:"大海教会我们,知识应该像潮汐般自由来去。"
周宁的工地书屋迎来了特殊访客——通过成人高考的工友们回到这里,为新一代工友辅导功课。王师傅的黑板上画着复杂的结构图,旁边注解:"学习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他们成立了互助基金。"沈墨展示着工友们拟定的章程,"资助更多工友继续深造。"
小雪午后,季云深的呼吸明显急促。新换的制氧机在书房角落发出规律的声响,沈墨每隔两小时为他测量血氧饱和度。医生悄悄调整了用药方案,在雾化剂里增添了平喘成分。
"船上书屋的孩子们寄来了礼物。"沈墨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那是一艘用芦苇编织的书屋船模型,每扇小窗都能推开,里面藏着孩子们手写的读书笔记。
最年少的船员在笔记里画了幅画:雪落江面,书船泊岸,孩子们围坐船头读书呵出的白气,在寒风中化作朵朵白云。
"他说雪是冬天的蝴蝶。"沈墨轻声读着附言,"带着故事四处旅行。"
季云深让沈墨把这个比喻发给所有书屋。三天后,各地读者纷纷寄来"冬天的蝴蝶"——漠河读者拍摄的冰晶显微镜照片,西部孩子用剪纸制作的雪窗花,船上书屋用渔网编织的雪花挂饰。
那个自闭症少年完成了新作:雪夜的书屋,每片雪花都是一本展开的微型书,在路灯下闪烁着文字的光芒。母亲说这孩子连续观察了三场雪,就为了捕捉雪花与书香交融的瞬间。
小雪第三日,季云深坚持要审核流动书车的设计图。沈墨将病床调整到合适高度,把图纸固定在床头的展示板上。
"这里要改。"季云深的声音虚弱却清晰,"书架要防震...车轮加防滑链..."
他在设计图空白处画了辆穿越风雪的书车,车顶的油灯在暴雪中指引方向。
令人动容的是,设计图公布后,最先提供帮助的竟是曾经的受助者。西部女孩的师范同学主动承担起流动书车的宣讲工作;周宁的工友们利用休息时间改装车辆;船上书屋的小船员们绘制了详尽的江河路线图。
甚至那位盲人读者也寄来了特殊贡献——用不同材质布料制作的触摸地图,帮助视障读者"看见"书车的行程。
"知识应该抵达每一个角落。"他在信中说,"无论风雪多大。"
夜深时分,季云深呼吸渐渐平稳。沈墨整理着各地书屋发来的雪景照片:漠河读者在冰窗上呵气写公式,西部孩子在雪地里用树枝解题,船上书屋的小船员在结冰的甲板上画航海图。
最年轻的读者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学了勾股定理,突然发现雪花也是六边形。原来数学就藏在冬天里。"
就寝前,季云深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轻声说:"等雪再厚些...该给孩子们寄新年礼物了..."
沈墨在备忘录记下:为每个书屋准备图书礼包,附上特制的新年书签。
窗外,那株窗台银杏的枝丫已裹上银装。但在积雪之下,嫩绿的冬芽正静静等待。这个小雪时节,严寒封住了河流,却封不住思想的流淌。因为他们知道,每片雪花都藏着一个等待被阅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