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23年夏,“方舟-15”地下城的材料实验室里,51岁的赵文轩正将一块淡蓝色的合成板材塞进压力测试机。他的白大褂袖口磨得发毛,鼻梁上架着一副用胶布粘过镜腿的老花镜——这副眼镜是他父亲留下的,父亲生前是“方舟-03”地下城的首席材料学家,2588年在第十次辐射冲击中,为了保护一份未完成的防辐射材料配方,被坍塌的实验室砸中,再也没能醒来。
“赵教授,这批‘蓝晶-3号’的抗压强度还是不够。”26岁的助手李梦琪拿着一份检测报告跑过来,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皮肤上,“压力达到5000千帕就出现了裂纹,按照智脑给出的标准,至少要承受8000千帕才能用于地表建筑。”
赵文轩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按下测试机的停止按钮,看着那块布满裂纹的板材,心里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从2618年太阳活动稳定至今,已经过去五年了。这五年里,全球的科研团队都在拼命研发新型防辐射装备——从可穿戴的防护服到地表建筑的屏蔽层,从农作物的辐射净化技术到饮用水的过滤系统,可进展却异常缓慢。
“蓝晶-2号的问题是抗辐射性不足,3号好不容易解决了辐射问题,又卡在了抗压强度上。”赵文轩叹了口气,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地下城的“人工生态区”。那里种植着经过基因改造的耐辐射水稻,稻穗是淡淡的紫色,远远看去像一片紫色的海洋。可这些水稻的产量极低,每公顷只能收获不到200公斤,根本无法满足全球地下城的需求。
“教授,印度的阿米尔博士传来消息,他们在德里废墟里发现了一种变异苔藓,能吸收土壤里的辐射残留。”李梦琪拿着通讯器走过来,眼里带着一丝期待,“他们想和我们合作,用这种苔藓提取一种新型黏合剂,说不定能解决‘蓝晶-3号’的抗压问题。”
赵文轩眼前一亮。他立刻接通了阿米尔的通讯视频。屏幕里,阿米尔穿着一身沾满泥土的防护服,背景是德里红堡的残骸,他身边站着一位皮肤黝黑的印度女研究员,正是上次科考队的卡维塔。“赵教授,我们发现的这种苔藓叫‘银线藓’,它的细胞壁能分泌一种特殊的多糖物质,黏性极强,而且能在辐射环境下保持稳定。”阿米尔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兴奋,“我们已经做了初步实验,用这种黏合剂加固的普通钢材,抗压强度提升了30%。”
“太好了!”赵文轩激动地拍了下桌子,“我们马上安排团队过去,和你们一起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我让李梦琪把‘蓝晶-3号’的配方发给你,你们可以先尝试将黏合剂和板材进行混合,看看效果。”
挂了通讯视频,赵文轩立刻召集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开会。会议室内,来自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的科学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期待。“现在,我们有了新的突破口,但时间不等人。”赵文轩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按照智脑的预测,现有地下城的资源最多还能维持三十年。如果我们不能在十年内研发出成熟的防辐射装备,人类就算能重返地表,也无法长期生存。”
接下来的半年里,“方舟-15”和“方舟-23”的科研团队展开了跨地下城合作。赵文轩和李梦琪带着“蓝晶-3号”的核心材料,乘坐海底列车前往印度洋底的“方舟-23”。列车在黑暗的海洋隧道里行驶了三天三夜,沿途经过了十几个废弃的地下城——有的因为屏蔽层破损被辐射污染,有的因为资源枯竭变成了空城,车厢里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抵达“方舟-23”后,赵文轩立刻投入到实验中。他和阿米尔、卡维塔一起,将“银线藓”提取的黏合剂与“蓝晶-3号”的板材进行混合,然后放入模拟地表环境的测试舱里。测试舱里的辐射强度设置为太阳稳定后的标准值,压力则模拟了地表的强风环境。
“启动测试!”随着阿米尔的一声令下,测试舱的指示灯亮起了绿色。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板材的抗压强度从5000千帕开始缓慢上升,6000、7000、8000……当数字停留在8500千帕时,屏幕上跳出了“测试成功”的绿色字样。
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李梦琪激动地抱住身边的卡维塔,眼泪止不住地流;阿米尔双手合十,对着屏幕默念着什么;赵文轩则走到测试舱前,看着那块完好无损的板材,突然想起了父亲。他仿佛看到父亲站在自己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文轩,做得好。我们离回家又近了一步。”
可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他们准备进行下一步实验时,智脑突然向所有地下城发送了一条紧急预警:“检测到太阳内部磁场出现异常波动,辐射频率在24小时内上升了0.5%。虽未达到‘冲击’标准,但需警惕新的不稳定周期。”
实验室里的欢呼声瞬间消失了。赵文轩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知道,这意味着他们的时间更紧迫了。太阳的稳定可能只是暂时的,一旦新的辐射冲击来临,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我们不能停。”赵文轩看着身边的团队成员,声音异常坚定,“就算太阳再次不稳定,我们也要加快研发进度。不仅要研发防辐射装备,还要建立地表的应急避难所,制定应对新冲击的预案。我们这代人,必须为下一代铺好路。”
阿米尔和卡维塔纷纷点头。他们重新回到实验台前,开始对“蓝晶-3号”的配方进行优化。李梦琪则打开通讯器,向总部申请调派更多的科研人员和设备。实验室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仪器的嗡鸣声、键盘的敲击声、讨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交响曲。
赵文轩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印度洋底的景象。发光的水母在黑暗中游动,远处的海洋隧道里,运输列车的灯光像一颗移动的星星。他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类的伟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跌倒后总能重新站起来。”
现在,他要带着父亲的希望,带着所有地下人类的期待,继续走下去。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太阳再次变得狂暴,他也要找到一条让人类重返地表、重建家园的路。因为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努力,还有人在坚持,人类文明就永远不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