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科幻末世小说 > 超粒子星球(1)
本书标签: 科幻末世  星际殖民  未来科幻   

第八章:2618年的稳定信号

超粒子星球(1)

公元2618年3月,印度洋底“方舟-23”地下城的中央观测室里,42岁的天体物理学家阿米尔·汗正将额头抵在冰凉的观测仪屏幕上。他的 kurta(库尔塔长袍)下摆沾满了海水蒸发后留下的盐渍,眼镜片上凝结着一层薄薄的水雾——过去的72小时里,他和团队成员轮流守在仪器前,连喝口水的时间都要掐着算。

“阿米尔博士,你看!”28岁的中国助手林夏突然拽住他的袖子,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太阳辐射频率的曲线……它平了!”

阿米尔猛地直起身,用袖口擦了擦眼镜片。屏幕上的红色曲线像一条疲惫的蛇,在持续攀升了整整一百年后,终于在“第二十次辐射冲击”结束的这一刻,彻底放平了。数据显示,太阳的辐射频率停留在了“2508年首次灾变”的16倍,既没有按照过去的规律继续翻倍,也没有下降,就那样稳稳地停在了一个固定值上。

“稳定了……真的稳定了!”观测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来自印度的研究生卡维塔激动地抱住身边的林夏,眼泪砸在观测仪的键盘上;负责数据记录的孟加拉国研究员拉赫曼,双手合十对着屏幕默念着经文;阿米尔则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印度洋底的景象——透过特制的抗压玻璃,能看到发光的水母在黑暗中游动,远处的“方舟-23”延伸出的海洋隧道像一条银色的丝带,连接着其他地下城。

他想起自己的祖父。那是2508年,祖父还是德里大学的物理系教授,灾变发生时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带着年幼的他躲进了临时搭建的地下掩体,靠着发霉的面包和雨水活了下来。后来他们搬到了“方舟-09”地下城,父亲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一定要找到太阳稳定的办法,让我们的后代能重新站在阳光下。”

现在,太阳真的稳定了。可阿米尔的心里却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他转身回到观测仪前,调出了智脑传来的补充数据——过去一百年里,人类为了抵御这二十次辐射冲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超过三分之一的地下城因屏蔽层破损被废弃,近五千万人死于辐射病或资源短缺,全球的防辐射材料库存早已见底,连维持现有地下城的基本防护都成了难题。

“博士,总部传来消息,要求我们立即组建‘地表联合科考队’,前往印度半岛的地表采集样本。”林夏拿着一份电子文件走了过来,脸上的兴奋还没褪去,“中国的‘方舟-15’、俄罗斯的‘方舟-08’、巴西的‘方舟-19’都会派队员参加,我们是这次科考的牵头方。”

阿米尔点点头,却没有立刻答应。他想起三个月前,“方舟-17”地下城曾秘密派出一支地表探索小队,结果队员们刚走出地下城的出口,就被突然增强的辐射波击中,全员牺牲。虽然现在太阳的辐射频率稳定了,但地表的环境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

“我要亲自带队。”阿米尔说。

观测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卡维塔皱起眉头:“博士,太危险了!我们可以派机器人去采集样本,不一定非要人类亲自去。”

“机器人的数据不够全面。”阿米尔摇了摇头,指着屏幕上的太阳数据,“我们需要知道地表的土壤是否还能种植作物,空气是否适合呼吸,甚至需要知道那些在灾变中幸存下来的植物,是否发生了变异。这些都需要人类亲自去感受、去记录。”他顿了顿,看向观测室里的所有人,“而且,我想亲自去看看祖父当年工作过的实验室,看看德里现在是什么样子。”

林夏沉默了片刻,突然举起手:“我和你一起去。我父亲是研究防辐射材料的,他生前总说,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人类重新回到地表。我想替他完成这个愿望。”

卡维塔和拉赫曼也纷纷表示要加入。阿米尔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从2508年到2618年,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在地下忍辱负重,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重返地表”的希望。现在,这个希望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他们这些科研工作者,理应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方舟-23”地下城陷入了紧张的筹备中。阿米尔和林夏带领团队,对现有的防辐射服进行了改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三层纳米级屏蔽材料,头盔上安装了最新的辐射监测仪和环境分析系统;科考队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改装过的两栖装甲车,既能在海底隧道行驶,也能在地表的废墟上穿梭;食物和水都是压缩式的,足够他们在地表生存两个月。

出发前的晚上,阿米尔来到地下城的“记忆墙”前。这面墙上刻满了在过去一百年里牺牲的人的名字,从科学家到普通工人,从老人到孩子。他找到了祖父的名字——“拉吉夫·汗,2508年牺牲于德里大学实验室”,还有父亲的名字——“桑杰·汗,2558年牺牲于‘方舟-09’屏蔽层抢修现场”。他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些冰冷的刻痕,在心里默念:“祖父,父亲,我要去地表了。我会带着你们的希望,找到人类重返家园的路。”

4月15日,“地表联合科考队”正式出发。两栖装甲车从“方舟-23”的海洋隧道入口驶出,在黑暗的海底行驶了整整八个小时后,终于抵达了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当装甲车的舱门缓缓打开时,阿米尔深吸了一口气,按下了头盔上的面罩开关。

外面的世界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天空不再是记忆里的蓝色,而是一种淡淡的银灰色,太阳像一个模糊的光斑,挂在天际。地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烬,曾经的高楼大厦只剩下扭曲的钢筋骨架,德里红堡的残骸斜插在灰黑色的土地上,城墙表面布满了辐射侵蚀的痕迹。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头盔上的环境分析系统显示,氧气含量只有灾变前的60%,但已经可以让人类在佩戴简易呼吸器的情况下短暂呼吸。

“博士,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林夏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土壤样本显示,虽然含有一定的辐射残留,但经过处理后可以种植耐辐射作物!”

阿米尔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装甲车,双脚踩在冰冷的地面上——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地表的土地,也是一百年来,人类第一次重新站在印度半岛的土地上。他蹲下身,用手抓起一把灰烬,看着它们从指缝间滑落。远处的废墟里,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动静,他和林夏立刻举起手中的探测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

那是一株绿色的小草。它从一块断裂的混凝土缝隙里钻了出来,叶片上带着淡淡的银色纹路,显然是在辐射环境下发生了变异。可它还是活了下来,在这片死寂的土地上,顽强地绽放着生命的光芒。

“生命总能找到出路。”阿米尔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他的对讲机里传来了智脑的声音,冰冷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度:“‘方舟-23’科考队请注意,全球各地下城的观测数据已同步。经分析,太阳活动将长期维持稳定状态。人类重返地表的计划,可以正式启动。”

观测仪的屏幕上,全球的地下城位置都亮起了绿色的光点,像黑暗中闪烁的星星。阿米尔知道,这一刻,不仅是他和他的团队,整个地下文明都在欢呼。一百年的等待,一百年的牺牲,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的希望。

他站起身,望着远处银灰色的天空,心里想着:祖父,父亲,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就要回家了。虽然这条路还很长,虽然还有很多困难在等着我们,但只要太阳还在,只要生命还在,人类就一定能重新站在阳光下,重建属于我们的家园。

林夏走到他身边,指着远处的红堡残骸:“博士,我们去那里看看吧?说不定能找到一些当年的资料。”

阿米尔点点头,和林夏一起,朝着红堡的方向走去。他们的身影在银灰色的天空下,显得渺小却坚定。而在他们身后,两栖装甲车的舱门敞开着,像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通道,等待着更多的人类,踏上重返地表的旅程。

上一章 第七章:十年一遇的辐射潮 超粒子星球(1)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九章:防辐射装备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