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末的风里,终于少了几分刺骨的寒意。清晨推开小院门时,小雨忽然发现,槐树下的泥土里,冒出了几株嫩绿的芽尖——是去年落下的槐树种,在冻土下藏了整整一个冬天,如今终于探出头来。“春天要来了!”她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芽尖,冰凉的泥土沾在指腹上,却让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马嘉祺拿着铁锹从屋里出来,看到槐树下的新芽,脚步也慢了下来。“该给燕巢周围松松土了,等燕群回来,巢边的草也能长得旺些。”他说着,小心翼翼地在燕巢下方的泥土里翻耕,避开那些刚冒头的新芽,又从屋里抱来几袋腐熟的草木灰,撒在泥土表面:“这样草木长得壮,夏天也能给燕巢挡挡太阳。”
丁程鑫则在廊下忙着缝补布囊——去年挂在槐树上的布囊,洗干净后有些地方磨破了,他用新的粗布剪了补丁,一针一线地缝补,针脚比去年更细密些。“今年要多缝五个布囊,去年的雏燕长大了,肯定会带新的同伴回来。”他拿起一个缝好的布囊,对着阳光看了看,又在袋口系了个新的活结,“这样它们啄食的时候,粮食不容易漏,也能装更多小米。”
宋亚轩带着孩子们来院里时,手里捧着个竹篮,篮里装着刚采集的柳芽。“后山的柳树发芽了,咱们把柳芽晒干净,混在小米里,燕群回来就能吃着新鲜的。”孩子们围在石桌旁,把柳芽摊在竹筛里,阳光洒在嫩绿的柳芽上,映得孩子们的脸颊也泛着光。小男孩忽然指着天空,大声喊:“你们看!天上有小鸟飞!是不是小燕子要回来了?”众人抬头望去,几只麻雀从天空掠过,却让每个人的心里都多了几分期待。
阿明扛着竹筐从田埂回来,筐里装着刚挖的新笋。他走到槐树下,从筐里拿出几株带着泥土的新笋,放在燕巢边的石台上:“今年的春笋冒得早,等燕群回来,笋也该长成竹子了,到时候巢边又能多些阴凉。”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陶罐,罐里装着新磨的玉米面:“去年燕群好像喜欢吃混着杂粮的粮食,今年把玉米面和小米混在一起,再加点晒好的柳芽,肯定更合它们的胃口。”
小雨则忙着酿新的槐果蜜——去年的槐果蜜早就吃完了,她把去年晒干的槐果拿出来,用温水泡软,再和新采的花蜜一起放进陶罐里,密封好后放在窗台晒太阳。“等燕群回来,新蜜也该酿好了,到时候给它们留些,让它们尝尝今年的甜意。”她擦了擦陶罐上的水渍,抬头望了眼燕巢,忽然发现巢边的梅花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木牌,“盼燕归”三个字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在回应她的心意。
午后的阳光格外暖和,马嘉祺和丁程鑫一起,把新缝好的布囊挂在槐树枝上。每个布囊里都装着混好的小米和玉米面,袋口系着彩色的布条,风一吹,布条轻轻飘动,像是在给远方的燕群发信号。“今年把布囊挂得再低些,雏燕们也能轻松衔到粮食。”马嘉祺调整着布囊的高度,丁程鑫则在巢边放了个新的陶碗,碗里装满清水:“这样它们回来就能喝到干净的水,不用再飞远找水源。”
孩子们则在槐树下玩起了“模拟燕归”的游戏——小男孩扮演燕爸爸,小女孩扮演燕妈妈,其余的孩子扮演雏燕,他们张开手臂,围着槐树跑圈,嘴里还模仿着燕叫声。“小燕子,快回来呀!我们准备好粮食啦!”小女孩的声音清脆,在小院里散开,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傍晚时分,夕阳落在槐树上,给光秃秃的枝桠镀上了层金边。燕巢在夕阳里显得格外温暖,巢边的新芽、挂着的布囊、石台上的新笋,还有孩子们的笑声,都让小院里充满了迎接春天的气息。小雨翻开“槐果册”,在新的一页写下:“冻土萌芽春已至,新泥筑巢候燕归。布囊满粮风传信,只待故燕掠窗飞。”
众人坐在廊下,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心里都在盼着——盼着某一个清晨,推开房门时,能看见熟悉的燕影,掠过槐树的枝桠,落在那个等待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巢里。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的“春信报喜”,把等待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准备:松土的泥土、缝补的布囊、晒好的柳芽,还有槐树下冒头的新芽,都是小院在春天来临前,为燕归铺下的温柔铺垫。
比起冬日的安静守候,春日的准备多了份雀跃的期待——孩子们模仿燕归的游戏、布囊上飘动的彩条、新酿的槐果蜜,都藏着“快要见面”的欢喜。这种“倒计时”般的等待,没有焦虑,只有笃定的期待,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燕群会循着春的气息,回到这个满是准备的小院。接下来,燕群真的要回来了吗?小院里会迎来怎样的重逢?咱们接着往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