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清晨,风里带着槐花的清甜——不是盛开的浓香,而是花苞初绽的淡香,像春天递来的请柬。小雨刚把新酿的槐果蜜倒进陶碗,忽然听见院外传来一阵熟悉的鸣叫声,那声音清脆又急促,像是在喊着“我们回来了”。
她手里的陶碗差点落地,快步跑到槐树下,抬头望去——天空中,几个熟悉的黑影正朝着小院飞来,翅膀掠过晨光,带着一路的风尘,却依旧灵活。“是小燕子!它们回来了!”小雨的声音带着颤抖,朝着屋里大喊。
马嘉祺和丁程鑫闻声赶来,手里还拿着刚晒好的小米。两人抬头望向天空,只见燕爸爸率先俯冲下来,翅膀擦过槐树枝桠,稳稳地落在燕巢边,它低头啄了啄巢里的芦花,又抬头朝着众人叫了几声,声音里满是欢喜。紧接着,燕妈妈也落了下来,嘴里还衔着一根新鲜的草叶,像是要给旧巢添些新东西。
“真的回来了!”丁程鑫笑着,把手里的小米倒进巢边的竹碟里,燕爸爸立刻跳过去,啄了几口小米,又抬头对着他叫了两声,像是在说“谢谢”。马嘉祺则走到槐树下,轻轻摸了摸巢边的梅花枝,去年系在枝上的木牌还在,“盼燕归”三个字在风里晃动,像是在和燕群打招呼。
宋亚轩带着孩子们赶来时,小院里已经热闹起来。孩子们看到槐树上的燕影,都兴奋地跳起来,小男孩举着手里的纸燕,朝着燕群挥手:“小燕子!我们等你们好久了!”小女孩则从口袋里掏出片晒干的柳芽,小心翼翼地放在石台上:“这是我们晒的柳芽,混在小米里很好吃的。”
燕群似乎听懂了孩子们的话,几只年轻的燕子——应该是去年的雏燕,从天空中俯冲下来,落在孩子们身边的树枝上,歪着头看着他们,偶尔叫几声,像是在回应。其中一只燕子还衔起石台上的柳芽,飞回巢里,引得孩子们一阵欢呼。
阿明扛着锄头从田埂回来,远远就听见小院里的笑声。走近一看,看到槐树上的燕群,他放下锄头,快步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好的野山楂干:“去年你们好像喜欢吃这个,今年我多晒了些。”他把山楂干撒在竹碟里,燕妈妈立刻飞过来,啄了一颗山楂干,又飞回巢里,喂给刚从巢里探出头的雏燕——原来今年燕群还带了新的小生命回来!
众人围在槐树下,看着燕群忙碌的身影:燕爸爸和燕妈妈忙着给雏燕喂食,去年的雏燕们则在树枝间穿梭,偶尔衔起布囊里的小米,又飞回巢里帮忙;孩子们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画纸,认真地画着燕群的模样,宋亚轩则在一旁,把这重逢的场景写进“槐果册”里。
午后的阳光越来越暖,槐花的香气也越来越浓。马嘉祺和丁程鑫一起,把新缝的布囊挂得更整齐些,每个布囊里都装满了混着柳芽和玉米面的粮食;小雨则把新酿的槐果蜜倒进陶碗,放在巢边,蜜香混着花香,飘满了整个小院。
傍晚时分,燕群渐渐安静下来,雏燕们缩在巢里,燕爸爸和燕妈妈则落在巢边的树枝上,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众人坐在廊下,手里捧着温热的槐果茶,看着槐树上的燕巢,心里满是欢喜——分别了整整一个冬天,终于又和燕群重逢在这个小院里。
小雨翻开“槐果册”,在新的一页写下:“暖风穿院燕归巢,旧友新雏喜相逢。粮满布囊蜜初酿,岁岁相伴不相离。”写完,她抬头望了眼燕巢,只见燕爸爸轻轻碰了碰巢边的陶碗,又朝着众人叫了一声,像是在说“明年我们还会回来”。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的“燕归重逢”,终于给冬日的等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熟悉的燕影、新添的雏燕、孩子们的欢呼,还有满院的花香与粮香,都是重逢时最动人的场景。
比起离别的不舍和等待的期盼,重逢的欢喜更显珍贵:燕群带着新的生命归来,众人带着精心准备的粮食等候,这种“双向奔赴”的羁绊,没有刻意的约定,却在每年的春天,准时上演。而新雏燕的出现,也让这段羁绊有了新的延续——小院与燕群的故事,不仅是岁岁相逢,更是代代相伴。接下来,燕群在小院里又会发生哪些新的故事?咱们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