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小院,槐花把枝头压得沉甸甸的,风一吹,雪白的花瓣就像碎雪似的往下飘,落在青石板上,铺出一层薄薄的“花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越过院墙,燕巢里就传来了叽叽喳喳的叫声——三只新雏燕已经把脑袋探出巢外,嫩黄的喙张得圆圆的,翅膀上的绒毛还带着淡淡的鹅黄色,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扑腾着,像是急着要看看巢外的世界。
小雨端着竹篮从厨房出来,刚把洗好的槐花瓣倒在石桌上,就被巢里的动静吸引了。她放轻脚步走到槐树下,抬头望着那三只探头探脑的小家伙,忍不住笑出了声:“才这么点大,就想飞啦?”话音刚落,一只胆子最大的雏燕突然往前一扑,翅膀没稳住,整个身子往下坠了半寸,吓得小雨下意识地伸出手,好在燕妈妈及时从外面飞回来,用翅膀轻轻托了它一下,又把它推回巢里,还低低叫了两声,像是在轻声责备。
“别急,慢慢来。”小雨对着燕巢轻声说,指尖还沾着槐花瓣的清甜。她转身从屋里拿出一块柔软的粗布,铺在槐树下的石台上——去年有只雏燕学飞时摔在石板上,磕破了点羽毛,今年她特意提前备好布,万一小家伙们再摔下来,也能少受点疼。
马嘉祺扛着竹竿从杂物间出来,手里还拿着几捆细麻绳。“去年雏燕学飞总撞树枝,今年搭个护网,能挡一挡。”他说着,在槐树周围的几根立柱上绑好竹竿,再把细麻绳横着拉成稀疏的网,网眼大小刚好能让燕子顺利穿过,又能防止它们飞得太急撞在硬木上。搭到一半时,一只去年的雏燕——如今已经长成了和燕爸爸差不多的模样,忽然落在竹竿上,歪着头看着马嘉祺,还时不时用喙啄一下麻绳,像是在帮忙检查牢不牢固。
“你倒会凑热闹。”马嘉祺笑着拍了拍竹竿,那燕子也不害怕,反而叫了两声,扑腾着翅膀飞到燕巢边,对着巢里的新雏燕叫了起来,像是在传授飞行经验。
丁程鑫则在廊下忙着准备“学飞补给”。他把晒干的小米和槐果粉混合在一起,装进几个小小的竹碟里,再把竹碟分别放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梨树枝桠上,甚至院门口的石阶旁。“学飞费力气,得让它们随时能吃到东西。”他一边放竹碟,一边抬头望着天空——去年燕群学飞时,老燕子们会带着雏燕飞到院外的田野,今年他特意在院门口也放了粮碟,免得小家伙们飞远了找不到回来的路。
宋亚轩带着孩子们来院里时,手里捧着个装满软草的竹篮。“后山采的狗尾草,晒干了软乎乎的,咱们在竹架下铺一层,雏燕落下来也舒服。”孩子们围着马嘉祺搭好的竹架,小心翼翼地把软草铺在架子下方,小男孩还特意把草铺得厚了些,说:“要让小燕子像睡在云朵上一样。”
正铺着,忽然听见燕巢里传来一阵热闹的叫声。众人抬头望去,只见那只胆子最大的雏燕又从巢里探出头,这次它没有急着往下跳,而是先在巢边扑腾了几下翅膀,等翅膀扇动得稳了些,才慢慢往前挪了挪,然后猛地张开翅膀,朝着竹架的方向飞了过去。虽然飞得有些摇晃,翅膀还时不时碰一下细麻绳,但它竟然真的落在了竹架上,还兴奋地叫了两声。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孩子们都拍着手欢呼起来,小女孩还从口袋里掏出一颗晒干的野山楂,放在竹架旁的粮碟里:“奖励你的!”那雏燕似乎听懂了,真的跳过去啄了两口山楂,又扑腾着翅膀飞回了燕巢,像是在向弟弟妹妹们炫耀。
接下来的几天,小院里天天都能看见雏燕学飞的身影。燕爸爸和燕妈妈会先带着它们在院子里低空盘旋,教它们调整翅膀的角度;去年的老雏燕们则会在一旁示范,时而飞得快,时而飞得慢,还会故意落在粮碟旁,引诱新雏燕飞过来取食。有一次,一只最小的雏燕飞着飞着,突然没了力气,朝着石桌的方向落下来,小雨正好在旁边,赶紧伸出手想接,没想到那小家伙竟然在落地前又扇动了几下翅膀,稳稳地落在了铺着粗布的石台上,还对着小雨叫了两声,像是在展示自己的进步。
傍晚时分,燕群渐渐安静下来。新雏燕们缩在巢里,有的还在梳理被风吹乱的羽毛;老燕子们则落在树枝上,偶尔互相碰一下喙,像是在交流一天的“教学成果”。众人坐在廊下,看着槐树上的燕巢,手里捧着温热的槐果茶,茶香混着槐花的甜香,飘满了整个小院。
小雨翻开“槐果册”,在新的一页上画了一只展翅的小雏燕,旁边还写着:“槐花香里学飞忙,软草轻绳护新翔。旧友相携传技艺,小院日日有清响。”写完,她抬头望了眼燕巢,只见那只胆子最大的雏燕还探着头,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像是在期待明天的飞行练习。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的“学飞日常”,藏着最温柔的“守护与成长”——铺在石上的粗布、搭在树间的护网、随处可见的粮碟,还有孩子们铺的软草,都是众人用细节为雏燕的成长保驾护航;而老燕子的耐心教导、去年雏燕的“经验分享”,则让这份守护多了份跨越代际的温暖。
成长从不是独自前行,无论是雏燕学飞时的跌跌撞撞,还是众人默默的准备,都在诉说着“陪伴”的意义:老带新、强护弱,小院与燕群之间的羁绊,也在这份成长里变得更加深厚。接下来,雏燕们会顺利掌握飞行技巧吗?小院里还会有哪些与燕群相关的新鲜事?咱们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