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裹着年味,日渐稠厚。院外的集市上早已挂起红灯笼,吆喝声此起彼伏,连空气里都飘着糖瓜与炒货的甜香。院内的老梅开得愈发繁盛,粉白的花瓣落了一地,与墙角晾晒的腊味相映,透着几分烟火与清雅交织的暖意。
小雨一早便被院外的热闹吵醒,推开房门时,正见马嘉祺搬着一捆红纸从院外进来,纸卷上还沾着些许雪沫。“再过几日便是小年,该贴福字了。”他将红纸放在廊下的石桌上,笑着扬了扬手里的剪刀,“今年咱们多裁几张,除了贴门窗,也给燕巢旁留份喜气。”
丁程鑫端着刚磨好的墨跟出来,闻言点头:“是该添些年味,也好让燕子记着这院子的模样。我昨儿翻出了去年的红纸,还能再用,正好教孩子们写福字。”说话间,屋里的孩子们已经蹦蹦跳跳跑出来,围着红纸雀跃不已,手里还攥着宋亚轩刚给的糖瓜。
“我要写‘燕’字福!”小男孩举着糖瓜,含糊不清地喊着,“这样福字就能陪着小燕子了。”小女孩则拉着小雨的衣角,眼睛亮晶晶的:“小雨姐,我们能不能做个福袋挂在燕巢旁边?把好吃的、好看的都装进去,等小燕子回来当新年礼物。”
众人被孩子们的话逗笑,马嘉祺拿起剪刀,先裁出几张方方正正的红纸:“好,咱们先写福字,再做福袋。写得好的福字,就贴在燕巢下方的树干上,让福气围着燕巢转。”丁程鑫铺开红纸,蘸饱了墨,先提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笔锋圆润饱满,透着暖意。孩子们学着他的模样,握着小毛笔在裁好的红纸上涂鸦,虽字迹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有的写“福”,有的写“燕”,还有的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燕子轮廓。
小雨坐在一旁,翻开“槐果册”,借着晨光勾勒眼前的景象:石桌上的红纸墨汁,孩子们认真写字的模样,还有飘落的梅花瓣落在纸页上,成了天然的点缀。她刚画完孩子们握笔的姿态,便听见宋亚轩的声音从院外传来:“我买了做福袋的布料和彩线,还有些小米和干果,正好装进去当礼物。”
众人围拢过来,宋亚轩打开布包,里面是各色的绸缎碎布,还有亮晶晶的彩线和珠子。孩子们立刻凑上去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小女孩选了块红色的绸缎,小男孩则挑了块带着金线的蓝布:“红色像灯笼,蓝色像天空,小燕子肯定喜欢。”
丁程鑫教孩子们将布料裁成方形,对折后缝起三边,留一个小口装东西。马嘉祺则帮着穿针引线,时不时叮嘱孩子们小心扎手。小雨则用剩下的红纸,剪了些小小的燕形图案,贴在福袋上做装饰。宋亚轩把小米和干果分成小份,让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装进福袋里,再用彩线将袋口系紧,打上漂亮的蝴蝶结。
“我要在福袋上写‘小燕子新年快乐’!”小女孩找来一支红色的彩笔,在自己做的红布福袋上一笔一划地写着,虽有些字写得颠倒,却透着满满的心意。小男孩则在蓝布福袋上画了个太阳和燕子,笑着说:“这样小燕子回来,就能看到太阳,就不冷了。”
等所有福袋做好时,已是午后。阳光透过梅枝洒下来,照在五颜六色的福袋上,泛着柔和的光。马嘉祺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槐树,将孩子们做的福袋一个个系在燕巢周围的枝桠上。红色的、蓝色的、粉色的福袋在风里轻轻晃动,与之前系上的红绸带相映,还有孩子们写的福字贴在树干上,让光秃秃的槐树瞬间变得热闹起来,满是年味与期盼。
“这样小燕子回来,就能收到好多礼物啦!”孩子们仰着头,望着树上的福袋,兴奋地拍手。宋亚轩笑着说:“等春天来了,福袋里的小米还能给小燕子当粮食,咱们的心意,它们肯定能感受到。”
傍晚时分,马嘉祺点亮了槐树上的红灯笼,又在院门口贴了一张大大的福字。灯光透过灯笼纸,映在树上的福袋和红绸上,形成一圈圈温暖的光晕。丁程鑫煮了一锅甜糯的八宝粥,众人围坐在廊下,喝着粥,望着树上的燕巢与福袋,听着院外传来的零星爆竹声,年味在小院里渐渐弥漫开来。
小雨翻开“槐果册”,在新的一页上画下了挂满福袋的槐树,还有树下欢呼的孩子们。她在画旁题了一句:“红福裁年味,稚手寄情长,巢畔添喜色,静待燕归堂。”写完,她合上册子,望向南方的天空,仿佛能看到燕群在温暖的南方,正等着春风吹来,带着它们穿越千山万水,回到这个充满年味与牵挂的小院。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把“盼归”揉进了渐浓的年味里,写福字、做福袋,每一件充满年俗气息的小事,都藏着对燕群的牵挂。孩子们纯粹的心意,让这份等待多了几分天真的温暖。
年味愈浓,期盼也愈发真切。树上的福袋、红灯笼,还有树干上的福字,都是小院里对燕归的郑重期盼。接下来,除夕夜将至,小院会有怎样的团圆景象?众人会不会在守岁时,特意为远方的燕群留一份年味?咱们接着往下书写这份藏在年俗里的暖心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