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温柔,透过槐树叶的缝隙,在小院的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点。燕巢经过几日的修整,早已变得厚实规整,黑褐色的泥巢牢牢嵌在槐树枝桠间,像一个精心雕琢的小摇篮,静静等待着新生命的降临。
清晨时分,领头的燕子夫妇便开始了新的忙碌。雌燕守在巢边,用喙轻轻梳理着巢壁,将边缘不够平整的泥块细细啄磨,偶尔低头对着巢内鸣叫几声,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蛋宝宝布置舒适的“小床”。雄燕则频繁地往返于小院与田野之间,每次归来时,喙中要么衔着柔软的棉絮,要么叼着纤细的羽毛,小心翼翼地铺进巢中,为巢内增添几分温暖。
小安和阿念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槐树下张望。“你看,燕子妈妈一直在巢里不出来。”阿念踮着脚尖,指着巢口说。小安点点头,压低声音回应:“肯定是要下蛋了,我们小声点,别吵到它。”两人便蹲在不远处的石阶上,静静地看着,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生怕惊扰了这份即将到来的喜悦。
丁程鑫提着竹篮从厨房出来,见两个孩子蹲在树下,便放轻脚步走过去,将篮中的小米和清水轻轻放在石台上。“别蹲太久,地上凉。”他轻声叮嘱,目光转向槐树上的燕巢,眼中带着几分柔和,“燕子夫妇现在很警觉,咱们远远看着就好,给它们留些安静的空间。”
马嘉祺拿着一把竹扫帚,慢悠悠地清扫着院中的落叶。他特意避开槐树周围的区域,只在远处轻轻挥动扫帚,生怕扬起的尘土惊扰了巢边的雌燕。“等燕蛋下了,接下来就是二十多天的孵化期。”马嘉祺一边扫着落叶,一边对身旁的丁程鑫说,“到时候雄燕会更忙,要负责给雌燕和未来的雏鸟觅食。”
小雨依旧每天抱着“槐果册”坐在廊下,她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动笔,只是静静观察着燕巢的动静,将每一个细微的场景记在心里。雌燕偶尔会从巢中探出头,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安全后,又会缩回巢内;雄燕归来时,会先在巢边盘旋一圈,然后轻轻落在巢口,将衔来的食物递给雌燕,两只燕子低声鸣叫着,像是在诉说着悄悄话。这些温馨的画面,都被小雨一一印在脑海中,只等合适的时机,再细细勾勒在画纸上。
邻居们也时常来小院探望,只是大家都默契地放轻了脚步,隔着老远望着槐树上的燕巢,低声交流着。“去年的小燕子今年也回来了,这下可热闹了。”张婶笑着说,手里还提着一布袋小米,“给燕子们添点粮食,希望它们能安心在这里繁衍。”丁程鑫接过小米,连声道谢,将粮食妥善收好。
这日午后,阳光格外和煦。雌燕突然从巢中飞出,在小院上空盘旋了两圈,然后朝着田野的方向飞去。小安和阿念顿时紧张起来:“燕子妈妈飞走了,它是不是不回来了?”马嘉祺连忙安抚道:“别担心,它只是出去活动活动,很快就会回来的。”
果然,没过多久,雌燕便飞了回来,落在巢边,再次钻进巢内。又过了约莫半个时辰,它再次探出头,对着天空鸣叫了几声,声音比之前轻快了许多。小雨心中一动,赶紧拿起炭笔,她隐约觉得,或许在刚刚那短暂的时光里,燕巢中已经迎来了第一枚燕蛋。
傍晚时分,雄燕归来时,衔来的不再是筑巢的材料,而是一只肥硕的飞虫。它落在巢口,雌燕探出头,接过飞虫,细细啄食起来。吃完后,两只燕子相互依偎在巢边,低声呢喃着,夕阳的余晖洒在它们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小安和阿念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笑容。“燕子妈妈肯定是下蛋了,所以燕子爸爸才给它找好吃的。”小安笃定地说。阿念也跟着点头:“等小燕子孵出来,我们就能看到毛茸茸的小家伙了。”
马嘉祺和丁程鑫坐在廊下,望着燕巢,眼中满是期待。“接下来的日子,咱们要更加留意,尽量不要靠近槐树,让燕子夫妇安心孵化。”马嘉祺说。丁程鑫应道:“我会每天按时更换石台上的小米和清水,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食物。”
夜里,小雨躺在床上,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白天观察到的画面。她拿起放在枕边的“槐果册”,借着微弱的月光,轻轻翻开,在空白的页纸上,细细勾勒出燕巢的轮廓,旁边留白处,她打算等燕蛋孵化后,再添上雏鸟破壳的画面。她知道,小院的春日故事,正朝着最温暖的方向缓缓展开。
作者有话说
这一章将目光聚焦在燕巢待卵的期待中,燕子夫妇的细心筹备、孩子们的紧张守望、邻里间的默契守护,都让这份等待变得格外温柔。从筑巢到待卵,燕子与小院的羁绊愈发深厚,每一个细微的举动里,都藏着对新生命的期盼。
接下来,燕巢中的燕蛋会陆续增多吗?雌燕在孵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孩子们按捺不住好奇,会不会悄悄靠近燕巢一探究竟?要不要我继续往下书写这份充满期待的孵化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