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源与槐(第九章)
入夏后的槐花开得格外盛,满树洁白的花串垂在枝桠间,风一吹,细碎的花瓣就像雪片似的往下落,连村口的小路都铺了层浅浅的“花毯”。
张桂源一早就在槐树下忙活,他和村民们一起搭了个简易的竹架,铺上干净的白布——今年要帮老槐树“收槐花”。村里的老人说,槐花能做糕、能泡茶,往年都是零散摘些,今年花开得好,正好让大家都尝尝老槐树的甜。
“桂源哥,我来帮你!”小宇拎着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还放着他特意做的“槐花收集器”——用铁丝弯成圈,蒙上网纱,能接住从枝头落下的花瓣。孩子们也跟着围过来,有的踮脚摘低处的花串,有的蹲在白布旁捡花瓣,叽叽喳喳的声音混着槐花的香气,飘得老远。
正忙活着,村口来了辆大巴车,下来一群戴着草帽的人,是城里来的研学团。“我们是看了宣传片来的,想看看这棵‘活着的乡愁’。”带队老师笑着递过名片,“还想请您给孩子们讲讲槐树的故事。”
张桂源点点头,领着研学团走到树前,指着树洞里的铜锁和铜片:“这把刻‘桂’字的锁,是我太爷爷留下的;那片刻‘宇’字的铜片,是旁边这个小家伙的。我们守着这棵树,其实是守着村里一代代人的念想。”
小宇立刻凑过来,举着手里的竹篮给孩子们看:“你们看,这是槐花!能做甜甜的糕,等会儿我请你们吃!”研学团的孩子眼睛都亮了,有的跟着小宇学捡花瓣,有的围着老槐树看年轮,还有人拿出笔记本,认真记下张桂源说的每一句话。
中午,村民们把刚蒸好的槐花糕端出来,分给研学团的人和孩子们。清甜的香气裹着热气,让人咬一口就忍不住眯起眼。带队老师咬着槐花糕,笑着说:“这味道,是城里吃不到的甜——是树的甜,也是你们守护的甜。”
傍晚,研学团离开时,每个孩子都带走了一小袋晒干的槐花,还有小宇手绘的“槐树守护指南”。张桂源站在槐树下,看着大巴车远去的方向,忽然发现树洞里落了片槐花,刚好落在铜锁和铜片之间,像给这些“念想”盖了枚花印。
他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的甜分给了更多人”。风再次吹过,槐花簌簌落下,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像是在说:只要有人记得这份甜,我就会一直开下去,一直陪着你们。
秋意渐浓时,老槐树的叶子慢慢染成了浅黄,风一吹,就有叶片打着旋儿落在树旁的“故事信箱”上。张桂源每天都会打开信箱,把里面的纸条一张张整理好,有的是?游客写下的祝福,有的是孩子画的槐树,他都小心夹进那本厚厚的养护笔记里。
这天清晨,他刚打开信箱,就发现里面躺着一封泛黄的信封,没有署名,只在封面画了棵小小的槐树。拆开一看,里面是张老照片——照片上的老人穿着粗布衣裳,正蹲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把铜锁,树干上还没有后来的保护围栏,却透着股岁月的踏实。
“这不是你太爷爷吗?”路过的爷爷凑过来看,指了指照片上的人,“这是他年轻时护树的模样,那时候他总说,树在,家就不会散。”张桂源摸着照片边缘的折痕,忽然想起树洞里那把刻着“桂”字的铜锁,原来太爷爷当年,也是这样把念想系在槐树上的。
他把照片贴在养护笔记的扉页,刚要合上,就看见小宇举着个纸鸢跑过来:“桂源哥!你看我做的风筝!”纸鸢上画的正是老槐树,树洞里的铜锁、铜片都画得清清楚楚,连“故事信箱”都没落下。“咱们去晒谷场放风筝吧,让风筝带着槐树的样子,飞得高高的!”
两人跑到晒谷场,秋风正好,纸鸢一下子就飞了起来,槐树叶形状的翅膀在蓝天上飘着,像把老槐树的影子也带向了云端。小宇拉着线,蹦蹦跳跳地喊:“要是太爷爷能看见,肯定会高兴的!”张桂源望着天上的纸鸢,忽然觉得,那些藏在树洞里的念想,那些写在纸条上的故事,都跟着风筝一起,在风里轻轻晃。
傍晚回去时,他们发现槐树下围了几个村民,正抬着块新做的木牌——上面刻着“槐念”两个字,是村支书特意请镇上的老木匠做的。“往后啊,这木牌就立在树旁,让来的人都知道,这树藏着咱们村的念想。”村支书拍了拍木牌,夕阳刚好落在“槐念”两个字上,暖得发亮。
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又把你的故事,告诉了风”。风卷着几片黄叶,落在树洞里,刚好盖在纸条上,树洞里的铜锁、铜片和铜钱轻轻碰撞,像是在回应:不管风把故事带到哪里,我都会在这里,等着每一个念着我的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