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源与槐(第十章)
第一场雪落下来时,张桂源正在“槐树文化小站”整理照片——研学团寄来的合影、游客写下的心愿条,还有太爷爷那张老照片,都被他按年份贴在墙上,像一串挂在时光里的风铃。
“桂源哥!快来看!”小宇的喊声从门外传来,带着雪粒的凉意。张桂源跑出去,只见老槐树下围了圈人,树干上挂着盏盏红灯笼,是村民们一起挂的,雪落在红灯笼上,红白相映,暖得晃眼。
“听说城里的树冬天都挂灯笼,咱们也给老槐树添点喜气。”奶奶手里拿着个绣着“槐”字的香囊,往树枝上挂,“这香囊里装的是晒干的槐花瓣,能祛味,也能留个念想。”张桂源接过奶奶递来的香囊,指尖触到柔软的布料,忽然想起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把槐花瓣缝进枕头里,说能睡得香。
正忙着,村口来了辆熟悉的小汽车——是县文旅局的人,还带着个穿西装的陌生人。“这位是省古树保护协会的李教授,特意来看看老槐树。”文旅局的人介绍道。李教授围着槐树转了两圈,又翻了张桂源的养护笔记,忍不住点头:“你们的保护做得太用心了,不只是护树,更是在护文化、护乡愁啊。”
李教授还带来个好消息:老槐树被评为了“省级一级保护古树”,后续会有专业团队来做更细致的养护规划。张桂源握着李教授的手,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从十五岁抱着树干不肯撒手,到现在看着槐树被更多人珍视,原来所有的坚持,都在慢慢开出花来。
傍晚,雪下得更密了。张桂源和小宇一起,往树洞里放了个小小的红灯笼,是小宇用红纸折的,里面还点了支小蜡烛,暖黄的光从树洞里透出来,像颗跳动的星星。“这样槐树冬天就不冷啦。”小宇搓着冻红的手,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有了新的‘身份’,也有了更多守护你的人”。风卷着雪粒,轻轻敲打着树干,树洞里的铜锁、铜片、铜钱和小红灯笼碰在一起,发出细碎又温暖的声响,像是在说:谢谢你们,往后的岁岁年年,我都会陪着你们,守着这片土地。
开春后,省古树保护协会的专业团队如约来了村里。他们带着检测仪围着老槐树转,一会儿测树干的健康度,一会儿查树根的生长范围,张桂源和小宇跟在旁边,把专家说的每句话都记在小本子上——“根系延伸到了村口老井旁”“树皮有两处轻微腐朽,需做防腐处理”。
专家临走前,给老槐树装了个小小的智能监测仪,绿色的仪器嵌在树干上,像给老树戴了块“健康手表”。“往后手机上就能看树的实时状态,缺水、缺肥都会提醒。”专家指着手机上的APP,张桂源赶紧点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让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没过几天,小宇抱着个铁皮盒子跑过来,里面装着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桂源哥,咱们用这钱给槐树买些花肥吧!专家说春天施肥最好。”张桂源摸着小宇的头,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攥着糖纸跑向槐树的模样——原来对树的牵挂,真的会一代代传下去。
两人去镇上买了有机肥,回来时刚好碰到村民们在槐树下搭木架。“这是给槐树的枝条搭的支撑,免得夏天刮风把枝桠吹断。”村支书笑着说。大家一起动手,有的扶木架,有的绑绳子,孩子们则在旁边帮忙递工具,树洞里的铜锁被风吹得轻轻响,像是在给大家加油。
傍晚,张桂源和小宇给槐树浇完肥,坐在树旁的石凳上歇气。小宇忽然指着树干上的监测仪:“桂源哥,你说槐树能感觉到这个小盒子吗?”张桂源抬头看了看新抽的嫩芽,笑着点头:“它肯定能感觉到,就像能感觉到我们每天来看它一样。”
他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有了‘健康手表’,我们也多了份安心”。风穿过新叶,带着泥土的清香,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回应:有你们在,我会一直健健康康的,陪着村子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