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源与槐(第十三章)
“槐念小广场”动工那天,老槐树下围满了村民。挖掘机轻轻在树旁开挖,张桂源守在旁边,手里攥着智能监测仪的手机APP,每过十分钟就看一眼数据——生怕震动影响到树根。小宇则举着小红旗,在工地旁来回走,像个小监督员:“小心点!别碰到槐树的根!”
规划师特意调整了施工方案,木栈道绕着树干呈环形铺开,还在树根周围留了半米宽的保护带,铺着透气的防腐木屑。村民们也主动来帮忙,有人给工人递水,有人帮着搬运木料,连村里的老人都坐在树旁,给大家讲太爷爷当年护树的旧事,工地里的机器声和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又安稳。
这天下午,城里研学团的孩子突然来了,还带着他们种的小槐树苗。“我们想把小树苗种在老槐树旁边!”领头的小女孩举着树苗,脸上沾着泥土,“这样它们就能一起长大了!”张桂源和小宇赶紧找了把小铲子,在保护带外挖了个小坑,陪着孩子们一起种下树苗,还在旁边立了块小木牌,写着“城乡槐相伴”。
树苗种好后,孩子们围着老槐树坐成一圈,听张桂源讲“槐念小广场”的规划。有人问能不能在展示墙上画太爷爷的故事,有人说要把叶脉书签的照片贴上去,小宇则拉着城里孩子的手,约定明年春天一起摘槐花。风穿过槐树叶,把孩子们的笑声吹得老远,树洞里的铜锁轻轻响,像是在为这个约定鼓掌。
过了一个月,小广场终于建好。木栈道绕着老槐树蜿蜒,展示墙上贴满了护树的照片和故事,连“故事信箱”都换了个新的,木质的箱体上刻着“槐念”二字。村民们特意在广场上办了个小仪式,张桂源把太爷爷的老照片挂在展示墙最显眼的地方,小宇则把城里孩子寄来的画贴在旁边。
傍晚,张桂源独自坐在木栈道上,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有了新的‘家’,我们也有了新的念想”。风卷着最后几片黄叶落在木栈道上,树洞里的铜锁、铜片和铜钱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往后的日子,我会陪着大家,在这个满是念想的地方,一直一直活下去。
初雪落在“槐念小广场”的木栈道上时,张桂源正和小宇在展示墙前贴新照片——是城里研学团寄来的,照片里,他们种的小槐树苗裹着保温棉,旁边立着块小小的“守护牌”,上面写着“和老槐树一起长大”。
“桂源哥,咱们也给广场的木栈道铺点草垫吧,免得老人滑倒。”小宇指着栈道上的薄雪,转身就去家里抱草席。张桂源看着他的背影,又摸了摸树干上的智能监测仪——屏幕显示树根温度稳定,心里踏实了不少。不一会儿,村民们也陆续赶来,有的扫雪,有的铺草垫,连村里的老木匠都拎着工具箱来,给木栈道的接口处加固。
正忙着,村口来了辆快递车,送来了省古树保护协会寄来的证书——老槐树被评为“省级最美古树”,证书上还印着树洞里铜锁的剪影。张桂源把证书挂在文化小站最显眼的地方,村民们围过来看,有人笑着说:“咱们的树,真是越来越出息了!”
傍晚,雪停了。张桂源和小宇一起,往树洞里放了个小小的雪娃娃,是用干净的雪捏的,眼睛是两颗黑纽扣,手里还拿着片晒干的槐树叶。“这样槐树冬天就不孤单啦。”小宇蹲在树洞前,小心翼翼地把雪娃娃摆好。
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又多了份荣誉,也多了个雪娃娃朋友”。风轻轻吹过,木栈道上的雪粒簌簌作响,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有你们在,冬天也很暖,往后的每一年,都想和你们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