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的风带着槐花的甜香,漫过“槐念小广场”的木栈道。张桂源刚把今年新采的槐花茶装进密封罐,就看见小宇领着一群孩子跑过来,手里都攥着彩色的画笔——是邻村小学组织的“槐树写生课”,特意来让孩子们画下满树繁花的老槐树。
“桂源哥,你看我画的!”小宇举着画纸,上面的老槐树开满了洁白的花串,树洞里的铜锁、“故事信箱”,连木栈道旁的小树苗都画得清清楚楚。其他孩子也围过来,有的画了树下喝茶的村民,有的画了挂在枝桠上的红灯笼,每张画都透着对槐树的喜欢。
正看着,城里研学团的老师发来消息,说孩子们准备了“槐树成长手册”,要寄过来和村里的孩子交换——手册里记着城里小槐树的生长数据,还有他们写的护树日记。张桂源笑着回复“等着收”,转头就和小宇一起,整理村里孩子的护树笔记,准备作为回礼。
没过几天,县文旅局的人也来了,还带来了个好消息:老槐树要作为“乡村文化符号”,印在县里的旅游宣传册上,封面就是槐树下孩子们写生的场景。“这棵树不仅是你们村的念想,更是咱们县的文化名片了!”工作人员拍着张桂源的肩膀说。
傍晚,张桂源和小宇坐在槐树下,看着夕阳把槐花染成浅金色。他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的模样,住进了更多人的画里”。风穿过花串,落下细碎的花瓣,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能被这么多人喜欢,真好,我会一直开花,一直陪着大家。
芒种前后的雨总来得急,一场骤雨过后,“槐念小广场”的槐树叶更显鲜亮,连空气里都飘着湿润的草木香。张桂源拿着长杆,小心勾下树梢上挂着的塑料袋——是游客不小心留下的,怕缠住枝条影响生长,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巡树”工作。
“桂源哥!交换的手册到啦!”小宇抱着个大信封跑过来,里面装着城里孩子寄来的“槐树成长手册”。翻开一本,里面贴着小槐树苗的照片,还歪歪扭扭写着“5月12日,给树苗浇了淘米水,叶子又绿了一点”;另一本里夹着片晒干的槐树叶,旁边画着笑脸,写着“想让这片叶子去看看村里的老槐树”。
张桂源和小宇把村里孩子的护树笔记整理好,每本都附上一片新鲜的槐树叶标本,还在扉页画了老槐树的简笔画。小宇特意在自己的笔记里夹了张照片——是他和城里孩子去年一起种小树苗的合影,背面写着“等小树苗长到老槐树一半高,我们再一起拍照”。
正忙着打包,之前来考察的邻村代表突然来访,手里拿着份《古树养护互助公约》。“我们几个村子商量好了,以后定期交流护树经验,还想请你当顾问,给大家讲讲怎么跟孩子们一起护树。”代表递过公约,上面已经签满了各个村守护者的名字。
张桂源接过公约,看着上面的签名,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原来守护不只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一群人的同行。他在公约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旁边的小宇也踮着脚,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傍晚,雨又轻轻落下,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守护的约定,又多了好多伙伴”。雨丝打在槐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有这么多伙伴一起,以后的日子,我们都会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