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的风带着凉意,“槐念小广场”的槐树叶落得更勤了,张桂源和小宇每天都会把落叶扫成整齐的堆,一部分留着给游客体验“落叶堆肥”,另一部分则装袋送给邻村的护树队——这是论坛后定下的“落叶互助计划”,让每片叶子都能发挥作用。
“桂源哥!旅行社又带团来啦!”小宇举着游客名单跑过来,这次的团里有几位植物学老师,专门来考察老槐树的生长状态。张桂源领着老师们围着树观察,讲解智能监测仪的数据,还翻开《槐树守护日志》,分享这些年的养护细节。老师们一边记录一边点头,说要把老槐树的“互助守护模式”写进教学案例里。
正交流着,城里研学团寄来的“守护联盟”旗帜到了,红色的旗帜上印着老槐树的图案,还有孩子们的集体签名。张桂源和小宇一起把旗帜挂在广场的展示墙上,游客们纷纷围过来拍照,有个小朋友还说:“我也要加入联盟,以后每年都来护树!”
午后,植物学老师给村里的孩子和游客上了堂“古树小课堂”,教大家怎么辨别树叶健康度、怎么简单检测土壤肥力。小宇听得格外认真,还把知识点记在笔记本上,说要补充到“护树小书架”的绘本里。风带着落叶的气息吹过,课堂上的笑声和讲解声混在一起,满是秋日的生机。
傍晚,送走游客和老师,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的守护模式,成了植物学老师的教学案例”。风卷着旗帜轻轻飘动,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能帮到老师教学,以后会有更多人懂怎么护树啦!
霜降的清晨,“槐念小广场”的草叶上结了层白霜,老槐树的枝桠渐渐变得光秃秃,却透着股沉稳的劲儿。张桂源一早就在树干旁忙活,和村里的老木匠一起,给树干缠上了新的保温棉——今年的棉层比去年多了层透气膜,是植物学老师推荐的,既能保暖又能防止树皮闷坏。
“桂源哥!省林业部门发来‘古树保护先进单位’的奖状啦!”小宇举着红色奖状跑过来,奖状上写着“槐念村老槐树守护项目获评省级古树保护先进单位”,还附了份奖金,说可以用来升级护树设备。张桂源接过奖状,贴在展示墙最显眼的位置,路过的村民都围过来看,有人笑着说:“咱们的老槐树,真是越来越出息了!”
正忙着,邻村护树队送来他们用“互助落叶”堆肥的成果——一袋腐熟的有机肥,还附了张检测报告,说肥力比普通肥料高三成。“这是咱们‘落叶互助计划’的第一份成果,先给老槐树用!”队长说着,和张桂源一起在树根旁挖了小坑,把有机肥慢慢倒进去,生怕伤了根系。
午后,张桂源用奖金买的新设备到了——一台更精准的土壤检测仪,能同时测湿度、肥力和酸碱度。小宇立刻拿着仪器在树旁测试,看着屏幕上的数字,兴奋地说:“以后就能更清楚知道槐树需要什么啦!”风带着霜的寒气吹过,两人的脸上却满是暖意。
傍晚,霜渐渐化了,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得了先进奖状,还用上了互助堆肥的成果”。风卷着寒气掠过枝桠,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有大家的帮忙,这个冬天我肯定能安稳度过!
立冬的雪来得悄无声息,“槐念小广场”的木栈道被薄雪覆盖,老槐树裹着保温棉,枝桠上挂着的红灯笼沾了雪,像缀满了冬日里的小暖阳。张桂源一早就在树下检查保温棉,把被风吹松的地方重新扎紧,又往树洞旁的绒布垫上添了层厚棉絮——怕夜里温度骤降,冻着里面的铜器和心愿纸条。
“桂源哥!城里研学团的孩子寄来‘冬日守护包’啦!”小宇抱着个大箱子跑过来,里面装着孩子们自制的防风布、写满祝福的小灯笼,还有几包暖宝宝。“他们说怕槐树冷,特意做了这些,还让我每天给监测仪贴一片暖宝宝!”小宇说着,就拿出暖宝宝贴在智能监测仪旁,动作熟练得像做过很多次。
正忙着,旅行社的导游带着“冬日守护团”来了,游客们手里拿着小铲子,帮着清理树根周围的积雪——避免积雪融化后积水泡坏根系。有位游客还带来了自己织的毛线挂饰,挂在树枝上,红色的毛线缠着凉白的雪,格外显眼。张桂源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忽然觉得,冬天的广场从来都不冷清,因为有太多人的心意围着老槐树。
午后,大家坐在广场旁的暖亭里,喝着奶奶们煮的槐花茶,听张桂源讲太爷爷冬天护树的故事。小宇则带着游客们在《槐树守护日志》上写下冬日心愿,有人写“愿槐树平安过冬”,有人画了个雪人陪着槐树,满页都是温暖的期待。
傍晚,雪停了,夕阳把雪染成淡粉色。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收到了跨越城乡的冬日守护包,还有游客的帮忙”。风卷着雪粒落在红灯笼上,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有这么多人记挂,再冷的冬天,我也能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