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的风裹着碎雪,“槐念小广场”的积雪又厚了几分,老槐树的保温棉外层结了层白霜,枝桠上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却始终亮着暖光。张桂源拿着雪铲,小心清理着树干周围的积雪——按照植物学老师的建议,要在树根旁留一圈薄雪,既能保湿,又能避免低温冻伤根系。
“桂源哥!新的土壤检测仪派上用场啦!”小宇举着仪器跑过来,屏幕上显示土壤湿度和酸碱度都在适宜范围,“咱们可以把数据记进日志,以后冬天就能对照着调整养护方法啦!”张桂源接过仪器,和小宇一起蹲在树旁,把数据认真写在《槐树守护日志》的“冬季养护”专栏里,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雪天里格外清晰。
正记录着,县图书馆的志愿者来了,还带着一批儿童护树绘本和暖手宝——要在“护树小书架”旁开展“冬日读树”活动。志愿者们把绘本摊开在石桌上,围坐着给村里的孩子讲古树过冬的故事,小宇则主动当起“小助手”,给孩子们分发暖手宝,还穿插着讲老槐树的守护经历。
午后,雪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张桂源和志愿者们一起,把孩子们听完故事后画的“槐树冬日守护图”贴在展示墙上,画上满是戴着手套的小手、裹着棉絮的树干,还有飘在枝头的红灯笼。风带着雪的寒气吹过,看着满墙的画,心里却暖烘烘的。
傍晚,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用新仪器守护你,还有满墙的画温暖你”。风卷着碎雪掠过灯笼,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有数据帮忙,有故事陪伴,这个冬天一点都不孤单!
大雪的清晨,“槐念小广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老槐树裹着的保温棉像件厚实的冬衣,枝桠上的红灯笼被雪压得微微低垂,却依旧透着暖光。张桂源一早就在木栈道上撒盐,防止行人滑倒,又绕着树干检查了一圈——确认保温棉的透气膜没有破损,树洞旁的防水布也还牢牢盖着。
“桂源哥!省古树协会寄来新年挂历啦!”小宇举着本红色挂历跑过来,挂历封面就是老槐树在雪中的模样,内页印着全省各地古树的照片,每一页都附了句护树小贴士。“他们说要把老槐树的照片放在首页,让更多人新年就能看见它!”张桂源接过挂历,翻到正月那页,上面写着“春日养护小贴士:惊蛰后及时清理虫卵”,忍不住笑着说:“这挂历不仅好看,还实用!”
正看着,邻村的护树队打来电话,说他们村的老榆树有点“犯冷”,想借新的土壤检测仪用用,还想请教冬季堆肥的细节。张桂源立刻答应下来,让小宇收拾好仪器和《槐树守护日志》,准备明天送过去——这是“互助守护公约”里的约定,不管哪个村子的古树需要帮忙,大家都要搭把手。
午后,张桂源和小宇一起,把新年挂历挂在“护树小书架”旁,路过的村民都来翻看,有人说要把挂历带回家,让家人也学学护树知识。小宇还在挂历旁贴了张便签,写着“欢迎大家来借,一起学习护树小技巧”,字里行间满是分享的热情。
傍晚,夕阳把雪染成淡粉色。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登上了新年挂历,还要帮邻村的古树过冬”。风卷着雪花落在挂历上,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能帮到伙伴,能被更多人看见,这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冬至的太阳难得露了脸,“槐念小广场”的积雪在阳光下慢慢融化,老槐树的保温棉上渗出水珠,顺着树干滴落在干草保护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张桂源蹲在树旁,用手轻轻拨开干草,检查土壤的透气情况——冬至后土壤易板结,得定期松动,保证根系呼吸。
“桂源哥!奶奶们煮了冬至槐花香粥,还做了‘槐’字馒头!”小宇端着个陶碗跑过来,粥里飘着晒干的槐花瓣,香气顺着碗沿散开;旁边的盘子里,一个个白胖的馒头印着红色的“槐”字,格外喜庆。两人在树根旁摆上小碟子,盛了粥和馒头,小宇还特意插了支干槐花,笑着说:“太爷爷以前冬至也会这么做,现在咱们把这习俗传下去!”
正说着,城里研学团的老师发来视频,镜头里,孩子们围着自己种的小槐树苗,手里拿着和村里一样的“槐”字馒头,对着镜头喊:“老槐树冬至快乐!我们明年春天来看你!”张桂源和小宇对着镜头挥手,视频里孩子们的笑声和村里的鸟鸣混在一起,满是跨越城乡的暖意。
午后,村里的村民都聚到广场上,围着老槐树吃饺子、话家常,有人说要给保温棉再缝层布,有人说开春要给“护树小书架”添新书。张桂源看着热闹的场景,忽然觉得,冬至不仅是节气,更是守护力量的团聚——每个人的心意,都像一碗热粥,温暖着老槐树,也温暖着整个村子。
傍晚,夕阳西下,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用热粥和约定,陪你过了温暖的冬至”。风带着粥香吹过,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冬至过了就是年,我等着和大家一起,迎接新一年的守护与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