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的风刮得刺骨,“槐念小广场”的积雪冻成了硬壳,老槐树的保温棉外层结了层薄冰,枝桠上的红灯笼裹着霜花,倒像缀了串水晶。张桂源一早就在树下忙活,他拿着小锤子轻轻敲掉保温棉上的冰壳,又把新到的“树干加热带”缠在树干底部——这是用“古树保护先进单位”奖金买的,能在极端低温时自动控温,避免根系冻伤。
“桂源哥!邻村的检测仪用完送回来啦!”小宇举着仪器跑过来,还带了张邻村护树队写的“感谢卡”,上面画着老槐树和老榆树手拉手的图案,“他们说靠检测仪找到了榆树‘犯冷’的原因,现在长势好多了!”张桂源接过感谢卡,贴在《槐树守护日志》的“互助记录”页,想着等开春要和邻村一起做次“古树健康互检”。
正调试加热带,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来了,要拍“冬日古树守护”的后续报道。镜头里,张桂源讲解加热带的使用方法,小宇则演示新检测仪的操作,还特意翻出往年的冬季养护数据对比:“你看,今年有了新设备,根系温度比去年高了2℃!”记者听得频频点头,说要把这些实用技巧分享给更多古树守护者。
傍晚,加热带的指示灯轻轻闪烁。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新设备护你过冬,互助的故事还在继续”。风卷着碎雪擦过红灯笼,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有新设备帮忙,有伙伴惦记,这个冬天真安心!
大寒的冷意浸到骨头里,“槐念小广场”的木栈道上积着薄雪,老槐树的加热带始终保持着适宜温度,枝桠上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暖光穿透寒气,成了冬日里的一道风景。张桂源一早就在树下检查加热带线路,又往树洞旁的绒布垫上添了层厚棉絮——怕夜里温度骤降,冻坏里面的铜器和心愿纸条。
“桂源哥!城里研学团寄来‘新年守护礼包’啦!”小宇抱着个大箱子跑过来,里面装着孩子们手写的新年贺卡、自制的生肖挂饰,还有一本《城市古树冬日养护观察日记》。“他们说把观察到的技巧记下来,咱们可以参考着优化养护方法!”小宇翻着日记,指着“雪后及时清理树冠积雪”的建议,说要记在明天的养护计划里。
正整理礼包,省古树协会打来电话,说要邀请张桂源和小宇参加“全国古树保护研讨会”,还让他们准备“互助守护模式”的分享材料。挂了电话,张桂源看着老槐树裹着保温棉的树干,忽然觉得,这份守护早已从村里的小事,变成了能走向全国的经验——每一次用心养护,都在为更多古树争取被守护的机会。
午后,村里的孩子们来广场玩,围着“新年守护礼包”看贺卡,还跟着小宇一起给老槐树挂生肖挂饰。风带着孩子们的笑声吹过,加热带的暖意裹着槐花茶的清香,满是新年的期待。
傍晚,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收到新年礼包,还接到了全国研讨会的邀请”。风卷着寒气掠过树梢,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要去全国分享啦,真骄傲!等着把更多守护故事带回来!
立春的风终于带了软意,“槐念小广场”的积雪开始消融,木栈道上的冰化成水洼,映着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张桂源一早就在树下关掉加热带,又用手轻轻按压冻土——发现已经开始松软,是时候准备春灌了,他把县农资站提前送的有机肥搬到树旁,还翻出“古树春灌指南”,把关键步骤标红。
“桂源哥!老槐树枝条上有芽苞啦!”小宇举着放大镜跑过来,蹲在低矮的树枝旁,指着个鼓溜溜的绿芽,“比去年早冒出来三天呢!肯定是今年冬季养护得好!”张桂源也凑过去看,芽苞裹着细密的绒毛,像攥着拳头的小娃娃,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期待——又一年的花期要来了,全国研讨会的分享材料,也该加上这新冒的芽苞做“成果证明”。
正观察着,邻村护树队来了,还带了他们村老榆树的芽苞标本,想和老槐树的做对比。“我们也照着你们的方法准备了春灌,等开春一起记录新芽生长速度!”队长说着,和张桂源一起在《槐树守护日志》上写下“春灌计划”:3月初浇返青水,中旬施有机肥,下旬检查病虫害。
午后,风带着融雪的湿气吹过,张桂源和小宇坐在树旁的石凳上,开始整理全国研讨会的分享材料——把“互助守护公约”“设备升级记录”“孩子们的护树行动”都整理成图文,小宇还特意画了张“守护力量网络图”,标注着村民、城里孩子、专家团队的角色。
傍晚,天边挂着淡淡的晚霞。张桂源往树洞里添了张新纸条,上面写着“今天,你用第一颗芽苞,叫醒春天,也为研讨会添了新故事”。风卷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掠过树梢,树洞里的铜器轻轻碰撞,智能监测仪的绿灯闪了闪,像是在说:春天来啦,研讨会加油!我会好好发芽,等着你们带好消息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