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明星同人小说 > 祺鑫:玻璃糖
本书标签: 明星同人  祺鑫 

马导演的恋爱分镜0.3

祺鑫:玻璃糖

你离开后,我重新剪辑了所有关于你的镜头,才发现那些看似偶然的对视,都是我内心精心设计的特写。

柏林冬天的风像是能把人骨头冻透。

马嘉祺站在电影学院门口,看着学生们裹着厚重大衣匆匆进出,呼出的白气在空气中交织又消散。

他手里紧握着那张已经有些磨损的单程机票,距离丁程鑫离开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个月。

------

马嘉祺最终没有提前去柏林。

他尊重丁程鑫的选择——那一年的分离,是他们各自需要完成的独角戏。

《午夜月光》的后期制作异常顺利。

马嘉祺剪片时总会不自觉地留下更多丁程鑫在场时的镜头:他低头记笔记的侧脸,他与摄影师讨论时的专注神情,甚至是他递来咖啡时手指的弧度。

剪辑师开玩笑说

“马导,你这剪的不是电影,是某人的个人纪录片。”

电影首映礼上,马嘉祺站在聚光灯下,却觉得少了什么。

记者问他为何结局与最初剧本不同,他沉默片刻后回答

马嘉祺因为有人教会我,爱情不该只有沉默。

那天晚上,他收到了丁程鑫从柏林发来的第一封邮件

“马导,柏林下了第一场雪。

今天教授让我们分析《B计划》的分镜技巧,我讲了整整四十分钟。

同学们说我从没如此滔滔不绝过。

我想,我可能把你的一部分带到了这里。”

邮件的附件是一张照片——丁程鑫在电影学院图书馆,身后书架上是马嘉祺所有的作品集。

------

丁程鑫的柏林生活像一场快节奏的蒙太奇。

他选修了德国新电影运动史,在资料馆里找到了马嘉祺早期作品受影响的痕迹;他在表演课上尝试各种角色,每次都想象如果是马嘉祺导演会如何指导;

他甚至开始写自己的短片剧本,主角总是一个固执的导演和一个胆大妄为的年轻演员。

与此同时,马嘉祺开始了新项目《柏林没有冬天》。

投资方认为他疯了——为什么要拍一部与国内市场毫无关系的电影?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他能想到最接近丁程鑫的方式。

他们开始定期通邮件,讨论电影,却回避讨论彼此。

丁程鑫会详细分析马嘉祺新作的每一个细节;马嘉祺则会耐心解答丁程鑫在导演课程中遇到的难题。

那些信件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分镜脚本,记录着两颗心如何在不言说中慢慢靠近。

直到有一天,丁程鑫发来他自编自导的短片《距离的度量衡》。

片子只有十五分钟,讲述两个人在柏林和北京之间通过电影对话的故事。

最后一场戏,主角站在柏林电视塔上,对着镜头说

丁程鑫我以为距离是障碍,直到我发现,所有的分镜都是为了最终的对焦。

马嘉祺反复看了三遍,在回复中只写了一句

“你比我更懂导演的语言。”

------

春天来临时,马嘉祺终于踏上了去柏林的航班。

《柏林没有冬天》需要取景,他告诉自己这仅仅是工作需要。

飞机降落时,他的心跳比引擎震动还要剧烈。

取景工作进行了三天,他却没有联系丁程鑫——他需要确认,这种思念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真实情感。

第四天傍晚,在马库斯教堂前拍摄日落时,他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丁程鑫站在围观人群的最前面,头发长了些,轮廓更加分明,但眼睛里的光芒比记忆中还要明亮。

丁程鑫马导,你的取景地点太老套了。

丁程鑫笑着说,声音有些颤抖。

那天的拍摄提前结束。两人沿着施普雷河散步,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讨论着电影和柏林的城市光影。

夜幕降临时,他们站在奥伯鲍姆桥上看灯火倒映在水中。

马嘉祺我看了你所有的邮件

马嘉祺终于开口

马嘉祺你没说柏林冬天这么冷。

丁程鑫我也没说我有多想念剪辑室里的咖啡味道

丁程鑫轻声回应。

马嘉祺转过身,认真地看着丁程鑫

马嘉祺我一直在思考你留下的问题——如果生活给我们设定了障碍,那我们该如何突围?

丁程鑫找到答案了吗?

马嘉祺我想,答案不是突围,而是重构。

马嘉祺从包里拿出那本《夏日的尽头》剧本,扉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新笔记

马嘉祺我重写了结局,就像你教我的那样。

丁程鑫接过剧本,发现最后一页添了一段新的分镜脚本

场景:柏林奥伯鲍姆桥,夜

人物:导演马嘉祺,演员丁程鑫

动作:相视而笑,没有台词,只有城市灯光在身后流淌

备注:这不是结局,而是新的开始

上一章 马导演的恋爱分镜0.2 祺鑫:玻璃糖最新章节 下一章 马导演的恋爱分镜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