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中央车站的告别场景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长镜头。
丁程鑫穿着米色风衣,手里拿着马嘉祺送的新剧本——《马导演的恋爱分镜(续集)》。
丁程鑫这个结局比之前的好。
丁程鑫翻到最后一页
丁程鑫主角终于学会了即兴发挥。
马嘉祺看着站台上熙攘的人群
马嘉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它根本不存在。
马嘉祺你让我明白,我们都在用真实的情感创作
马嘉祺无论是电影还是生活。
列车进站的广播响起时,丁程鑫突然上前一步,轻轻拥抱了马嘉祺。
这个镜头不像电影里常见的浪漫告别,更像两个创作者之间的默契认可。
丁程鑫等我回来。
丁程鑫说
丁程鑫我们可以合作拍那部《恋爱分镜》。
马嘉祺在回国的航班上重写了新剧本的开场。
他删掉了原先矫饰的独白,改为简单的场景描述
场景:柏林中央车站,秋日午后
人物:导演马嘉祺,学生丁程鑫
动作:拥抱,没有过多言语,只有列车进站的汽笛声
备注:这不是告别,而是新故事的开端
------
跳切三个月后,丁程鑫提前完成学业回国。
马嘉祺的新电影《恋爱分镜》正式立项,却遭遇了投资方的强烈反对。
"同性题材太敏感了!"
投资会议上,一位总监敲着桌子
"马导,你之前的商业片不是很好吗?为什么非要拍这种小众题材?"
丁程鑫突然站起来
丁程鑫正因为小众,才更需要被看见。
丁程鑫马导早期的《B计划》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丁程鑫因为它真实。电影不应该只有商业计算。
会议不欢而散。当晚,他们在剪辑室熬夜修改方案。
丁程鑫提出大胆想法
丁程鑫如果我们用伪纪录片的形式?
丁程鑫这样制作成本低,而且更符合你想要真实感的诉求。
马嘉祺看着白板上丁程鑫画出的分镜图,突然想起什么
马嘉祺就像《我们的十年》里那个观点
马嘉祺真实才是打动人的关键。
凌晨三点,方案终于完成。
丁程鑫累得趴在桌上睡着,马嘉祺轻轻为他披上外套。
这个画面后来被偷偷加进电影里,成为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镜头。
------
《恋爱分镜》开机仪式上,记者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
"马导,传闻这部电影是根据您的真实经历改编?"
马嘉祺看向身旁的丁程鑫,后者微微点头。
马嘉祺所有创作都源自生活。
马嘉祺谨慎地回答
马嘉祺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探讨当代情感关系的多种可能。
丁程鑫补充道
丁程鑫就像电影里的对白
丁程鑫爱情不需要完美分镜,只需要真实的勇气。
拍摄进行得出奇顺利。
马嘉祺发现丁程鑫已经成长为出色的导演助手,能精准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基调。
而丁程鑫带来的欧洲电影理念,也为影片注入新的活力。
某天拍摄感情戏时,演员始终找不到状态。
丁程鑫突然走到马嘉祺身边,轻声说
丁程鑫记得柏林电影院那个晚上吗?
丁程鑫你把那种感觉告诉演员就好。
马嘉祺愣了一下,随即在演员耳边说了几句话。
接下来的拍摄一条过,镜头里的情感真实得令人心颤。
收工时,丁程鑫问
丁程鑫你告诉他什么了?
马嘉祺我说,想象你站在黑暗的影院里
马嘉祺明明喜欢的人就在身边,却只能通过银幕上的故事表达感情。
丁程鑫笑了
丁程鑫你终于学会把生活融入电影了。
------
电影尾声部分,马嘉祺坚持要拍两个结局。
一个是商业要求的圆满收场,另一个是更为开放的艺术处理。
马嘉祺让观众自己决定吧。
马嘉祺在剪辑室对投资方代表说
马嘉祺就像生活本身,没有绝对的结局。
丁程鑫设计的最后一个镜头很美:两个主角站在分割画面的两侧,渐渐向中间走去。不是传统大团圆,而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却明显在对话。
丁程鑫这像不像我们?
丁程鑫轻声问。
马嘉祺没有回答,只是按下了保存键。
窗外,北京的初雪悄然飘落,与记忆中的柏林秋色重叠成奇妙的蒙太奇。
《恋爱分镜》首映礼上,马嘉祺在致辞时说
马嘉祺这部电影教会我,最好的导演不是掌控一切
马嘉祺而是学会倾听生活中的即兴表演。
镜头扫过观众席,丁程鑫的微笑在黑暗中格外明亮。
当银幕上出现"献给所有勇敢重构分镜的人"的字样时,马嘉祺知道,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