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除夕的晨光刚漫过窗棂,外婆就醒了。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厨房,把前一天醒好的面团再揉一遍,案板上“咚咚”的声响,成了这天最早的年味。石棉被这声音唤醒时,看见外婆正往灶上的锅里添水,围裙上沾着星星点点的面粉,像落了层细雪。
“醒啦?”外婆回头笑,“快起来洗漱,咱们贴完对联就包饺子,中午吃第一顿年饭。”
石棉应着,翻身下床时,目光落在了客厅沙发上的对联和福字上。那副带小老虎图案的对联,外婆昨晚特意压在了枕头下,说这样“福气不会跑”。她走过去拿起对联,指尖触到红纸上凸起的烫金纹路,忽然想起小时候看邻居家贴对联,自己总躲在门后看,觉得那红太亮,亮得晃眼。可今天,这红色落在眼里,却暖得让人心里发颤。
贴对联时,外婆搬来小凳子,让石棉站在上面。“左边再挪一点,对,齐了。”外婆仰着头指挥,手里拿着胶带,等石棉把对联对齐,就赶紧往上粘。风从开着的窗户里吹进来,对联的一角轻轻晃,石棉伸手按住,听见外婆在下面念叨:“平安如意,事事兴,咱们今年啊,就求个安稳。”
石棉低头看外婆,她的头发又白了些,在晨光里泛着浅银,可眼睛亮得很,像盛着星星。她突然想起笔记本里没写完的话,心里默默补了一句:有外婆在,就是安稳。
中午的年饭很丰盛。外婆炖了排骨,炒了石棉爱吃的青椒肉丝,还有一盘金黄的炸春卷。两人坐在餐桌前,外婆不停地给石棉夹菜,碗里的菜堆得像小山。“多吃点,下午要守岁,得吃饱了才有力气熬到半夜。”外婆说。
石棉咬着春卷,酥脆的外皮裹着鲜美的馅料,热乎气从喉咙暖到胃里。她抬头看向窗外,邻居家的门上都贴了红对联,偶尔有孩子的笑声传过来,夹杂着零星的鞭炮声。以前她最怕这样的热闹,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可现在,这热闹像水流一样漫进来,把她裹在里面,一点也不觉得冷了。
下午,她们又一起包了饺子,这次石棉包的饺子比上次规整多了,虽然还是比不上外婆包的“小元宝”,但至少不会露馅了。外婆把包好的饺子放进盖帘,摆得整整齐齐,笑着说:“咱们小石头有天赋,明年就能比外婆包得好了。”
夜幕降临时,窗外的鞭炮声渐渐密了起来。外婆把红灯笼的开关打开,红色的光透过灯笼纸,在墙上映出圆圆的光斑,客厅里一下子亮堂起来。她又把电视打开,春晚的音乐响起来,欢快的旋律绕着屋子转。
“以前我和你外公,每年都守着看春晚,他总说,听着这声音,才像过年。”外婆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个橘子,慢慢剥着,“后来他走了,我就一个人看,看着看着,就觉得没意思了。”
石棉听见这话,心里有点酸。她走过去,坐在外婆身边,把剥好的瓜子仁放进外婆手里:“外婆,以后我陪你看,年年都陪你。”
外婆转头看她,眼睛里亮晶晶的,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好,好。”
春晚开始后,石棉没有像以前那样觉得无聊。她跟着外婆一起看小品,外婆笑的时候,她也跟着笑;外婆跟着哼老歌,她就帮着打拍子。偶尔有鞭炮声太响,外婆会下意识地往她身边靠一点,石棉就轻轻挽住外婆的胳膊,像小时候外婆保护她那样,给她一点支撑。
快到零点时,外婆起身去煮饺子。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饺子下锅后,一个个浮起来,像小灯笼在水里晃。石棉站在厨房门口看着,外婆把煮好的饺子盛进盘子里,撒上一点葱花:“吃了新年的饺子,来年平平安安。”
两人端着饺子回到客厅,电视里正倒计时。“10、9、8……”石棉和外婆一起跟着数,声音里带着一点雀跃。当零点的钟声敲响,窗外的鞭炮声和烟花声一下子炸开来,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夜空里绽放,把屋子照得忽明忽暗。
外婆举起手里的水杯,里面装着温水:“咱们也碰一个,祝小石头新的一年,开开心心,没烦恼。”
石棉也举起水杯,和外婆的杯子轻轻碰了一下。“也祝外婆,健健康康,每天都笑。”
水的温度从指尖传到心里,石棉咬了一口饺子,热乎的汤汁在嘴里散开,和外婆一起包的饺子,好像比平时更鲜。她看向窗外的烟花,又看向身边的外婆,突然觉得,守岁不是熬到半夜那么简单,是有人陪着你,一起等新的日子来,一起把旧的孤单都赶跑。
那天晚上,石棉在笔记本上写下:“除夕,和外婆贴了对联,吃了两顿饺子,看了春晚。零点的时候,我们一起碰了杯。烟花很好看,但外婆的笑更好看。这是我第一个不孤单的年。”
写完,她把笔记本放在枕头边,转头看向身边熟睡的外婆,外婆的呼吸很轻,嘴角还带着笑。石棉轻轻把被子往外婆那边拉了拉,心里暖暖的,像揣着一个小太阳。她知道,这个冬天,往后的很多冬天,她都不会再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