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小皇帝如期抵达北疆。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少年,眉眼间带着新帝的沉稳,又有几分晚宁的温和。见到晚宁时,他快步上前,跪在地上:“皇曾祖母,孙儿来看您了。”
晚宁扶起他,看着他的脸,眼中满是欣慰:“好孩子,快起来,让皇曾祖母好好看看你。”
小皇帝跟着晚宁,去了沈砚的坟墓前。他对着坟墓深深磕了三个头:“舅公爷爷,孙儿来看您了。您放心,孙儿会像您和皇曾祖母一样,守护好百姓,守护好大靖的太平。”
随后,晚宁带着小皇帝去了安北学舍,去了“同心田”,去了千秋亭。小皇帝看着学舍里朗朗读书的孩子,看着“同心田”里盛开的兰草和格桑花,看着千秋亭柱上“兰桑同心,北疆永安”八个字,眼中满是感动:“皇曾祖母,孙儿现在才明白,您和舅公爷爷守的,不只是一座关隘,更是百姓的人心,是大靖的根基。”
晚宁笑着点头:“是啊,百姓的人心,就是最牢不可破的城墙。只要人心齐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小皇帝在北疆待了一个月。这一个月里,他和学舍的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种兰草,和牧民们一起放牧、一起喝奶茶,还跟着将士们一起巡营。他明白了晚宁和沈砚的用心,也明白了“守护”的重量。
离开北疆那天,小皇帝拉着晚宁的手:“皇曾祖母,孙儿要走了。您放心,孙儿回到京城后,一定会好好治理国家,让京城的百姓和北疆的百姓一样,都能过上安稳日子。等孙儿长大了,还要来北疆,和您一起守着这片土地。”
晚宁点点头,从衣襟上取下那枚“澜宁”墨玉,挂在小皇帝的脖子上:“这枚玉,是你舅公爷爷留给你的。它见证了我们守北疆的日子,也见证了我们对百姓的承诺。你要带着它,记住这份承诺,记住百姓的期盼。”
小皇帝紧紧握着墨玉,含泪点头:“孙儿记住了!”
小皇帝走后,晚宁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把学舍的先生、北狄首领、营中的将领都叫到身边,嘱咐他们:“我走后,你们一定要好好守着北疆,好好教孩子们读书,让汉牧两族永远和睦相处。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都要守住这份太平。”
众人都含泪点头:“太皇太后放心,我们一定会守住北疆,守住这份安宁!”
这年秋天,晚宁在千秋亭里安详离世。她的手边,放着那幅孩子们画的“北疆太平图”,身上穿着一件绣着兰草和格桑花的衣服。
汉牧两族的百姓把晚宁和沈砚合葬在一起,就在雁门关的山脚下,对着“同心田”,对着千秋亭。他们在坟墓前种了一片兰草和格桑花,说要让太皇太后和将军爷爷,永远看着这片他们守护的土地,永远闻着“安宁”的花香。
很多年后,小皇帝已经成为了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常常带着那枚“澜宁”墨玉,来到北疆,看望学舍的孩子,看望草原的百姓。他还在雁门关下建了一座“双忠祠”,供奉着晚宁和沈砚的牌位,让后世子孙都记得,有一对兄妹,用一生的时光,守护了北疆的安宁,守护了大靖的太平。
安北学舍的孩子们长大了,有的成了守关的将士,有的成了教书的先生,有的成了汉牧两族的“和平使者”。他们把晚宁和沈砚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听,把“兰桑同心,北疆永安”的承诺,传了一代又一代。
“同心田”里的兰草和格桑花,岁岁盛开,年年常青。千秋亭柱上的字迹,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清晰。雁门关的风,轻轻吹过,带着兰草和格桑花的香气,飘向远方,像是在诉说着一个跨越千年的故事——故事里,有一对兄妹,用爱与责任,守护了一片土地的安宁;用承诺与传承,让这份安宁,延续了千秋万代。
而那枚“澜宁”墨玉,始终挂在大靖皇帝的脖子上,见证着每一个太平的日子,见证着每一份百姓的笑容,见证着大靖的江山,永远安宁,永远昌盛。